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8/13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送“法治大礼包”进彝乡
· 每个危爆物品都有“身份证”
· 平安驿里话平安
· 2021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 适时评估重点企业项目整合效果
·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7.3万件
· 逐步使租购住房同等享受公共服务
· 2035年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
· 广西合浦县强化基础社会治理
· 海口美兰区举办“禁毒杯”篮球赛
· 图片新闻

云南省司法厅开展“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送“法治大礼包”进彝乡

( 2022-07-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石飞
□ 本报通讯员 吴彬
  
  2022年云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近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启动,全省多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科技咨询、农业指导、送医送药等服务。
  启动仪式上,云南省司法厅作为活动成员单位,向武定县捐赠了60万元资金。同时,省司法厅联合楚雄州司法局、武定县司法局以“法治乡村行·护航二十大”为主题,现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三下乡”普法小分队还深入农村,为当地群众送上“法治大礼包”。
  “老人家,这是民法典,里面有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展位前,省司法厅副厅长彭国军正为一名群众解说法律知识,并为其发放法治宣传图书、资料。
  在现场,普法志愿服务队成了另一道亮丽风景线,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宪法、民法典及防范养老诈骗、安全生产、禁毒等法律知识,并针对群众提出的关于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耐心地答疑解惑。
  彭国军介绍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入推进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省司法厅将“三下乡”活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激活法治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乡村落地生根。
  “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云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陈迤权说,今后,省司法厅将以“三下乡”活动为抓手,发挥“三下乡”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活动的内涵和内容,把法律送到田间地头,让“三下乡”成为常下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基层、送到群众心中。
  “村民有矛盾纠纷,就摆到台面上说清楚、讲透彻。”省司法厅普法小分队来到第五批“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狮山镇红土田社区开展法治实践活动。
  参观完红土田社区刺绣车间和村史馆后,大家都表示,红土田社区的精彩蝶变正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今后,要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使农村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以前,我老家山高坡陡,住房简陋,生活很困难。”45岁的红土田社区监委会主任李继忠向普法队队员说起以往的辛酸和现在的幸福。现在他家住的房子很宽敞,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很方便,群众生活充满获得感幸福感。
  普法队队员鼓励李继忠要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也要做群众的“和事佬”。遇到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要第一时间消除村民怨气,有效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我们将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公园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作用,开展丰富多彩、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宣传活动,让法治文化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彭国军介绍说,此外,还将深入探索、不断加快涉农立法,强化乡村执法监督,持续推动乡村普法宣传,将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向基层一线延伸,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一些“痼疾”得到根本解决,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乡村大讲堂”当天正式在武定启动,云南省“八五”普法工作联系点同时揭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