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文/图
李先生没想到,一趟不用跑,就能办理公证业务。公证员运用网络或微信传送、调取、核实相关证据材料后,再运用其他证据材料相互印证,及时出具了公证书。 这得益于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颍河公证处对远程办证的探索。 如今,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法律服务资源特点,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服务群众便捷化,已成为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的共识。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省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8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246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50821个,选配13396名法律服务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覆盖。 今年以来,河南省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万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1万件、公证23万件、司法鉴定6.4万件,全省村(居)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5.5万条。 攥指成拳强化职能 “攥指成拳,重塑和强化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赵会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河南省司法厅党委将职责相近、紧密联系且需要整体管理的部门进行整合,解决因部门分置导致的碎片化问题,凝聚管理合力,提升综合效能,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律援助、公证、仲裁、司法鉴定业务职能整合,由厅公共法律服务局承担。 “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局是加快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赵会生看来,新时代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更加充分、优质、便捷。在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省级公共法律服务管理部门必须担当好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纵深推进整体治理,破解公共法律服务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河南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五种力量”,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依规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持续推进“送法进企业”“万所联万会”“千所联千企”等活动,主动走访、了解企业法治需求,帮助企业防范风险;积极落实爱民实践服务承诺,降低特殊困难群体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开展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稳步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公证办理“难繁慢”的局面明显改观;“刑辩全覆盖”全面推进,值班律师服务认罪认罚工作成效明显;持续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法援惠民生”活动,法律援助服务保障民生更加便民高效。 突破传统条框束缚 “线上的律师专业水平很高,及时解决了我的问题……”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群众纷纷对“无人律所”终端设备竖起大拇指。 为进一步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司法局强化“互联网+法律”思维,投入50万余元,引入10台“无人律所”终端设备,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解决律师资源不足、服务资源难以全面覆盖等问题。 微信登录、选择咨询问题的领域、连线律师视频……“无人律所”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整合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资源,提供24小时全天候律师在线服务,涵盖普法宣传、材料传输、一键咨询、文书服务、案件委托等功能,可为群众每人每天提供一次30分钟的免费法律咨询。来访群众可用二代身份证或微信扫码登录,选择自己需要咨询的版块,系统快速作出服务响应,从全国签约的合作律师中匹配合适的律师。目前,平台上有4万多名律师,他们通过线上坐班方式,为群众在线提供诉讼指南、评估诉讼风险、申请法律援助、诉讼调解等服务,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与速度。 这是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进一步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城乡居民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司法厅鼓励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条框束缚,打破惯性依赖,坚决克服“自满、等靠、安逸”等不良心态,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事业争先出彩。 创新理念服务大局 “我这里有一个租房合同纠纷,想咨询您一些法律问题……”前不久,平顶山市居民张某通过“鹰城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提问,值班律师很快为其解答,并发去了相关判例。 “鹰城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信息涵盖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普法宣传等业务,法律咨询版块由相应的法律服务人员提供在线适时解答。今年年初,平顶山市司法局对“鹰城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开发了“鹰城法律服务”客户端和服务端,群众可与法律服务工作者语音视频通话、文字互动交流,实现了“精准检索、定向推送、实时解答、即时评价”等服务功能。 这是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牢固树立“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工作理念带来的变化。 焦作市司法局制定《焦作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和《焦作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级示范点评定办法》,从硬件设施、岗位设置、经费保障、服务供给等方面细化22条创建标准,推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提质增效。 商丘市每年有20万人在北京务工,市司法局与北京市4个区建立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提升在京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知晓率。 济源市司法局依托星级司法所创建提档升级,建立村(居、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551个,村(居、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联络员全部进驻,真正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郑州市司法局推行司法鉴定行业党建工作全覆盖,以党建促进为群众办实事,及时为道路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保险理赔、职工工伤等事项提供客观、准确、公正的鉴定意见,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漯河市司法局以规范服务为支点,大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满意度,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得市文明委、创文办命名的“漯河市最美文明服务窗口”“群众满意窗口”荣誉称号,市行政服务中心命名的“红旗窗口”“涉企政务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 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围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对新问题的辩证分析能力和果断应对能力,提高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推进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拓展、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努力把公共法律服务打造成为司法行政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群众的窗口、展示形象的阵地,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图① 开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答群众咨询问题。 图② 郑州市中原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驻律师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图③ 周口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公证业务。
|
河南纵深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
“一站式”服务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
|
|
|
( 2022-07-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文/图
李先生没想到,一趟不用跑,就能办理公证业务。公证员运用网络或微信传送、调取、核实相关证据材料后,再运用其他证据材料相互印证,及时出具了公证书。 这得益于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颍河公证处对远程办证的探索。 如今,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法律服务资源特点,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服务群众便捷化,已成为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的共识。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省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8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246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50821个,选配13396名法律服务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覆盖。 今年以来,河南省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万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1万件、公证23万件、司法鉴定6.4万件,全省村(居)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5.5万条。 攥指成拳强化职能 “攥指成拳,重塑和强化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赵会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河南省司法厅党委将职责相近、紧密联系且需要整体管理的部门进行整合,解决因部门分置导致的碎片化问题,凝聚管理合力,提升综合效能,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律援助、公证、仲裁、司法鉴定业务职能整合,由厅公共法律服务局承担。 “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局是加快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赵会生看来,新时代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更加充分、优质、便捷。在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省级公共法律服务管理部门必须担当好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纵深推进整体治理,破解公共法律服务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河南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五种力量”,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依规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持续推进“送法进企业”“万所联万会”“千所联千企”等活动,主动走访、了解企业法治需求,帮助企业防范风险;积极落实爱民实践服务承诺,降低特殊困难群体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开展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稳步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公证办理“难繁慢”的局面明显改观;“刑辩全覆盖”全面推进,值班律师服务认罪认罚工作成效明显;持续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法援惠民生”活动,法律援助服务保障民生更加便民高效。 突破传统条框束缚 “线上的律师专业水平很高,及时解决了我的问题……”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群众纷纷对“无人律所”终端设备竖起大拇指。 为进一步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司法局强化“互联网+法律”思维,投入50万余元,引入10台“无人律所”终端设备,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解决律师资源不足、服务资源难以全面覆盖等问题。 微信登录、选择咨询问题的领域、连线律师视频……“无人律所”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整合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资源,提供24小时全天候律师在线服务,涵盖普法宣传、材料传输、一键咨询、文书服务、案件委托等功能,可为群众每人每天提供一次30分钟的免费法律咨询。来访群众可用二代身份证或微信扫码登录,选择自己需要咨询的版块,系统快速作出服务响应,从全国签约的合作律师中匹配合适的律师。目前,平台上有4万多名律师,他们通过线上坐班方式,为群众在线提供诉讼指南、评估诉讼风险、申请法律援助、诉讼调解等服务,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与速度。 这是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进一步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城乡居民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司法厅鼓励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条框束缚,打破惯性依赖,坚决克服“自满、等靠、安逸”等不良心态,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事业争先出彩。 创新理念服务大局 “我这里有一个租房合同纠纷,想咨询您一些法律问题……”前不久,平顶山市居民张某通过“鹰城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提问,值班律师很快为其解答,并发去了相关判例。 “鹰城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信息涵盖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普法宣传等业务,法律咨询版块由相应的法律服务人员提供在线适时解答。今年年初,平顶山市司法局对“鹰城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开发了“鹰城法律服务”客户端和服务端,群众可与法律服务工作者语音视频通话、文字互动交流,实现了“精准检索、定向推送、实时解答、即时评价”等服务功能。 这是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牢固树立“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工作理念带来的变化。 焦作市司法局制定《焦作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和《焦作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级示范点评定办法》,从硬件设施、岗位设置、经费保障、服务供给等方面细化22条创建标准,推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提质增效。 商丘市每年有20万人在北京务工,市司法局与北京市4个区建立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提升在京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知晓率。 济源市司法局依托星级司法所创建提档升级,建立村(居、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551个,村(居、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联络员全部进驻,真正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郑州市司法局推行司法鉴定行业党建工作全覆盖,以党建促进为群众办实事,及时为道路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保险理赔、职工工伤等事项提供客观、准确、公正的鉴定意见,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漯河市司法局以规范服务为支点,大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满意度,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得市文明委、创文办命名的“漯河市最美文明服务窗口”“群众满意窗口”荣誉称号,市行政服务中心命名的“红旗窗口”“涉企政务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 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围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对新问题的辩证分析能力和果断应对能力,提高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推进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拓展、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努力把公共法律服务打造成为司法行政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群众的窗口、展示形象的阵地,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图① 开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答群众咨询问题。 图② 郑州市中原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驻律师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图③ 周口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公证业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