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吴晓锋
“一级政府一个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由375个减少到42个”“一站式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建立”……重庆市行政复议工作的这番成绩得益于重庆市司法局从2021年8月1日起推行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其间,重庆市紧抓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契机,严格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优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推进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改革至今,重庆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2554件,同比增长83.15%,创历史新高。 复议机关精减到位 为了让群众申请行政复议更方便、更高效,在前期部分区县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于2021年8月1日全面推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除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税务和国家安全机关外,按照“一级政府只设立一个行政复议机关”的改革要求,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不再受理行政复议案件。重庆市行政复议职责统一至市人民政府、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行使,实行行政复议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 改革后,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由375个减少到42个,并依托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创新建立“行政复议便民接件点”,打通行政复议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 “过去,在部分案件中,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机关很纠结,既有政府部门,也有人民政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复议的效率。”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构和管辖模式整合简化后,人民群众只需找一级政府,就能够直接找到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更加便捷高效。 调解结案率创新高 据了解,在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重庆市不断创新机制,坚持协同发力,形成联动格局。改革至今,重庆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并实现终止结案4458件,同比增长137.6%,行政复议案件调解结案率创新高,真正实现了定分止争、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破解行政复议难题,重庆市加强行政复议机构与重大矛盾纠纷调解机构、人民调解组织的对接,推动市区两级行政复议机构与41个区县级重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034个乡镇(街道)调解组织搭建“1+1+N”复调对接平台,探索成立区县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并入驻重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形成行政争议“一窗受理、调解优先、法治兜底”的运行模式,实现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全过程、全覆盖”。 重庆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高质量办理涉及民营企业发展、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电商平台举报投诉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件,主动走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让企业活下来、发展好,是司法行政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目标。”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涉企行政争议,行政复议机关竭力打造细心、耐心、精心、真心、齐心的“五心”复议工作品牌,突出全过程调解、服务型谋划、实质性解纷、多元化参与等特点,高质效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 2021年,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主动走进145家企业,化解行政争议297件,办案过程中积极听取企业意见,通过开展实地调查取证、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做到依法复议、有错必纠。 开展以案促改行动 为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解决“官民”纠纷,去年以来,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对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责令有关行政机关有针对性地改进执法。改革至今,已确认违法、撤销、变更、责令履行等直接纠错1169件,同比增长19.43%,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211件,同比增长145.3%。 同时,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开展“以案促改”专项行动,组织38个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及43个主要市级部门开展专项整改,重点就纠错案件、司法建议书办理情况等进行检查,梳理纠错案件中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共发现整改执法问题4197个,达到“办理一起案件、规范一类执法”的效果。 为确保司法良性互动,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诉讼法和《重庆市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积极推进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健全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行政复议纠错率、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纳入全市依法治市考核。2021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3755件,出庭应诉率为68%,同比增长21.3%,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归根结底,是履行复议为民的宗旨。”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将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努力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
重庆:一级政府一个 行政复议机关由375个减至42个
|
|
|
|
( 2022-08-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吴晓锋
“一级政府一个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由375个减少到42个”“一站式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建立”……重庆市行政复议工作的这番成绩得益于重庆市司法局从2021年8月1日起推行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其间,重庆市紧抓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契机,严格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优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推进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改革至今,重庆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2554件,同比增长83.15%,创历史新高。 复议机关精减到位 为了让群众申请行政复议更方便、更高效,在前期部分区县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于2021年8月1日全面推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除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税务和国家安全机关外,按照“一级政府只设立一个行政复议机关”的改革要求,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不再受理行政复议案件。重庆市行政复议职责统一至市人民政府、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行使,实行行政复议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 改革后,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由375个减少到42个,并依托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创新建立“行政复议便民接件点”,打通行政复议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 “过去,在部分案件中,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机关很纠结,既有政府部门,也有人民政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复议的效率。”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构和管辖模式整合简化后,人民群众只需找一级政府,就能够直接找到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更加便捷高效。 调解结案率创新高 据了解,在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重庆市不断创新机制,坚持协同发力,形成联动格局。改革至今,重庆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并实现终止结案4458件,同比增长137.6%,行政复议案件调解结案率创新高,真正实现了定分止争、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破解行政复议难题,重庆市加强行政复议机构与重大矛盾纠纷调解机构、人民调解组织的对接,推动市区两级行政复议机构与41个区县级重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034个乡镇(街道)调解组织搭建“1+1+N”复调对接平台,探索成立区县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并入驻重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形成行政争议“一窗受理、调解优先、法治兜底”的运行模式,实现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全过程、全覆盖”。 重庆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高质量办理涉及民营企业发展、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电商平台举报投诉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件,主动走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让企业活下来、发展好,是司法行政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目标。”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涉企行政争议,行政复议机关竭力打造细心、耐心、精心、真心、齐心的“五心”复议工作品牌,突出全过程调解、服务型谋划、实质性解纷、多元化参与等特点,高质效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 2021年,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主动走进145家企业,化解行政争议297件,办案过程中积极听取企业意见,通过开展实地调查取证、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做到依法复议、有错必纠。 开展以案促改行动 为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解决“官民”纠纷,去年以来,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对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责令有关行政机关有针对性地改进执法。改革至今,已确认违法、撤销、变更、责令履行等直接纠错1169件,同比增长19.43%,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211件,同比增长145.3%。 同时,重庆市行政复议机关开展“以案促改”专项行动,组织38个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及43个主要市级部门开展专项整改,重点就纠错案件、司法建议书办理情况等进行检查,梳理纠错案件中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共发现整改执法问题4197个,达到“办理一起案件、规范一类执法”的效果。 为确保司法良性互动,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诉讼法和《重庆市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积极推进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健全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行政复议纠错率、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纳入全市依法治市考核。2021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3755件,出庭应诉率为68%,同比增长21.3%,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归根结底,是履行复议为民的宗旨。”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将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努力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