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 本报通讯员 易昌壁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市将政治引领贯穿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以“小切入、硬举措、精发力”凝聚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硬核力量,“治理红利”得到有效释放,平安建设考评连续9年获评全省先进。 抓实基层党建建强“主心骨”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把政治引领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关于加强基层建设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制定实施落细落小9条措施,在党支部“五化”达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党建示范引领等方面细化120项“目标指南”,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强化治理资源下沉。制定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20条措施,列出乡镇党委政府权责事项清单106项,向乡村两级下放民生行政审批权和公共服务目录清单117项,筹资21亿元高标准建成农村综合服务平台2627个,构建出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格局。 全面推行“党建+微网格”。按照“就近就熟就便”原则和联系服务15户家庭户左右标准,全市优化设置11.26万个微网格,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在职党员“双报到”、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机制。2021年全市党员已上门走访群众188.1万户次,办结群众各类诉求问题33.9万个。 抓实群众自治激活“内生力” 创新群众自治的内容和载体,构建起“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的群众自治体系,不断提升政治引领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规范制定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规民约“征求群众意见、村民民主表决、户主签字同意、部门合法性审查、党组织审核把关”的五步走制定程序,同时融入侗族款约、苗族贾理等本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确保村规民约体现党的主张、群众意愿和民族特色。 共建共享“幸福基金”。通过群众自愿认缴、集体经济收入出资、社会捐赠和以奖代补等组建“幸福基金”,为敬老护幼、奖优济困、公益服务等提供资金保障,走出群众自治“无钱办事”的困境。目前全市“幸福基金”已累计筹资3.1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2.3万余人次,资助微公益事业17.2万个。 实行群众积分管理。将群众守法诚信、道德规范、自我管理、发展创收等4个方面31项具体行为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依托“幸福基金”把积分兑换成生产生活物资,并将积分结果与开展公益美德评选、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金融机构授信评级等挂钩,让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尊重和价值实现。目前全市运用积分结果向群众兑换物资19.5万件次,评选出平安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7.19万户。 抓实社会协同打造“同心圆” 采取定向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维互动的无缝隙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功能融合。 创建“三社联动”机制。实施“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工服务”行动,全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2425家,乡村两级全部建立社工站,在风险评估、法律援助、心理干预等方面投入资金2.01亿元,直接服务群众28万人次。 完善矛盾联调机制。组织“五老”、律师、志愿者等第三方力量参与人民调解,整合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医患纠纷、物业管理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资源,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体推进诉源、访源和警源“三源共治”。目前全市创建省级信访“三无”县10个,创建达标数全省第一。 建立政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通信运营商承建+政府以奖代补+群众自愿筹资”的政企民共建模式,2021年乡村安保设施建设数量占全省10%。与国内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尖端技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
|
|
坚持政治引领 释放“治理红利”
|
怀化“小切入硬举措精发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
|
( 2022-03-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 本报通讯员 易昌壁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市将政治引领贯穿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以“小切入、硬举措、精发力”凝聚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硬核力量,“治理红利”得到有效释放,平安建设考评连续9年获评全省先进。 抓实基层党建建强“主心骨”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把政治引领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关于加强基层建设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制定实施落细落小9条措施,在党支部“五化”达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党建示范引领等方面细化120项“目标指南”,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强化治理资源下沉。制定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20条措施,列出乡镇党委政府权责事项清单106项,向乡村两级下放民生行政审批权和公共服务目录清单117项,筹资21亿元高标准建成农村综合服务平台2627个,构建出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格局。 全面推行“党建+微网格”。按照“就近就熟就便”原则和联系服务15户家庭户左右标准,全市优化设置11.26万个微网格,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在职党员“双报到”、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机制。2021年全市党员已上门走访群众188.1万户次,办结群众各类诉求问题33.9万个。 抓实群众自治激活“内生力” 创新群众自治的内容和载体,构建起“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的群众自治体系,不断提升政治引领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规范制定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规民约“征求群众意见、村民民主表决、户主签字同意、部门合法性审查、党组织审核把关”的五步走制定程序,同时融入侗族款约、苗族贾理等本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确保村规民约体现党的主张、群众意愿和民族特色。 共建共享“幸福基金”。通过群众自愿认缴、集体经济收入出资、社会捐赠和以奖代补等组建“幸福基金”,为敬老护幼、奖优济困、公益服务等提供资金保障,走出群众自治“无钱办事”的困境。目前全市“幸福基金”已累计筹资3.1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2.3万余人次,资助微公益事业17.2万个。 实行群众积分管理。将群众守法诚信、道德规范、自我管理、发展创收等4个方面31项具体行为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依托“幸福基金”把积分兑换成生产生活物资,并将积分结果与开展公益美德评选、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金融机构授信评级等挂钩,让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尊重和价值实现。目前全市运用积分结果向群众兑换物资19.5万件次,评选出平安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7.19万户。 抓实社会协同打造“同心圆” 采取定向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维互动的无缝隙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功能融合。 创建“三社联动”机制。实施“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工服务”行动,全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2425家,乡村两级全部建立社工站,在风险评估、法律援助、心理干预等方面投入资金2.01亿元,直接服务群众28万人次。 完善矛盾联调机制。组织“五老”、律师、志愿者等第三方力量参与人民调解,整合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医患纠纷、物业管理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资源,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体推进诉源、访源和警源“三源共治”。目前全市创建省级信访“三无”县10个,创建达标数全省第一。 建立政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通信运营商承建+政府以奖代补+群众自愿筹资”的政企民共建模式,2021年乡村安保设施建设数量占全省10%。与国内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尖端技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