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 本报通讯员 郝俊平
他20岁开始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小到一棵树、几百块钱,大到人身伤亡纠纷案件,只要群众找上门,他总是尽心尽力调解;他是一名义务普法员,利用周末和农闲时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定制特色普法“大餐”;他善于总结,15年基层调解生涯中,先后探索出“678”普法调解服务模式、“信访办化解+王其欣调解”联手联动处理信访案件模式、村级经济活动事前防范监管机制等…… 他就是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其欣,也是一名人民调解员。虽是“85后”,王其欣已扎根基层15年,累计调解纠纷3800余件,义务普法宣讲800余场,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力维护着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因工作表现突出,王其欣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脚沾泥土扎根基层 2018年年底,高庄街道某村民高某因工伤事故去世。刚开始,村里找到威望较高的人与企业协商赔偿问题,但前后跑了20多趟,始终谈不妥。后来,村里找到王其欣。 了解案情后,王其欣首先稳住死者家属的情绪,在取得家属的信任后,向家属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又翻出类似的工伤死亡案例作参照。历时一个多月,经过十几次沟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王其欣对农村群众的法律需求感同身受。 刚做调解工作时,王其欣并不被村民认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这么年轻,能给我们调解矛盾?”面对质疑,王其欣不气馁,“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帮群众处理好一件件小事、难事、复杂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就这样,15年来,他脚沾泥土,扎根人民,用公心、真心、诚心和耐心,在法、理、情的交融中探寻公平正义之路,成长为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心怀对群众深厚情感开展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调解专家”。 如今,“有纠纷,找其欣”已成为当地村民的共识。 勇挑重担干事扛事 王其欣办公室的橱柜里有9本工作日记,每天接待了哪些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王其欣都一一记录在册。 一起关于拖欠土地流转费的调解案,让王其欣一直挂念在心。“五一”前夕,王其欣赶往高庄街道大北冶村,回访流转费落实情况。得知村民的承包费都发放到手中后,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21年10月底,高庄街道大北冶村、小北冶村等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起找到王其欣,请求其帮忙调解一起涉及300多名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纠纷。3个村的200多亩土地通过办事处流转给承包方,但由于效益不好,5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费一拖再拖,村党支部书记催了10多次也未能解决。 王其欣当即接下这个调解工作,隔三岔五就去找工厂老板谈心讲理,算违约后果,算社会效益,他算出的一笔笔法律账、经济账,彻底结束了这场拉锯战。一周后,55.8万元的承包费终于要了回来。3个村的村民代表特意制作了3面锦旗,表达村里人对王其欣的谢意。 敢扛事,能干事,不怕事,别人“躲着走”的事,王其欣总是勇挑重担。 作为市党代表、区政协委员,王其欣充分发挥熟悉民情、知悉法律的优势,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他与莱芜区信访办建立“信访办化解+王其欣调解”联手联动处理信访案件模式,累计调处重大信访案件31件。为规范“三资”清理、村级合同,他探索建立事前防范监管机制,帮助起草、审查、备案合同,实现村级项目依法、阳光运作,有效降低了法律风险。 目前,辖区内的经济合同和项目竞标全部纳入法治轨道,高庄街道成为全区首个开展村级合同规范化管理的街镇。 田间地头义务普法 15年的调解经历让王其欣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大多源于村民不懂法,引导村民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良策。 王其欣深知,要调动群众学法积极性,不但时间、场合要“接地气”,内容和形式更要“量身定制”。于是,他大胆创新,用群众爱听、爱看、爱参与、易接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当地老百姓定制特色普法“大餐”。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王其欣不辞辛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经常将普法课安排在阴雨天、周末和农闲时间,结合村民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民间借贷等案例以案释法,采用普法小夜校、法律赶大集、田间地头来说法的形式普法,深受村民欢迎。他联合庄户剧团编排“法治小戏”,将赡养、婚姻家庭等身边案例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典型案例,随时线上解答群众咨询。 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王其欣用实际行动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法治建设中擦亮青春底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要带动身边的青年同事,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王其欣说。
|
|
在基层法治建设中擦亮青春底色
|
“85后”调解员王其欣的小事大业
|
|
|
( 2022-06-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 本报通讯员 郝俊平
他20岁开始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小到一棵树、几百块钱,大到人身伤亡纠纷案件,只要群众找上门,他总是尽心尽力调解;他是一名义务普法员,利用周末和农闲时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定制特色普法“大餐”;他善于总结,15年基层调解生涯中,先后探索出“678”普法调解服务模式、“信访办化解+王其欣调解”联手联动处理信访案件模式、村级经济活动事前防范监管机制等…… 他就是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其欣,也是一名人民调解员。虽是“85后”,王其欣已扎根基层15年,累计调解纠纷3800余件,义务普法宣讲800余场,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力维护着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因工作表现突出,王其欣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脚沾泥土扎根基层 2018年年底,高庄街道某村民高某因工伤事故去世。刚开始,村里找到威望较高的人与企业协商赔偿问题,但前后跑了20多趟,始终谈不妥。后来,村里找到王其欣。 了解案情后,王其欣首先稳住死者家属的情绪,在取得家属的信任后,向家属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又翻出类似的工伤死亡案例作参照。历时一个多月,经过十几次沟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王其欣对农村群众的法律需求感同身受。 刚做调解工作时,王其欣并不被村民认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这么年轻,能给我们调解矛盾?”面对质疑,王其欣不气馁,“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帮群众处理好一件件小事、难事、复杂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就这样,15年来,他脚沾泥土,扎根人民,用公心、真心、诚心和耐心,在法、理、情的交融中探寻公平正义之路,成长为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心怀对群众深厚情感开展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调解专家”。 如今,“有纠纷,找其欣”已成为当地村民的共识。 勇挑重担干事扛事 王其欣办公室的橱柜里有9本工作日记,每天接待了哪些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王其欣都一一记录在册。 一起关于拖欠土地流转费的调解案,让王其欣一直挂念在心。“五一”前夕,王其欣赶往高庄街道大北冶村,回访流转费落实情况。得知村民的承包费都发放到手中后,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21年10月底,高庄街道大北冶村、小北冶村等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起找到王其欣,请求其帮忙调解一起涉及300多名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纠纷。3个村的200多亩土地通过办事处流转给承包方,但由于效益不好,5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费一拖再拖,村党支部书记催了10多次也未能解决。 王其欣当即接下这个调解工作,隔三岔五就去找工厂老板谈心讲理,算违约后果,算社会效益,他算出的一笔笔法律账、经济账,彻底结束了这场拉锯战。一周后,55.8万元的承包费终于要了回来。3个村的村民代表特意制作了3面锦旗,表达村里人对王其欣的谢意。 敢扛事,能干事,不怕事,别人“躲着走”的事,王其欣总是勇挑重担。 作为市党代表、区政协委员,王其欣充分发挥熟悉民情、知悉法律的优势,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他与莱芜区信访办建立“信访办化解+王其欣调解”联手联动处理信访案件模式,累计调处重大信访案件31件。为规范“三资”清理、村级合同,他探索建立事前防范监管机制,帮助起草、审查、备案合同,实现村级项目依法、阳光运作,有效降低了法律风险。 目前,辖区内的经济合同和项目竞标全部纳入法治轨道,高庄街道成为全区首个开展村级合同规范化管理的街镇。 田间地头义务普法 15年的调解经历让王其欣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大多源于村民不懂法,引导村民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良策。 王其欣深知,要调动群众学法积极性,不但时间、场合要“接地气”,内容和形式更要“量身定制”。于是,他大胆创新,用群众爱听、爱看、爱参与、易接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当地老百姓定制特色普法“大餐”。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王其欣不辞辛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经常将普法课安排在阴雨天、周末和农闲时间,结合村民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民间借贷等案例以案释法,采用普法小夜校、法律赶大集、田间地头来说法的形式普法,深受村民欢迎。他联合庄户剧团编排“法治小戏”,将赡养、婚姻家庭等身边案例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典型案例,随时线上解答群众咨询。 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王其欣用实际行动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法治建设中擦亮青春底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要带动身边的青年同事,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王其欣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