2022年08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对任何一个生命都要竭尽全力
· 为战育人的军中园丁
· 忠诚使命的“高原枪王”
· 科技创新的路永无止境

为战育人的军中园丁
记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平志伟

( 2022-08-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本报记者   陈丽平
□ 本报见习记者 韩 潇

  “课堂衔接战场,教学对接打仗。”这是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平志伟始终坚守的信念。
  在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人才教学领域,平志伟做了35年军中园丁,先后被评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全军优秀教师、全军备战标兵个人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要将目光投向世界军事变革前沿”
  “研究军事理论,跟得再紧也是落后,要将目光投向日新月异的世界军事变革前沿。”平志伟说。
  20世纪90年代,受海湾战争影响,还在攻读博士的平志伟就提出“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基本作战形式”的超前观点。他联合4名同学,围绕信息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可能的影响展开前瞻研究,形成《信息化战争作战理论研究》理论成果。
  任教后,平志伟在学院首开信息化战争作战研究课程,研究成果出版后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定教学用书。
  2004年,平志伟担任教研室主任,率领教研团队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陆军合同战斗特点与规律,提出陆军精确战斗理论,并据此编写教材、组织教学。
  近年来,平志伟聚焦作战概念开发,提出战术前置研究理念。同事曾筱晓教授说:“平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与我军作战理论创新最前沿不谋而合,是全军首篇以我军作战概念开发为主题的博士论文。”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专项建设试点活动结束后,平志伟将理论研究方向转到“作战评估”这块“硬骨头”,经过两年多潜心研究,从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维度,初步研究构建了作战评估理论体系,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
  平志伟还将目光投向外军军事理论变革。针对强敌作战概念,他持续跟踪研究动态,系统梳理演变进程,科学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实用管用的应对强敌对策建议,为我军作战概念创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对待课堂要像走向战场一样”
  “学员从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去是要用来指挥部队打仗的,教员对待课堂要像走向战场一样。”这是平志伟对待教学工作的标准。
  一堂课,哪怕已经上过很多遍,他也要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结合当前军事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部队演训活动新成果,不断调整和优化。
  2020年国庆节刚过,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发现,平教授已就亚阿间的“纳卡冲突”,围绕无人化作战对指挥控制的影响展开剖析和反思。
  “没想到前几天刚发生的战例,今天就进入课堂。”为使教学更加贴近实战,紧跟世界局部战争演变的节拍,平志伟整个假期泡在办公室,潜心研究“纳卡冲突”战例。
  平志伟为人谦和,沉静内敛,但只要跟教学沾边,同事和学生总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韩光松始终记得第一次试讲《某技术及作战运用》课程时的场景。“那时我刚从火箭军选调到学院,感觉自己是火箭军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某新型导弹的原理和作战运用也小有心得。可平教授听完试讲后告诉我,这堂课需要大改。”
  从课程定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的入手,平志伟帮韩光松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了一遍。“起初还有几分不解和不服,后来才发觉是自己标准太低了。”在平志伟的严格把关指导下,韩光松对课程不断打磨、精益求精,夺得新调入教员授课比武一等奖。
“服务备战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
  尽管研究和教学都取得不小成绩,平志伟却说:“服务备战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
  2002年,平志伟到某旅代职副参谋长。他牵头组织集团军机关和所属师旅部队展开某使命任务作战理论研究,形成囊括战场环境分析、战役作战指导、兵力部署应用等十几个专题的课题成果,为集团军研究制定作战方案、指导部队开展针对训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2017年调整组建联合作战学院,平志伟意识到未来联合作战中指挥控制的重要性,主动从战术领域向指挥领域“跨界”。
  在平志伟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自调整组建以来,培养了上千名联合参谋军官,向战区联合指挥岗位输送了大批人才。
  这些年,平志伟参与多项军队院校教材建设法规政策研究工作,多次参加院校专业教学大纲编写指导工作,主笔撰写有关作战指挥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他主持建设的课程和主编教材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军队级优质课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