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虹桥火车站滞留大批离沪人员,我们最后再伸次援手吧?” “好!我出1万元。” …… 5月24日,福莲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福莲”)驰援上海疫情防控,面对突发帮困需求,他们再次筹集公益捐款购买了1008份食物礼包送到滞留旅客手中。 “福莲”是由福建省连城县乡贤组建的一个公益组织,与这次参与上海抗疫的众多慈善组织相比,其规模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这个来自偏远山城的公益组织却发起了近20场捐赠,近两万人受惠。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组织方,现场感受爱的传递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 爱的慰藉 “感谢您来过上海,欢迎您再来上海”,5月26日晚11时,“福莲”捐助活动负责人罗培新在朋友圈如常发布了当天的活动手记。 近段时间以来,因各种原因很多返乡旅客滞留车站,上海虹桥站人流量陡增,吃饭、饮水、休息成了难题。 虹桥管委会虽然将他们安排在地下车库休息,但由于餐饮服务业并没有完全复工,一时难以解决数万人的饮食问题。“福莲”正是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发出了捐助倡议。 很快9万元善款筹集到位,然而需要购买哪些物资?如何把物资妥善运送至车站并分发给最需要的人?难题摆在了理事会面前。 通过多方联系,他们找到了虹桥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并告知了捐赠意向,对方表示非常欢迎,并将“福莲”的捐赠纳入整体公益项目。 马小明和林镇负责抗疫捐赠物资的保供工作,他们是食品企业的负责人,由于疫情,便积极加入慈善抗疫的队伍。5月25日晚,马小明带领10余名企业员工将物资一一分装,一共84箱1008份。 5月26日下午,物资抵达虹桥高铁站西广场,志愿者开始卸货,并设摊发放。“保重。”“谢谢!”旅客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一声暖心的问候,一句真诚的致谢,爱就在这一瞬间传递。 “数万人停滞车站,千余份物资可谓沧海一粟,以绵薄之力推动爱的传递,虽然力量甚微,但我们希望通过此举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一丝慰藉、一份希望。”罗培新说。 爱的护航 面对疫情中的困难群众,“福莲”的理事们有的捐出几个月的工资,有的拿出大部分积蓄,有的人虽不在上海,也力所能及为抗疫贡献力量…… 从4月起,他们发起了近20场公益捐赠,捐赠对象中有高龄独居老人和养老院、助老院的老人,有工地工人、重残无业居民以及大学生,16000余人受惠。 说起这些捐助背后的故事,罗培新坦言,从获知求助信息、核实信息,到寻找供应商、确定救助物资、协调运力,再到做好消杀、有序分发,每个环节都不容易,充满挑战。 据悉,“福莲”背后并没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也没有专业管理人员,没有管理费用,他们只是一群心怀善念的爱心人士,一群来自福建连城的乡贤。 谈到在疫情面前,“福莲”如何以巨大的勇气去组织慈善抗疫时,罗培新说,一靠价值、二靠规则、三靠情怀。 2016年,作为法学教授的罗培新正是靠着这种情怀,与一群价值观相同的乡贤人士创建了“福莲”,6年来,他负责制定章程,并记下“福莲”成长的点点滴滴,有20余万字。 他告诉记者,民主协商、充分沟通、制度先行、阳光公开,是“福莲”健康成长的密码。 正是因为有良善价值观的引领与制度规则的保障,“福莲”的理事人数已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327人,他们遍布上海、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四川、西藏等地。 在这次慈善抗疫接力中,“福莲”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做到财务公开、运作透明,努力提高每一笔善款的使用效率,确保发挥最大作用。 爱的传递 “以慈善的方式参与抗疫,充满感情也很有意义,这种爱的传递既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马小明一口明显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显得朴实真诚。 作为长期从事食品行业的小微企业,马小明的公司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影响,大量业务被迫中断。当听到“福莲”的慈善倡议时,她当即被打动了,答应平价提供保供物资,义务配送给指定的救助对象。 近20场捐助,马小明和员工们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她笑称,现在企业日子虽然难过了点,但能将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这份满足与尊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另外,还有更多志愿者义务参与救助行动,他们收集信息、消杀物资、安排分发、保供配送,打通了慈善捐助“最后一百米”。 如今,上海正逐渐恢复常态,而在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抗疫历程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必将成为一段永恒的城市记忆。
|
|
来自福建偏远山城的爱心驰援
|
记录上海抗疫中的慈善小故事
|
|
|
( 2022-06-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虹桥火车站滞留大批离沪人员,我们最后再伸次援手吧?” “好!我出1万元。” …… 5月24日,福莲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福莲”)驰援上海疫情防控,面对突发帮困需求,他们再次筹集公益捐款购买了1008份食物礼包送到滞留旅客手中。 “福莲”是由福建省连城县乡贤组建的一个公益组织,与这次参与上海抗疫的众多慈善组织相比,其规模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这个来自偏远山城的公益组织却发起了近20场捐赠,近两万人受惠。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组织方,现场感受爱的传递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 爱的慰藉 “感谢您来过上海,欢迎您再来上海”,5月26日晚11时,“福莲”捐助活动负责人罗培新在朋友圈如常发布了当天的活动手记。 近段时间以来,因各种原因很多返乡旅客滞留车站,上海虹桥站人流量陡增,吃饭、饮水、休息成了难题。 虹桥管委会虽然将他们安排在地下车库休息,但由于餐饮服务业并没有完全复工,一时难以解决数万人的饮食问题。“福莲”正是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发出了捐助倡议。 很快9万元善款筹集到位,然而需要购买哪些物资?如何把物资妥善运送至车站并分发给最需要的人?难题摆在了理事会面前。 通过多方联系,他们找到了虹桥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并告知了捐赠意向,对方表示非常欢迎,并将“福莲”的捐赠纳入整体公益项目。 马小明和林镇负责抗疫捐赠物资的保供工作,他们是食品企业的负责人,由于疫情,便积极加入慈善抗疫的队伍。5月25日晚,马小明带领10余名企业员工将物资一一分装,一共84箱1008份。 5月26日下午,物资抵达虹桥高铁站西广场,志愿者开始卸货,并设摊发放。“保重。”“谢谢!”旅客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一声暖心的问候,一句真诚的致谢,爱就在这一瞬间传递。 “数万人停滞车站,千余份物资可谓沧海一粟,以绵薄之力推动爱的传递,虽然力量甚微,但我们希望通过此举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一丝慰藉、一份希望。”罗培新说。 爱的护航 面对疫情中的困难群众,“福莲”的理事们有的捐出几个月的工资,有的拿出大部分积蓄,有的人虽不在上海,也力所能及为抗疫贡献力量…… 从4月起,他们发起了近20场公益捐赠,捐赠对象中有高龄独居老人和养老院、助老院的老人,有工地工人、重残无业居民以及大学生,16000余人受惠。 说起这些捐助背后的故事,罗培新坦言,从获知求助信息、核实信息,到寻找供应商、确定救助物资、协调运力,再到做好消杀、有序分发,每个环节都不容易,充满挑战。 据悉,“福莲”背后并没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也没有专业管理人员,没有管理费用,他们只是一群心怀善念的爱心人士,一群来自福建连城的乡贤。 谈到在疫情面前,“福莲”如何以巨大的勇气去组织慈善抗疫时,罗培新说,一靠价值、二靠规则、三靠情怀。 2016年,作为法学教授的罗培新正是靠着这种情怀,与一群价值观相同的乡贤人士创建了“福莲”,6年来,他负责制定章程,并记下“福莲”成长的点点滴滴,有20余万字。 他告诉记者,民主协商、充分沟通、制度先行、阳光公开,是“福莲”健康成长的密码。 正是因为有良善价值观的引领与制度规则的保障,“福莲”的理事人数已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327人,他们遍布上海、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四川、西藏等地。 在这次慈善抗疫接力中,“福莲”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做到财务公开、运作透明,努力提高每一笔善款的使用效率,确保发挥最大作用。 爱的传递 “以慈善的方式参与抗疫,充满感情也很有意义,这种爱的传递既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马小明一口明显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显得朴实真诚。 作为长期从事食品行业的小微企业,马小明的公司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影响,大量业务被迫中断。当听到“福莲”的慈善倡议时,她当即被打动了,答应平价提供保供物资,义务配送给指定的救助对象。 近20场捐助,马小明和员工们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她笑称,现在企业日子虽然难过了点,但能将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这份满足与尊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另外,还有更多志愿者义务参与救助行动,他们收集信息、消杀物资、安排分发、保供配送,打通了慈善捐助“最后一百米”。 如今,上海正逐渐恢复常态,而在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抗疫历程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必将成为一段永恒的城市记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