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把影响降到最小 让企业“活得更好”
· “志愿者,谢谢你们!”

青年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增添亮丽色彩
“志愿者,谢谢你们!”

( 2022-03-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陈力嘉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数以万计的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用灿烂的笑容、勤勉的行动向世界传播和平与友善,展示最美中国形象,为冬奥盛会增添亮丽色彩。正因如此,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诚挚地说道:“志愿者,谢谢你们!”
  大学生群体一直是志愿者中的主力军,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占比约8成。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近其中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听一听他们的志愿服务及背后的故事。
  赶上大晴天,阳光总从雪面上跃起,直戳眼睛;太阳下山后,冷空气又出来“接班”,嗖嗖地往衣服里钻……北京冬奥会期间,这样的场景对于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担任志愿者的张鸿博而言已稀松平常。
  冬奥会比赛期间,22岁的燕山大学本科生张鸿博负责在运动员热身区与赛道之间的位置检查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证件。即便是从小在东北长大,张鸿博直言她还是低估了张家口崇礼的低温,“站的时间久了,从山谷吹来的风仿佛能把人吹透”。
  然而,寒冷丝毫没能阻挡她对冬奥会的热情:“志愿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能参与冬奥会,我觉得很荣幸。”
  与张鸿博一样,在北京冬奥会期间,1.8万余名志愿者坚守在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等41个业务领域,用青春和奉献,用自信和笑容,向世界展现亮丽的中国名片。
  因为一直以来对于志愿工作的喜爱,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吴佩琳成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作为转播中心场馆运行与协调员,吴佩琳主要负责对接转播商在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内的技术和后勤需求,协助转播服务经理做好赛时的接待、引导、咨询和协调工作,检查山地转播中心各项服务和设施的运行情况,保障场馆的顺利运行。
  尽管身处赛场,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摄影工作间忙碌,很多场景只能从电视转播中看到,对此吴佩琳并不觉得遗憾,“能跟小伙伴们一起坚守岗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内心获得感满满。志愿者的工作是自发的奉献和服务,收获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回馈,能服务于冬奥会这样的盛大赛事,对开阔眼界和拓展专业知识都大有裨益”。
  作为竞赛场馆国家游泳中心的志愿者,邵叶凡有着不一样的志愿体验。由于“冰立方”的竞赛性质,使得场馆工作对于志愿者的要求更高。
  “每场比赛之后都会出分,需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成绩打印出来、装订完成并分发。特别是争夺奖牌赛的时候,压力会非常大。”邵叶凡回忆,第一场比赛开始时,尽管对所有流程早已烂熟于心,但依旧非常紧张,“等到观众进场,很多人对我们志愿者展开笑脸、礼貌道谢,这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冬奥会志愿者面临的考验是非常大的,寒冷的天气就是一项很大的考验。尤其在张家口和延庆赛区,天气非常寒冷,在测试赛的时候,我们有些志愿者说一出来就把鼻子给冻坏了,都被冻哭了。当时我们也有点担心,但最终他们都坚持了下来,有的同学还继续参加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志愿服务研究会副会长魏娜说,从志愿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年轻人的心态、精神面貌、自信风采,得到了国内外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广泛赞誉。
  赛场上,运动员挥洒汗水、努力拼搏,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赛场外,志愿者们真诚坚守、用心服务,带给人们持久的温暖和感动。而这样的温暖和感动,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芬芳。
  为了做好冬奥会志愿服务,在赛前培训阶段,方瑞雪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了专题培训、情景模拟和实战演练超过100场次。
  为保证赛会志愿者的专业性,北京冬奥组委为志愿者规划了20多门必修课程,志愿者上岗前还需要经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4个阶段。
  “进入闭环前,我们就已经参与了学校线上和线下的一系列培训,而到了志愿场馆之后,驻地也会给我们上培训课。”作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的志愿者,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晨露告诉记者,在培训期间,志愿者会提前在“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中完成一系列线上课程和考试,这些课程包括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疫情常态化防控知识与技能等。
  “在进行应急知识培训时,老师向我们展示如何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如何使用除颤器、怎样对伤员进行包扎搬运等;在进行媒介素养培训时,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导老师分享当年的真实事例,让我们要以真诚、礼貌的方式与外国友人沟通。”让继续参加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李晨露印象深刻的是,在学习助残扶残知识时,不仅学会了使用轮椅等,还学到了一个让她特别触动的“暖知识”——准备上前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求其意见。
  在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谭建光看来,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都是赛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组织性强、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热情友善,还有专业素养,既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保障国际赛会志愿服务有效运行,也展示了中国的创新活力,有利于塑造中国形象。同时,通过国际赛会志愿服务成果转化,他们将成为推进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的新兴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