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赵婕 阮占江
他临危受命,改革创新,在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无经验的“四无”窘境下,以跑烂3双鞋、瘦下来10公斤的代价拓出社区矫正新路子。在1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让冷水江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从规范到典范的蝶变,打造出社区矫正“冷水江模式”,成为全省标杆、全国品牌,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全国社区矫正执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人称“拼命三郎”的湖南省娄底冷水江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叶冠西。 2016年,叶冠西带队在全国率先开展社矫对象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对社矫对象矫心正行,规范管理。这一让社矫对象脱胎换骨、面貌一新的教育矫治方法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019年,他带队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社矫“队建制”改革和“智慧矫正”建设。设立了全省首个经编办批准的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社矫机构,推动了社矫工作从人工管理到智能化管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化管理,从单一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转变。2021年7月,冷水江市社区矫正中心通过司法部第一批考核验收并被命名为“智慧矫正中心”。 高墙内外,社区矫正体现了刑法人性化的一面,社区矫正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即为“社会适应性帮扶”,体现了矫正工作多样化的一面,既有刑罚执行的刚性,也有教育教化的柔情。 社区矫正对象张某,22岁,因寻衅滋事被判缓刑。社区矫正期间不思悔改、不服管教。张某的状态让叶冠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组织工作人员对张某开展谈心谈话,找准症结,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采取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和亲情化的暖心帮扶,教育、感化、挽救张某,指导他创业就业。 经过教育,张某有了极大转变,积极遵守监管规定,还做起了水果生意。解矫那天,他送来一面锦旗,向叶冠西连连道谢。 “每当看到一个个社区矫正对象像张某一样顺利解矫,我就无比欣慰,觉得再多的艰辛、再长的坚守都是值得的。”叶冠西说,能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塑人格、重塑信心、重塑新生,是我从事这项工作的初心。 在叶冠西的带领下,一批曾经的“罪人”被教育改造成了“新人”,冷水江市连续6年实现了社矫对象“零脱管”“零重新犯罪”“群体性事件零参与”的良好局面。
|
|
叶冠西:三双鞋“跑”出社区矫正新路子
|
|
|
|
( 2022-07-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人物简介】 叶冠西,1970年出生,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人,现任娄底冷水江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他先后立个人三等功7次,获嘉奖15次;获评“冷水江市优秀改革实施者”“湖南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0年2月,被评为“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2022年荣获中央政法委“双百政法英模”荣誉称号。
|
|
□ 本报记者 赵婕 阮占江
他临危受命,改革创新,在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无经验的“四无”窘境下,以跑烂3双鞋、瘦下来10公斤的代价拓出社区矫正新路子。在1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让冷水江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从规范到典范的蝶变,打造出社区矫正“冷水江模式”,成为全省标杆、全国品牌,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全国社区矫正执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人称“拼命三郎”的湖南省娄底冷水江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叶冠西。 2016年,叶冠西带队在全国率先开展社矫对象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对社矫对象矫心正行,规范管理。这一让社矫对象脱胎换骨、面貌一新的教育矫治方法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019年,他带队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社矫“队建制”改革和“智慧矫正”建设。设立了全省首个经编办批准的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社矫机构,推动了社矫工作从人工管理到智能化管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化管理,从单一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转变。2021年7月,冷水江市社区矫正中心通过司法部第一批考核验收并被命名为“智慧矫正中心”。 高墙内外,社区矫正体现了刑法人性化的一面,社区矫正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即为“社会适应性帮扶”,体现了矫正工作多样化的一面,既有刑罚执行的刚性,也有教育教化的柔情。 社区矫正对象张某,22岁,因寻衅滋事被判缓刑。社区矫正期间不思悔改、不服管教。张某的状态让叶冠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组织工作人员对张某开展谈心谈话,找准症结,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采取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和亲情化的暖心帮扶,教育、感化、挽救张某,指导他创业就业。 经过教育,张某有了极大转变,积极遵守监管规定,还做起了水果生意。解矫那天,他送来一面锦旗,向叶冠西连连道谢。 “每当看到一个个社区矫正对象像张某一样顺利解矫,我就无比欣慰,觉得再多的艰辛、再长的坚守都是值得的。”叶冠西说,能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塑人格、重塑信心、重塑新生,是我从事这项工作的初心。 在叶冠西的带领下,一批曾经的“罪人”被教育改造成了“新人”,冷水江市连续6年实现了社矫对象“零脱管”“零重新犯罪”“群体性事件零参与”的良好局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