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韩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直是广大家长格外关注的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近一年来,“双减”政策落实如何,效果怎样? 近日,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关于辽宁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报告》从深化作业管理改革、提升课后服务成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范考试招生管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减负增效的做法,到采取有效措施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折射出“双减”政策的实际成效。 减负增效并举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为了深化作业管理改革,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作业管理‘十要求’,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举措,受到教育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在作此《报告》时介绍说,指导各地“一校一案”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也是一大亮点。 针对提升课后服务成效方面,辽宁省制定了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系列文件,将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各地加大课后服务投入,创新服务内容,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同时,将落实“五育并举”和课后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如何聚焦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辽宁省不仅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建立健全校内“双减”工作体制机制,科学研制“双减”工作指标体系,还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课堂教学标准。开展义务教育线上“名师公益课堂”活动,高标准打造辽宁校内“双减”品牌。 冯守权说,在深化改革、规范考试招生管理工作中,辽宁省出台中考改革方案,坚持“五育并举”,将音乐、美术、劳动教育以等级方式纳入中考评价范围,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印发考试管理“六严格”,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切实减轻学生应试负担。加强中小学招生入学管理,继续实行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重拳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掐尖招生、提前招生等违规行为,减轻家长的焦虑。 成立辽宁省中小学家校社共育研究指导中心,征集家校社共育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完善家校社共育工作体系,是辽宁省完善机制,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个缩影。此外,还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省妇联联合举办“与爱同行——送法到家 助力‘双减’”等系列活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遴选39个“辽宁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生校外服务供给。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 推行“五管一减”做法,让辽宁省稳步推进“沉底”监管,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得到有效规范。 冯守权介绍说,一是管住人,建立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常态化监管机制,划定从业“红线”。二是管住钱,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已全面监管。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乱收费专项治理,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政府指导价。三是管住教材,组建省市县三级学科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开展培训材料专项清查。四是管住广告,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户外广告牌匾专项清理行动,累计清理违法违规牌匾广告7771条(块)。四是处置举报线索,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五是大力压减机构,压实属地属事责任,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 在工作中,辽宁省还探索创新,严打“隐形变异”,创造性采取多种举措破解校外培训点多面广、隐蔽性强的“堵点”“难点”。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街道、社区、网格员三级“网格化”动态排查和“吹哨”报到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荐4人担任国家“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各地聘请人大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等担任“双减”社会监督员,形成监管合力;推进监管智能化,指导各地利用“智慧管理平台”等智能手段,全方位精准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及“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强化综合执法,多部门联合行动取缔违规设立校外培训机构。 辽宁省还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形成社会合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首先是凝聚“双减”共识。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双减”政策轮训,深入社区、家庭,宣讲“双减”政策内容。其次是化解失业风险。制定扶持政策,帮扶引导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再就业,累计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再次是动态清零风险机构。加强对裁员、退费等风险的关注,有效化解机构风险隐患。最后是防范疫情风险隐患。清查整治地下违规培训、无证无照机构培训,进一步消除变相违规校外培训带来的防疫风险隐患。 直面现实问题 推进“双减”工作深入开展 “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我们还存在着对‘双减’的认识有待提高、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校外教育培训仍需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冯守权坦言。 为此,辽宁省将直面问题,依法规范,有序稳妥推进“双减”工作深入开展。据介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工作指标体系,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双减”达标检查。研制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办法,保证课程有效实施。挖掘利用辽宁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召开全省中考命题工作会议,将“双减”导向与考试命题有机衔接。加大202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力度,优先补充体音美劳等紧缺学科教师队伍。研究制定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明确家庭、社会职责,织密防范网。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健全违规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强化教育与业务主管部门共治,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进一步明确业务主管部门,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指导各地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力量建设,强化部门协同,联防联治,提升执法能力。推进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综合平台全面应用。 持续深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政策宣传,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权威引导作用,突出新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压实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党组织,推进校外培训规范有序。
|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报告
|
“双减”政策减负增效明显 家校社协同育人须强化
|
|
|
|
( 2022-06-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韩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直是广大家长格外关注的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近一年来,“双减”政策落实如何,效果怎样? 近日,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关于辽宁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报告》从深化作业管理改革、提升课后服务成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范考试招生管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减负增效的做法,到采取有效措施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折射出“双减”政策的实际成效。 减负增效并举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为了深化作业管理改革,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作业管理‘十要求’,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举措,受到教育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在作此《报告》时介绍说,指导各地“一校一案”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也是一大亮点。 针对提升课后服务成效方面,辽宁省制定了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系列文件,将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各地加大课后服务投入,创新服务内容,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同时,将落实“五育并举”和课后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如何聚焦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辽宁省不仅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建立健全校内“双减”工作体制机制,科学研制“双减”工作指标体系,还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课堂教学标准。开展义务教育线上“名师公益课堂”活动,高标准打造辽宁校内“双减”品牌。 冯守权说,在深化改革、规范考试招生管理工作中,辽宁省出台中考改革方案,坚持“五育并举”,将音乐、美术、劳动教育以等级方式纳入中考评价范围,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印发考试管理“六严格”,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切实减轻学生应试负担。加强中小学招生入学管理,继续实行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重拳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掐尖招生、提前招生等违规行为,减轻家长的焦虑。 成立辽宁省中小学家校社共育研究指导中心,征集家校社共育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完善家校社共育工作体系,是辽宁省完善机制,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个缩影。此外,还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省妇联联合举办“与爱同行——送法到家 助力‘双减’”等系列活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遴选39个“辽宁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生校外服务供给。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 推行“五管一减”做法,让辽宁省稳步推进“沉底”监管,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得到有效规范。 冯守权介绍说,一是管住人,建立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常态化监管机制,划定从业“红线”。二是管住钱,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已全面监管。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乱收费专项治理,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政府指导价。三是管住教材,组建省市县三级学科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开展培训材料专项清查。四是管住广告,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户外广告牌匾专项清理行动,累计清理违法违规牌匾广告7771条(块)。四是处置举报线索,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五是大力压减机构,压实属地属事责任,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 在工作中,辽宁省还探索创新,严打“隐形变异”,创造性采取多种举措破解校外培训点多面广、隐蔽性强的“堵点”“难点”。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街道、社区、网格员三级“网格化”动态排查和“吹哨”报到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荐4人担任国家“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各地聘请人大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等担任“双减”社会监督员,形成监管合力;推进监管智能化,指导各地利用“智慧管理平台”等智能手段,全方位精准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及“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强化综合执法,多部门联合行动取缔违规设立校外培训机构。 辽宁省还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形成社会合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首先是凝聚“双减”共识。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双减”政策轮训,深入社区、家庭,宣讲“双减”政策内容。其次是化解失业风险。制定扶持政策,帮扶引导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再就业,累计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再次是动态清零风险机构。加强对裁员、退费等风险的关注,有效化解机构风险隐患。最后是防范疫情风险隐患。清查整治地下违规培训、无证无照机构培训,进一步消除变相违规校外培训带来的防疫风险隐患。 直面现实问题 推进“双减”工作深入开展 “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我们还存在着对‘双减’的认识有待提高、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校外教育培训仍需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冯守权坦言。 为此,辽宁省将直面问题,依法规范,有序稳妥推进“双减”工作深入开展。据介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工作指标体系,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双减”达标检查。研制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办法,保证课程有效实施。挖掘利用辽宁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召开全省中考命题工作会议,将“双减”导向与考试命题有机衔接。加大202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力度,优先补充体音美劳等紧缺学科教师队伍。研究制定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明确家庭、社会职责,织密防范网。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健全违规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强化教育与业务主管部门共治,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进一步明确业务主管部门,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指导各地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力量建设,强化部门协同,联防联治,提升执法能力。推进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综合平台全面应用。 持续深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政策宣传,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权威引导作用,突出新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压实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党组织,推进校外培训规范有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