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黄洁 张雪泓
《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将对北京信访工作产生哪些影响,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北京市在《条例》的贯彻实施方面又将有哪些创新举措?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肖志刚。 记者:请介绍一下北京市宣传贯彻《条例》的总体情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北京市对于《条例》的贯彻落实是如何部署安排的? 肖志刚: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北京市信访工作联席办、北京市信访办成立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领导小组,制定了责任分工和宣传方案,将《条例》的贯彻落实纳入2022年信访工作要点和考核项目,并把《条例》规定的有关制度和要求列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信访工作规划,全面推进配套落实工作。 在宣传培训方面,我们充分考虑疫情防控需要,采取“压减线下、拓展线上”的方式,通过网站、客户端和媒体渠道发布《条例》内容和有关解读。同时,以视频会议、下发指导性文件等方式开展《条例》学习培训,市委党校将《条例》宣讲培训纳入党性教育内容组织常态化课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的热潮。 记者:在你看来,《条例》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对于北京的信访工作将产生哪些影响? 肖志刚:《条例》最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性更加鲜明、人民情怀更加深厚、时代特色更加强烈、法治思维更加凸显。 对于北京信访工作,我认为《条例》的实施将主要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根据加快构建新时代信访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的要求,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职责任务和工作侧重,重点推动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实体化运行,同时考虑如何按照《条例》要求,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探索将信访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 二是,《条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全面回应群众关切,随之信访部门受理的内容和范围也将更为全面和宽泛,信访工作的责任主体将更为多元,需要进一步梳理信访工作责任清单,畅通受理办理渠道。 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信访工作领域全覆盖的要求,我们也需要抓紧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做好立改废工作,以制度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记者:《条例》施行在压实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方面对北京信访工作有哪些影响? 肖志刚:《条例》将党的全面领导放在统领地位,明确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责任,这是《条例》一大创新和亮点,对实现信访工作领域的全覆盖提供了坚强保障。在此基础上,《条例》还通过发挥党委(党组)的统筹协调领导优势,加大了信访工作的领导力和权威性,增强了信访工作在村社区一级的组织领导,为拓展信访工作范围、压实基层责任、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抓手。 《条例》理顺了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预防和化解政策性、普遍性信访问题的合力,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工作处理程序,充分吸收诉访分离、依法分类处理等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成果,对不同类型的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作出制度安排,保证了信访程序与其他法定程序的顺畅衔接。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的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了哪些问题?在推进信访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肖志刚: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持高站位谋划信访工作,高标准深化制度改革,高效能解决群众诉求,高水平防范化解风险,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首都和谐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中,我们坚持政治引领,实现了信访工作“一盘棋”。北京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市领导带头接访下访和包案,带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办实事、解难事。我们建立健全了三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全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深化诉访分离、依法分类处理、信访事项简易办理、最多访一次等改革措施,把首接首办负责制工作要求落实在全过程,信访事项的受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持续上升。 我们还加强了信访大数据分析成果的运用,对高频、共性问题主动治理并定期通报。开展矛盾滚动排查,随有随排、随排随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产生。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解协调机制,形成了石景山区“石时解纷”、房山区“我来办工作室”、怀柔区“矛调中心”等一批经验做法。此外,坚持靶向发力,牢固树立有解思维,加强督办落实力度,对重复信访和积案难题实行挂图作战、控增减存,一大批突出问题和重点矛盾得到妥善化解。 记者:随着《条例》的施行,北京的信访工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如何做好新时代的信访工作? 肖志刚:北京作为首都,工作标准高、肩负责任大,必须立足首都实际,坚持首善标准,认真抓好《条例》的学习贯彻,更好地履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 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和巩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信访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把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工作机构和具体人员,以组织保障推动责任落实。 要拓展便捷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推进网上信访、掌上信访、领导接访、巡回接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问题,更好地统筹、调配网上网下信访工作资源力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 要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广泛深入开展动态不间断排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采取多元化解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更加注重风险管控,把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要加强信访工作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深入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强化信访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了解群众心态、社会趋势,研判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结构性问题,科学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要持续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创新。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健全信访工作督查和考核办法,履行好信访部门“三项建议”职责,完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办法,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加强科技驱动,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推动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
|
坚持首善标准努力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
|
访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肖志刚
|
|
|
( 2022-07-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黄洁 张雪泓
《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将对北京信访工作产生哪些影响,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北京市在《条例》的贯彻实施方面又将有哪些创新举措?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肖志刚。 记者:请介绍一下北京市宣传贯彻《条例》的总体情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北京市对于《条例》的贯彻落实是如何部署安排的? 肖志刚: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北京市信访工作联席办、北京市信访办成立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领导小组,制定了责任分工和宣传方案,将《条例》的贯彻落实纳入2022年信访工作要点和考核项目,并把《条例》规定的有关制度和要求列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信访工作规划,全面推进配套落实工作。 在宣传培训方面,我们充分考虑疫情防控需要,采取“压减线下、拓展线上”的方式,通过网站、客户端和媒体渠道发布《条例》内容和有关解读。同时,以视频会议、下发指导性文件等方式开展《条例》学习培训,市委党校将《条例》宣讲培训纳入党性教育内容组织常态化课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的热潮。 记者:在你看来,《条例》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对于北京的信访工作将产生哪些影响? 肖志刚:《条例》最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性更加鲜明、人民情怀更加深厚、时代特色更加强烈、法治思维更加凸显。 对于北京信访工作,我认为《条例》的实施将主要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根据加快构建新时代信访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的要求,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职责任务和工作侧重,重点推动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实体化运行,同时考虑如何按照《条例》要求,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探索将信访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 二是,《条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全面回应群众关切,随之信访部门受理的内容和范围也将更为全面和宽泛,信访工作的责任主体将更为多元,需要进一步梳理信访工作责任清单,畅通受理办理渠道。 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信访工作领域全覆盖的要求,我们也需要抓紧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做好立改废工作,以制度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记者:《条例》施行在压实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方面对北京信访工作有哪些影响? 肖志刚:《条例》将党的全面领导放在统领地位,明确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责任,这是《条例》一大创新和亮点,对实现信访工作领域的全覆盖提供了坚强保障。在此基础上,《条例》还通过发挥党委(党组)的统筹协调领导优势,加大了信访工作的领导力和权威性,增强了信访工作在村社区一级的组织领导,为拓展信访工作范围、压实基层责任、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抓手。 《条例》理顺了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预防和化解政策性、普遍性信访问题的合力,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工作处理程序,充分吸收诉访分离、依法分类处理等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成果,对不同类型的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作出制度安排,保证了信访程序与其他法定程序的顺畅衔接。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的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了哪些问题?在推进信访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肖志刚: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持高站位谋划信访工作,高标准深化制度改革,高效能解决群众诉求,高水平防范化解风险,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首都和谐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中,我们坚持政治引领,实现了信访工作“一盘棋”。北京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市领导带头接访下访和包案,带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办实事、解难事。我们建立健全了三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全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深化诉访分离、依法分类处理、信访事项简易办理、最多访一次等改革措施,把首接首办负责制工作要求落实在全过程,信访事项的受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持续上升。 我们还加强了信访大数据分析成果的运用,对高频、共性问题主动治理并定期通报。开展矛盾滚动排查,随有随排、随排随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产生。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解协调机制,形成了石景山区“石时解纷”、房山区“我来办工作室”、怀柔区“矛调中心”等一批经验做法。此外,坚持靶向发力,牢固树立有解思维,加强督办落实力度,对重复信访和积案难题实行挂图作战、控增减存,一大批突出问题和重点矛盾得到妥善化解。 记者:随着《条例》的施行,北京的信访工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如何做好新时代的信访工作? 肖志刚:北京作为首都,工作标准高、肩负责任大,必须立足首都实际,坚持首善标准,认真抓好《条例》的学习贯彻,更好地履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 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和巩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信访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把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工作机构和具体人员,以组织保障推动责任落实。 要拓展便捷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推进网上信访、掌上信访、领导接访、巡回接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问题,更好地统筹、调配网上网下信访工作资源力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 要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广泛深入开展动态不间断排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采取多元化解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更加注重风险管控,把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要加强信访工作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深入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强化信访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了解群众心态、社会趋势,研判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结构性问题,科学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要持续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创新。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健全信访工作督查和考核办法,履行好信访部门“三项建议”职责,完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办法,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加强科技驱动,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推动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