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
□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春友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的博弈进一步加剧,外溢效应正呈现扩大之势。 身处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博弈的前沿地带,欧洲首当其冲遭受冲击。目前,大量抵达的乌克兰难民令欧洲多国政府倍感压力,不得不出台应对措施。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欧洲的能源短缺,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也令欧洲国家的经济不可避免地遭到反噬,这些国家民众的生活已深受影响。 难民危机恐再现 俄乌冲突持续背景下,大量乌克兰难民抵达波兰、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令多国政府倍感压力。 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作为邻国,整个波兰已接纳超过200万乌克兰难民。另据当地媒体消息,截至21日,已有约3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华沙。华沙市长特扎斯科夫斯基表示,由于大量难民的涌入,临时居住、医疗、教育等资源严重不足,“华沙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同样在21日,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呼吁联邦政府采取更多措施以应对乌克兰难民的涌入。基社盟议会党团主席多布林特警告称,德国必须尽快协调难民的收容和管理工作,“如果难民人数大量增加,很有可能会失去控制”。根据德国内政部2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已有225357名乌克兰难民进入德国。但这仅限于联邦警察官方登记的数字,由于欧盟内部缺乏边境管控,而德国政府目前允许乌克兰人免签入境,因此联邦内政部预计,实际入境的乌克兰难民人数要远高于统计数字。 22日,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表示,丹麦只会为俄乌冲突中的乌克兰难民提供临时庇护所,这些难民应该在冲突结束后回到本国。而在本月初,丹麦议会还曾通过一项允许乌克兰难民获得两年居留许可并获得相应工作许可、教育及社会福利的法律。丹麦对乌克兰难民态度的前后变化,折射出欧洲国家对接收难民的无奈及“双重标准”。 一方面,俄乌冲突发生后,欧洲国家在纷纷祭出对俄制裁措施的同时,均表示放宽移民政策,甚至表示已为接收乌克兰难民做好准备。但随着难民的不断涌入,倍感压力的欧洲国家开始收紧难民政策。另一方面,对比此前欧洲国家对待阿富汗难民的态度,不难看出其实行的“双重标准”,而出发点绝非其标榜的“人道主义”那么简单。 当下,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冲突持续,将有更多乌克兰难民前往欧洲。据俄媒分析,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打算回乌克兰,这将给欧洲国家后续的难民政策带来更多挑战。因此,多家欧洲媒体也在评析,如何避免2015年叙利亚战乱引发的难民危机在欧洲重演。 能源供应存风险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全球大宗商品特别是油气价格大幅震荡,使得能源高度依赖俄罗斯的欧洲国家面临供应不足甚至中断风险。 连日来,欧洲国家跟随美国对俄实施能源制裁措施。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宣布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新的石油、液化天然气以及煤炭。随即,英国政府也紧随美国脚步,正式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及相关产品。就在同一天,欧盟委员会提议,欧盟国家今年将削减三分之二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并且“在2030年之前”消除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依赖。然而,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进口俄罗斯能源对欧洲人“至关重要”,制裁和禁运会将欧洲能源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虽然抵制了俄罗斯的能源,但欧洲的天然气和原油缺口却必须填补,这一缺口并不是短期内的产业升级或者替代能源能够解决的。美国显而易见成为受益者。当地时间3月21日,俄罗斯联邦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表示,如果欧洲拒绝进口俄罗斯石油,那欧洲石油价格将飙升至每桶300美元,甚至可能达到每桶500美元。 不少行业专家预计,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供应短缺,今年欧洲油气价格将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整个欧洲的能源价格飙升,也必将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甚至警告说,能源供应不足可能在欧洲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目前,这种效应已经在欧洲多国显现:德国联邦统计局3月11日称,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对德国的通胀率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同时能源价格上涨通过供应链还影响到其他社会产品的供应。3月20日,来自西班牙全国的约20万名农民、牧场主参加了多个农业、畜牧业协会组织的游行示威,要求政府制定计划,应对乌克兰局势对农业和畜牧业的冲击。 制裁是柄双刃剑 3月21日,欧盟成员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外长会议,讨论是否对俄罗斯追加制裁,但最终未能就对俄实施能源禁运达成共识。从中不难看出,出于能源安全及现实需要的考虑,欧洲内部对如何制裁俄罗斯及在哪些领域制裁俄罗斯存在一定分歧。 其中,立陶宛、爱尔兰等国外长呼吁欧盟加大对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制裁力度,把实施石油禁运作为第五轮对俄制裁的一部分。而“传统欧洲国家”如德国、荷兰等国反对上述建议。德国虽然此前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但其仍然是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最高的欧盟国家之一。此外,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更直截了当地称,制裁(俄罗斯)不能够解决问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3月15日表示,一些国家总是想把我们推向前线。中欧地区只是一些大国博弈的“棋盘”,不懂得捍卫自身利益的中欧国家随时可能像一枚棋子一样被牺牲掉。 制裁作为一柄“双刃剑”,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得益于在长期遭受制裁下实施的进口替代计划及“去美元化”进程,并依托国内丰富的资源储备,俄尚能应对。俄金融学专家、银行业资深高管戈日指出,俄罗斯银行业即便脱离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仍能正常运行,这是因为俄罗斯自2015年起投入使用的国家金融结算系统(SPFS)100%覆盖国内金融业务,除可保障国家银行系统的稳定运营外,也完全合乎国际结算系统要求,未来该系统将成为稳定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石。 与此同时,频频加码的制裁令欧洲元气大伤。西班牙维克大学—加泰罗尼亚中央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尔南多·科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制裁产生的经济后果来看,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将成为“买单者”。德国联邦议院资深议员恩斯特表示,俄乌冲突的源头在北约,欧洲跟着美国蹚浑水只会反噬自身。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如果乌克兰战事未能缓解,对俄制裁仍有继续加大的可能。只是如前文所述,制裁是柄“双刃剑”,受伤害的绝不仅是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的外溢显然不符合包括俄罗斯、欧洲多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相信随着俄乌谈判的进行,国际社会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
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放大 欧洲首当其冲受冲击
|
|
|
|
( 2022-03-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
3月23日,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发言时表示,德国不支持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因为这将严重伤害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经济。 人民视觉 供图
|
|
□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春友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的博弈进一步加剧,外溢效应正呈现扩大之势。 身处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博弈的前沿地带,欧洲首当其冲遭受冲击。目前,大量抵达的乌克兰难民令欧洲多国政府倍感压力,不得不出台应对措施。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欧洲的能源短缺,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也令欧洲国家的经济不可避免地遭到反噬,这些国家民众的生活已深受影响。 难民危机恐再现 俄乌冲突持续背景下,大量乌克兰难民抵达波兰、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令多国政府倍感压力。 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作为邻国,整个波兰已接纳超过200万乌克兰难民。另据当地媒体消息,截至21日,已有约3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华沙。华沙市长特扎斯科夫斯基表示,由于大量难民的涌入,临时居住、医疗、教育等资源严重不足,“华沙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同样在21日,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呼吁联邦政府采取更多措施以应对乌克兰难民的涌入。基社盟议会党团主席多布林特警告称,德国必须尽快协调难民的收容和管理工作,“如果难民人数大量增加,很有可能会失去控制”。根据德国内政部2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已有225357名乌克兰难民进入德国。但这仅限于联邦警察官方登记的数字,由于欧盟内部缺乏边境管控,而德国政府目前允许乌克兰人免签入境,因此联邦内政部预计,实际入境的乌克兰难民人数要远高于统计数字。 22日,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表示,丹麦只会为俄乌冲突中的乌克兰难民提供临时庇护所,这些难民应该在冲突结束后回到本国。而在本月初,丹麦议会还曾通过一项允许乌克兰难民获得两年居留许可并获得相应工作许可、教育及社会福利的法律。丹麦对乌克兰难民态度的前后变化,折射出欧洲国家对接收难民的无奈及“双重标准”。 一方面,俄乌冲突发生后,欧洲国家在纷纷祭出对俄制裁措施的同时,均表示放宽移民政策,甚至表示已为接收乌克兰难民做好准备。但随着难民的不断涌入,倍感压力的欧洲国家开始收紧难民政策。另一方面,对比此前欧洲国家对待阿富汗难民的态度,不难看出其实行的“双重标准”,而出发点绝非其标榜的“人道主义”那么简单。 当下,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冲突持续,将有更多乌克兰难民前往欧洲。据俄媒分析,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打算回乌克兰,这将给欧洲国家后续的难民政策带来更多挑战。因此,多家欧洲媒体也在评析,如何避免2015年叙利亚战乱引发的难民危机在欧洲重演。 能源供应存风险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全球大宗商品特别是油气价格大幅震荡,使得能源高度依赖俄罗斯的欧洲国家面临供应不足甚至中断风险。 连日来,欧洲国家跟随美国对俄实施能源制裁措施。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宣布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新的石油、液化天然气以及煤炭。随即,英国政府也紧随美国脚步,正式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及相关产品。就在同一天,欧盟委员会提议,欧盟国家今年将削减三分之二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并且“在2030年之前”消除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依赖。然而,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进口俄罗斯能源对欧洲人“至关重要”,制裁和禁运会将欧洲能源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虽然抵制了俄罗斯的能源,但欧洲的天然气和原油缺口却必须填补,这一缺口并不是短期内的产业升级或者替代能源能够解决的。美国显而易见成为受益者。当地时间3月21日,俄罗斯联邦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表示,如果欧洲拒绝进口俄罗斯石油,那欧洲石油价格将飙升至每桶300美元,甚至可能达到每桶500美元。 不少行业专家预计,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供应短缺,今年欧洲油气价格将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整个欧洲的能源价格飙升,也必将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甚至警告说,能源供应不足可能在欧洲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目前,这种效应已经在欧洲多国显现:德国联邦统计局3月11日称,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对德国的通胀率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同时能源价格上涨通过供应链还影响到其他社会产品的供应。3月20日,来自西班牙全国的约20万名农民、牧场主参加了多个农业、畜牧业协会组织的游行示威,要求政府制定计划,应对乌克兰局势对农业和畜牧业的冲击。 制裁是柄双刃剑 3月21日,欧盟成员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外长会议,讨论是否对俄罗斯追加制裁,但最终未能就对俄实施能源禁运达成共识。从中不难看出,出于能源安全及现实需要的考虑,欧洲内部对如何制裁俄罗斯及在哪些领域制裁俄罗斯存在一定分歧。 其中,立陶宛、爱尔兰等国外长呼吁欧盟加大对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制裁力度,把实施石油禁运作为第五轮对俄制裁的一部分。而“传统欧洲国家”如德国、荷兰等国反对上述建议。德国虽然此前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但其仍然是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最高的欧盟国家之一。此外,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更直截了当地称,制裁(俄罗斯)不能够解决问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3月15日表示,一些国家总是想把我们推向前线。中欧地区只是一些大国博弈的“棋盘”,不懂得捍卫自身利益的中欧国家随时可能像一枚棋子一样被牺牲掉。 制裁作为一柄“双刃剑”,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得益于在长期遭受制裁下实施的进口替代计划及“去美元化”进程,并依托国内丰富的资源储备,俄尚能应对。俄金融学专家、银行业资深高管戈日指出,俄罗斯银行业即便脱离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仍能正常运行,这是因为俄罗斯自2015年起投入使用的国家金融结算系统(SPFS)100%覆盖国内金融业务,除可保障国家银行系统的稳定运营外,也完全合乎国际结算系统要求,未来该系统将成为稳定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石。 与此同时,频频加码的制裁令欧洲元气大伤。西班牙维克大学—加泰罗尼亚中央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尔南多·科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制裁产生的经济后果来看,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将成为“买单者”。德国联邦议院资深议员恩斯特表示,俄乌冲突的源头在北约,欧洲跟着美国蹚浑水只会反噬自身。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如果乌克兰战事未能缓解,对俄制裁仍有继续加大的可能。只是如前文所述,制裁是柄“双刃剑”,受伤害的绝不仅是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的外溢显然不符合包括俄罗斯、欧洲多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相信随着俄乌谈判的进行,国际社会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