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 本报通讯员 钟贝 孔巧玲
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创新提出“前端调查+中端调解+后端回访”全链条解纷模式,着重修复亲情关系,在审判环节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实践,并通过创设“云探望”模式,建立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深化打造“家立方”家庭司法保护新模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全链条修复亲情让爱继续 “是高法官细致的调解工作,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亲情血浓于水,是一辈子的纽带,案件结束后法官还多次联系我们询问亲情关系的改善情况。”近日,李某向北京一中院家事审判庭即团河法庭送去了锦旗。原来,因老人去世引发了李某一大家子共四个家庭的继承纠纷。了解到此案的复杂性,法官高春乾在律师的协助下,充分了解矛盾症结和家庭成员关系,从弥合亲情的角度,为各方分析利弊、权衡得失,通过耐心调解让各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多年的恩怨就此化解。 温暖的案件结局,独有的司法温度,这是北京一中院团河法庭加强家事矛盾化解、促进纠纷圆满解决的一个缩影。为积极推动家事纠纷矛盾化解,北京一中院探索构建多元家事解纷格局,成立家事案件多元化解中心,创新提出“前端调查+中端调解+后端回访”全链条解纷模式,在审判前端调查了解个案情形,在审判中端巩固家事审判“劝、谈、教”相结合的调解方式和调解模式,在审判后端建立回访关怀机制,将法官主持、家人参与、多方互动、开放共享的法理情融入审判工作,在当事人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矛盾随着问题的解决而逐步化解。 同时,团河法庭加强内引外联,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合作,引入一支由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家事调解员队伍,日常参与协助案件调解、调查、心理疏导,不断修复每一个受损的家庭细胞。通过多方聚力,近年来一中院家事案件调撤率上升至35%,多数案件实现了同步执行。 法理情理事理有机结合 迎着和煦的阳光,一份期待已久的判决照亮了小刘的生活。结婚3年,小刘时刻遭受着小祝的冷暴力,总觉得生活无望。在第一次起诉离婚被驳回后,时隔一年半,小刘不堪忍受再次起诉,一审法院认为双方感情尚未破裂,驳回了小刘的离婚请求。二审审理中,面对小刘坚定的离婚主张,结合双方的分居状态,团河法庭庭长张琳适用民法典新规,判决准予离婚,这也是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新规宣判的婚姻关系解除案。 在家事审判中,一中院团河法庭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实践,作为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逻辑基础,注重将法理、情理、事理相结合,不断提升家事审判的法律认同、社会认同和情理认同,同时运用“判后寄语”对当事人加以劝解和引导,传递司法温度和法治精神,提升家事审判的社会价值。 此外,团河法庭还先后制定了《涉家事纠纷基本规范指引》等案件审理指南,对家事案件的法律适用、审判模式、审判行为、举证责任等作出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规定,让家事审判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也让这个集体和个人先后获评“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党建先进工作者”,撰写的文书和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全国百场优秀庭审”。 延伸职能传递法治温情 “感谢法官的辛勤努力,帮助我在疫情期间见到了孩子。”在电脑屏幕前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后,小王对吴扬新法官在疫情期间为其探望权执行时所付出的心血、真诚与智慧表达了由衷感谢。 法断曲直,情暖人心。这是一中院团河法庭践行司法为民、传递司法温情的缩影。针对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分居两地或者移居外地、子女异地求学或寄宿学习、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身患疾病不便直接接触探望、特殊时期等特定情境,北京一中院在全国率先创设“云探望”模式,借助可视化庭审系统,让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父母与子女实现云端见面交流,以“云”上连线、见屏如面的方式,为当事人架起了暖心亲情桥,感受彼此的浓浓牵挂。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线下,当事人在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子女留学等手续时,相关部门有时会要求证明离婚事实。经过司法裁判的离婚,当事人领取到的判决书跟离婚证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但裁判文书涉及多项个人隐私,造成了诸多使用不便的现实困境。为此,团河法庭建立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有效解决离婚过错事实涉及隐私不宜让案外人知晓、财产分割信息详尽不便让案外人知晓、感情破裂离婚事由不适让未成年人知晓的现实困境,目前已发放离婚证明书百余份,该机制获评北京法院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并纳入北京一中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持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近年来,北京一中院以家事审判改革为方向,积极聚合多元力量,通过与妇联、司法、社会保障等社会力量的共聚,深化打造“家立方”家庭司法保护新模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同时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北京人民调解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资源共享、多元化解、普法教育、培训宣传等一体化合作模式,致力于为老妇幼等弱势群体提供专属司法服务,构建立体化司法保护网格,凸显司法柔性与人文关怀。
|
|
北京一中院以温情司法守护万家灯火
|
|
|
|
( 2022-05-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 本报通讯员 钟贝 孔巧玲
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创新提出“前端调查+中端调解+后端回访”全链条解纷模式,着重修复亲情关系,在审判环节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实践,并通过创设“云探望”模式,建立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深化打造“家立方”家庭司法保护新模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全链条修复亲情让爱继续 “是高法官细致的调解工作,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亲情血浓于水,是一辈子的纽带,案件结束后法官还多次联系我们询问亲情关系的改善情况。”近日,李某向北京一中院家事审判庭即团河法庭送去了锦旗。原来,因老人去世引发了李某一大家子共四个家庭的继承纠纷。了解到此案的复杂性,法官高春乾在律师的协助下,充分了解矛盾症结和家庭成员关系,从弥合亲情的角度,为各方分析利弊、权衡得失,通过耐心调解让各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多年的恩怨就此化解。 温暖的案件结局,独有的司法温度,这是北京一中院团河法庭加强家事矛盾化解、促进纠纷圆满解决的一个缩影。为积极推动家事纠纷矛盾化解,北京一中院探索构建多元家事解纷格局,成立家事案件多元化解中心,创新提出“前端调查+中端调解+后端回访”全链条解纷模式,在审判前端调查了解个案情形,在审判中端巩固家事审判“劝、谈、教”相结合的调解方式和调解模式,在审判后端建立回访关怀机制,将法官主持、家人参与、多方互动、开放共享的法理情融入审判工作,在当事人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矛盾随着问题的解决而逐步化解。 同时,团河法庭加强内引外联,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合作,引入一支由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家事调解员队伍,日常参与协助案件调解、调查、心理疏导,不断修复每一个受损的家庭细胞。通过多方聚力,近年来一中院家事案件调撤率上升至35%,多数案件实现了同步执行。 法理情理事理有机结合 迎着和煦的阳光,一份期待已久的判决照亮了小刘的生活。结婚3年,小刘时刻遭受着小祝的冷暴力,总觉得生活无望。在第一次起诉离婚被驳回后,时隔一年半,小刘不堪忍受再次起诉,一审法院认为双方感情尚未破裂,驳回了小刘的离婚请求。二审审理中,面对小刘坚定的离婚主张,结合双方的分居状态,团河法庭庭长张琳适用民法典新规,判决准予离婚,这也是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新规宣判的婚姻关系解除案。 在家事审判中,一中院团河法庭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实践,作为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逻辑基础,注重将法理、情理、事理相结合,不断提升家事审判的法律认同、社会认同和情理认同,同时运用“判后寄语”对当事人加以劝解和引导,传递司法温度和法治精神,提升家事审判的社会价值。 此外,团河法庭还先后制定了《涉家事纠纷基本规范指引》等案件审理指南,对家事案件的法律适用、审判模式、审判行为、举证责任等作出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规定,让家事审判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也让这个集体和个人先后获评“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党建先进工作者”,撰写的文书和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全国百场优秀庭审”。 延伸职能传递法治温情 “感谢法官的辛勤努力,帮助我在疫情期间见到了孩子。”在电脑屏幕前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后,小王对吴扬新法官在疫情期间为其探望权执行时所付出的心血、真诚与智慧表达了由衷感谢。 法断曲直,情暖人心。这是一中院团河法庭践行司法为民、传递司法温情的缩影。针对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分居两地或者移居外地、子女异地求学或寄宿学习、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身患疾病不便直接接触探望、特殊时期等特定情境,北京一中院在全国率先创设“云探望”模式,借助可视化庭审系统,让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父母与子女实现云端见面交流,以“云”上连线、见屏如面的方式,为当事人架起了暖心亲情桥,感受彼此的浓浓牵挂。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线下,当事人在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子女留学等手续时,相关部门有时会要求证明离婚事实。经过司法裁判的离婚,当事人领取到的判决书跟离婚证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但裁判文书涉及多项个人隐私,造成了诸多使用不便的现实困境。为此,团河法庭建立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有效解决离婚过错事实涉及隐私不宜让案外人知晓、财产分割信息详尽不便让案外人知晓、感情破裂离婚事由不适让未成年人知晓的现实困境,目前已发放离婚证明书百余份,该机制获评北京法院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并纳入北京一中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持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近年来,北京一中院以家事审判改革为方向,积极聚合多元力量,通过与妇联、司法、社会保障等社会力量的共聚,深化打造“家立方”家庭司法保护新模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同时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北京人民调解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资源共享、多元化解、普法教育、培训宣传等一体化合作模式,致力于为老妇幼等弱势群体提供专属司法服务,构建立体化司法保护网格,凸显司法柔性与人文关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