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周芬棉 为彻底刹住高尔夫球场违法滥建之风,自201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银保监会、国家林草局11部门,连续5年联合部署开展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回头看”工作。 据11部门近日通报,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全国已累计关停球场259个,占全部球场37.6%。 拉开清理序幕 高尔夫球运动首次传入中国是在1916年,1917年上海虹桥高尔夫总会开始投入运营,此后很长时间无声无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尔夫再次在中国大陆兴起。 高尔夫球运动快速发展,在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市都出现了许多高尔夫球场。建成的高尔夫球场绿草如茵,占地面积大,水源充足,而这些在我国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一些地方过多过滥的高尔夫球场,有不少是违规的。高尔夫球运动爱好者、安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弢说,有的占用大量土地;有的违反规定非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擅自占用耕地,损害了国家和农民利益;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候,有的借建高尔夫球场的名义,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乱象丛生,由此拉开了整治清理高尔夫球场的序幕。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即国办发(2004)1号文,以下简称《国办通知》),提出四条意见:第一条,暂停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明确自通知下发起到新政策出台前,各地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项目。在此之前未按规定履行规划、立项、用地和环评等建设审批手续而擅自开工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尚未开工的项目一律不许动工建设;已按规定批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办理用地或开工批准手续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一律暂停办理;对虽已办理规划、用地和开工批准手续,但尚未动工建设的项目,一律停止开工。业内人士由此将2004年称为“整顿元年”。 第二条,清理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要求各地政府对辖区已建、在建高尔夫球场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检查。重点清理检查审批手续是否齐全、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保护耕地的相关规定等。 第三条,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对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高尔夫球场进行规范。 第四条,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连续5年“回头看” 依据《国办通知》,有关部门接下来又下发多项清理整顿规范性文件。例如,2011年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2014年发布《关于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 全国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王风和多次担任涉及高尔夫球场纠纷的仲裁员,深感治理整顿不易。他说,从《国办通知》发布至2017年,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集中整治,但在个别地方,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还没有停止,甚至建得更快了。这固然与需求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问责力度不够。高尔夫球场不仅成为一些高端人士运动会友的场所,也成为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之地。2022年1月,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严重违纪违法被通报时,就提到其接受他人提供的打高尔夫球等活动安排。 2017年之后,11部门连续5年对整治进行“回头看”。据张弢介绍,整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占用部分耕地,有的是偷采地下水,有的是没有经过报批。整治结果则是取缔、退出、撤销、整改。对于取缔的,要求其停止经营,土地恢复原状,消除球场特征,拆除违规建筑,依法依规追责;对于退出的,要求其退出占用土地并恢复原状,拆除或关闭违建项目,消除球场特征。至于撤销的,则是要求其停止经营活动,消除球场特征,依法依规追责。其余的都属于整改范畴,主要是退出违反规定占用的耕地、天然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地并依法追责。 整治仍将延续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截至2017年,全国111个高尔夫球场被取缔;2018年,14个高尔夫球场顶风新建被取缔,两家因其他原因被取缔,累计已取缔127个;2019年,4家违法滥建高尔夫球场被取缔,累计取缔131个;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尔夫球场总数从原来的689个减少到449个,各种方式关停的球场共240个,其中取缔132个、退出18个、撤销47个、主动关闭43个。 银保监会近日披露,2021年,11部门在清理整治“回头看”中,共发现辽宁营口盖州市双台温泉、云南昆明铭真生态爱心苑、青海海东互助彩虹故乡生态农业园3个严重问题球场。目前,地方政府已对上述球场进行了坚决取缔,并严肃追究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累计关停球场259个,占全部球场的37.6%。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11部门将以更坚决的态度、更严格的要求、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坚决刹住球场违法滥建之风。对于新发现的严重问题球场,将督促地方政府按照“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取缔,并按照“一案双查”工作要求,严厉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
十一部门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成效显著
|
全国已累计关停球场二百五十九个
|
|
|
|
( 2022-07-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周芬棉 为彻底刹住高尔夫球场违法滥建之风,自201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银保监会、国家林草局11部门,连续5年联合部署开展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回头看”工作。 据11部门近日通报,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全国已累计关停球场259个,占全部球场37.6%。 拉开清理序幕 高尔夫球运动首次传入中国是在1916年,1917年上海虹桥高尔夫总会开始投入运营,此后很长时间无声无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尔夫再次在中国大陆兴起。 高尔夫球运动快速发展,在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市都出现了许多高尔夫球场。建成的高尔夫球场绿草如茵,占地面积大,水源充足,而这些在我国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一些地方过多过滥的高尔夫球场,有不少是违规的。高尔夫球运动爱好者、安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弢说,有的占用大量土地;有的违反规定非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擅自占用耕地,损害了国家和农民利益;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候,有的借建高尔夫球场的名义,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乱象丛生,由此拉开了整治清理高尔夫球场的序幕。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即国办发(2004)1号文,以下简称《国办通知》),提出四条意见:第一条,暂停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明确自通知下发起到新政策出台前,各地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项目。在此之前未按规定履行规划、立项、用地和环评等建设审批手续而擅自开工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尚未开工的项目一律不许动工建设;已按规定批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办理用地或开工批准手续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一律暂停办理;对虽已办理规划、用地和开工批准手续,但尚未动工建设的项目,一律停止开工。业内人士由此将2004年称为“整顿元年”。 第二条,清理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要求各地政府对辖区已建、在建高尔夫球场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检查。重点清理检查审批手续是否齐全、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保护耕地的相关规定等。 第三条,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对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高尔夫球场进行规范。 第四条,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连续5年“回头看” 依据《国办通知》,有关部门接下来又下发多项清理整顿规范性文件。例如,2011年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2014年发布《关于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 全国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王风和多次担任涉及高尔夫球场纠纷的仲裁员,深感治理整顿不易。他说,从《国办通知》发布至2017年,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集中整治,但在个别地方,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还没有停止,甚至建得更快了。这固然与需求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问责力度不够。高尔夫球场不仅成为一些高端人士运动会友的场所,也成为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之地。2022年1月,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严重违纪违法被通报时,就提到其接受他人提供的打高尔夫球等活动安排。 2017年之后,11部门连续5年对整治进行“回头看”。据张弢介绍,整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占用部分耕地,有的是偷采地下水,有的是没有经过报批。整治结果则是取缔、退出、撤销、整改。对于取缔的,要求其停止经营,土地恢复原状,消除球场特征,拆除违规建筑,依法依规追责;对于退出的,要求其退出占用土地并恢复原状,拆除或关闭违建项目,消除球场特征。至于撤销的,则是要求其停止经营活动,消除球场特征,依法依规追责。其余的都属于整改范畴,主要是退出违反规定占用的耕地、天然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地并依法追责。 整治仍将延续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截至2017年,全国111个高尔夫球场被取缔;2018年,14个高尔夫球场顶风新建被取缔,两家因其他原因被取缔,累计已取缔127个;2019年,4家违法滥建高尔夫球场被取缔,累计取缔131个;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尔夫球场总数从原来的689个减少到449个,各种方式关停的球场共240个,其中取缔132个、退出18个、撤销47个、主动关闭43个。 银保监会近日披露,2021年,11部门在清理整治“回头看”中,共发现辽宁营口盖州市双台温泉、云南昆明铭真生态爱心苑、青海海东互助彩虹故乡生态农业园3个严重问题球场。目前,地方政府已对上述球场进行了坚决取缔,并严肃追究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累计关停球场259个,占全部球场的37.6%。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11部门将以更坚决的态度、更严格的要求、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坚决刹住球场违法滥建之风。对于新发现的严重问题球场,将督促地方政府按照“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取缔,并按照“一案双查”工作要求,严厉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