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王 蕾
对于国人来说,“死亡”向来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死亡代表着给生命画上句号,也意味着生前的一切从此盖棺论定。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而关于数字遗产的话题也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腾飞、流量经济的兴起,一些人在设立遗嘱时也将微信账号、QQ、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处置包含其中,数字遗产的继承权和隐私权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无法绕开的话题,这也带动了法律界的探索:如何依托数据治理和治理数据的技术和机制,规范数字遗产的保护和应用。 2020年,民法典继承编删除了原继承法对遗产范围的列举式界定,改为概括式的“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首次将数字遗产包含其中。到底该如何界定“数字遗产”?法律界的主流声音认为,数字遗产大致可分为“虚拟资产”和“在线账号”,前者指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种种信息实体,后者则是人们进入网络空间的入口。不过,光凭抽象的定义划分,显然不能解开数字遗产的重重谜团。在法律落地的过程中,包括数字遗产的所有权归属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作为虚拟世界的外来者,我们每个人在置身其中之前,都需要签署平台的用户协议,这种“点击合同”往往被视为关于数字遗产继承的首要法律依据。然而,对于平台来说,保留所有用户信息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因此,许多平台会选择回收长期不活跃的账号,或者在注册页面标明平台拥有账号的所有权,这些都会给数字遗产继承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如今这个愈发尊重个体权益的时代,“一刀切”式的用户协议显然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好在目前一些国内互联网平台已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尝试更加多元化、更具人性化的方案。如2020年以来,一些视频平台陆续为用户设立逝者纪念账号,对逝者账号进行保护设置,其合法继承人在提交相应材料后,可以将该账号下的财产进行转移,或者根据需要对账号进行注销。 除此之外,另一个最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是数字遗产可能涉及的隐私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死者“社会性”关注的增加,“生前隐私管理”正在成为可能。2021年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保证死者近亲属的合法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尊重了死者生前的意志,规定近亲属的权利需让渡于死者生前的意志。 现代社会,每个人对死亡、对隐私的认知都不尽相同,我国法律不断细化逝者个人数字遗产的继承方式,背后蕴含的恰恰是“众生平等”这一最朴素的理念。死亡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停止脉搏和心跳,而是被世人漠视和遗忘。进一步明确数字遗产的评估方式、继承方式,鼓励人们提前做好规划,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纠纷,真正做到“众生平等”。 纵观人的一生,生与死永远都是无法挣脱的命题。生命在时间长河里也许只是须臾,而让逝去的亲人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永存于心,便是保护数字遗产最大的意义。
|
|
数字遗产继承要过哪些关
|
|
|
|
( 2022-04-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王 蕾
对于国人来说,“死亡”向来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死亡代表着给生命画上句号,也意味着生前的一切从此盖棺论定。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而关于数字遗产的话题也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腾飞、流量经济的兴起,一些人在设立遗嘱时也将微信账号、QQ、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处置包含其中,数字遗产的继承权和隐私权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无法绕开的话题,这也带动了法律界的探索:如何依托数据治理和治理数据的技术和机制,规范数字遗产的保护和应用。 2020年,民法典继承编删除了原继承法对遗产范围的列举式界定,改为概括式的“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首次将数字遗产包含其中。到底该如何界定“数字遗产”?法律界的主流声音认为,数字遗产大致可分为“虚拟资产”和“在线账号”,前者指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种种信息实体,后者则是人们进入网络空间的入口。不过,光凭抽象的定义划分,显然不能解开数字遗产的重重谜团。在法律落地的过程中,包括数字遗产的所有权归属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作为虚拟世界的外来者,我们每个人在置身其中之前,都需要签署平台的用户协议,这种“点击合同”往往被视为关于数字遗产继承的首要法律依据。然而,对于平台来说,保留所有用户信息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因此,许多平台会选择回收长期不活跃的账号,或者在注册页面标明平台拥有账号的所有权,这些都会给数字遗产继承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如今这个愈发尊重个体权益的时代,“一刀切”式的用户协议显然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好在目前一些国内互联网平台已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尝试更加多元化、更具人性化的方案。如2020年以来,一些视频平台陆续为用户设立逝者纪念账号,对逝者账号进行保护设置,其合法继承人在提交相应材料后,可以将该账号下的财产进行转移,或者根据需要对账号进行注销。 除此之外,另一个最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是数字遗产可能涉及的隐私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死者“社会性”关注的增加,“生前隐私管理”正在成为可能。2021年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保证死者近亲属的合法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尊重了死者生前的意志,规定近亲属的权利需让渡于死者生前的意志。 现代社会,每个人对死亡、对隐私的认知都不尽相同,我国法律不断细化逝者个人数字遗产的继承方式,背后蕴含的恰恰是“众生平等”这一最朴素的理念。死亡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停止脉搏和心跳,而是被世人漠视和遗忘。进一步明确数字遗产的评估方式、继承方式,鼓励人们提前做好规划,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纠纷,真正做到“众生平等”。 纵观人的一生,生与死永远都是无法挣脱的命题。生命在时间长河里也许只是须臾,而让逝去的亲人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永存于心,便是保护数字遗产最大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