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13 1/13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风险评估“治未病” 矛盾纠纷早化解
· 用“红绿蓝”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图片新闻
· 以“我管”促“都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 热血铸警魂 生命写忠诚
· 期待每次相逢都是美好相遇
· 与“白魔”对峙的禁毒战士
· 公益诉讼为残疾人“撑腰”
· 通过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工作要点

与“白魔”对峙的禁毒战士

( 2022-05-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王鹤霖
□ 本报通讯员 宋  阳

  “利剑高悬除国祸,罡风大举散阴云。一身虎胆神兵勇,穷追猛剿情犹烈。”
  这首禁毒诗歌,一直被贵州省修文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李银(化名)誊抄在工作记录本的扉页上。透过他劲挺的字迹,我们看到的是这位基层禁毒民警不畏艰险奋斗一线的身影。
怀揣一个英雄梦想
  1988年出生的李银,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警察。2011年4月他如愿以偿进入修文县公安局工作,两年后成为一名禁毒民警,开展禁毒情报研判工作。
  10年来,他数次以身犯险,从未退缩,他说:“怕难就不做禁毒,怕死就不干公安,贪生怕死不是英雄好汉。”
  这样一个英雄梦,是深埋他心中的一粒种子,是指引他深夜前行的航标,更是点亮他离家归途的灯塔。
  李银与同事曾并肩作战8个月,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最终通过对关键性“暗语”的解密,破获了修文县公安局迄今为止唯一一起部级目标案件。他还参与了8起省级目标案件、14起市级案件的破获,直接打击毒品违法犯罪人员197人,缴获各类毒品17110.07克。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在禁毒利刃上行走的李银,不仅时刻与涉毒人员斗智斗勇,还不断用大数据知识武装自己,将大数据抓捕与大数据侦查运用到实践中去。
  2016年,一条省级毒品目标案件线索浮现:以王某为首的贩毒团伙即将前往织金县收取装有毒品的物流寄递包裹。但仅有的一条数据,让破案人员无从下手。王某长什么样、有什么生活习惯、身在何处、同伙有几人、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为获取更多信息,李银背上侦查装备,外出蹲守,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海量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寻找王某的蛛丝马迹。经过半年分析追踪,终于在贵阳市城郊接合部的一个角落发现了王某的身影。李银心中大喜,“主角”的出现就是案子成功的一半。
  为防打草惊蛇,民警分成小组交替跟踪了四五个小时,终于在织金县城一个偏僻快递点将王某抓获。大快人心之余,民警打开快递:一只行李箱里装满衣物,却丝毫不见毒品踪迹。
  掌握情报的李银坚信行李箱有猫腻,让同事拆除它的外壳,白花花的毒品一下子从夹层中散落出来。这起案件端掉了以王某为首的贩毒团伙11人,缴获毒品2558.62克。
保持一股拼搏韧劲
  “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更是一名党员干部,只要能当好群众的‘守夜人’,帮助群众扫除‘毒瘤’,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李银如是说。
  禁毒情报分析研究,是一项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又纷繁复杂的工作,但也是禁毒缉查中最基础、重要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学不会蛰伏,往往会错过有效信息。
  2017年,贩毒人员李某进入李银的视野。经过数据分析,李某常在贵阳市、毕节市从事贩毒活动。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李银吃住在单位,每天清晨6点就开始分析数据,时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睡下,休息三四个小时又继续工作,这样连续盯守了10余天,眼看着就要收网,谁知李某在云南的上线货源被端调,收网行动不得不中止。
  几个月后,李某突然活跃起来,李银又开始了吃住在单位的日子,连换洗衣物都是妻子送来,转眼又是10余天,收网即将到来,无奈李某上线的货源又被端掉。
  几次临近成功,却都“无疾而终”。同事们几近放弃,但李银仍坚持追踪,终于在2018年4月掌握了李某即将与上线进行毒品交易的线索。雄鹰突击,利剑出鞘,这起历时一年多的省级目标案件终于被破获,打击涉毒犯罪人员16人,缴获毒品3777.87克。
  毒品之害,罄竹难书。李银和同事经常深入虎穴,用聪明智慧和血肉之躯直面犯罪分子的狡诈与凶狠。他们废寝忘食,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禁毒工作的艰辛与复杂,用心血和汗水向党和人民递交着自己的赶考答卷。
  回首近10年禁毒光阴,有苦楚和辛酸,也有荣耀和光环。在净化社会环境的艰巨任务中,李银说,他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将继续保持拼搏韧劲,与“白魔”对峙,与“利刃”同行,向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大步前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