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其中一个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重大论断,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挥写完善和发展“中国之制”新画卷,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北京中轴线往北,巍然矗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成为一座红色新地标,参观者络绎不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置身展馆,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展品,清晰勾勒出中国发展稳定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 回望历史,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善制”的追求始终不渝。 1957年,毛泽东同志言语谆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 新形势下,如何用好改革之力,完善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 2012年12月,当选党的总书记后第一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更加壮阔的航程,作答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是致敬,更是新起点上再出发——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改革目标认识深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有力。 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修修补补,而是更加注重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协同配合,更加强调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项制度作出战略安排。 时隔不到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法治与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制度建设更加蹄疾步稳。 既有“破”的魄力,更有“立”的担当。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3个方面制度体系,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一路风雷激荡,一路凯歌嘹亮。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不断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又对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改革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并用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推动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9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 浪漫开幕式惊艳海内外,多项新纪录刷新人类极限,“冰墩墩”全球圈粉……赛程过半的2022北京冬奥会,赢得世界一次又一次由衷喝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首次如期成功举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兑现了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中国之治”写下生动注脚。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不断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中国经济逆风前行的密码,也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刚刚过去的2021年,尽管疫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交出全年增长8.1%的优异成绩单。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之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在这样短的历史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这是党带领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 ——“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制度优势更好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世纪疫情是一场大考,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是严峻考验。 确定“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2亿,疫苗接种率达87%以上;上到百岁老人、下到新生婴儿,救治病患不惜一切代价,不分年龄、不分区域、不分民族…… 疫情之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 从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从稳妥处理突发风险事件,到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治”蕴含着无限生机活力。 ——“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将人民作为根本的价值依归。 虎年春节前夕,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亲切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2012年底,同样是一个冬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真贫、听民声。 几度踏雪,一路为民。“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温暖,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本色。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2022年1月,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蝉联全球第一。 把握“时”与“势”,融通“制”与“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中国之治”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年12月17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释放出“从制度建设着眼,坚持立破并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鲜明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60余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推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 “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拨云见日、把舵定向。 放眼全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审视国内,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拉长历史的坐标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恰与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高度契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更需要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驾护航。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记者赵晓辉 林晖 刘开雄 王琦 李延霞 刘慧)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
|
“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
“十个明确”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述评之五
|
|
|
( 2022-02-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其中一个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重大论断,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挥写完善和发展“中国之制”新画卷,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北京中轴线往北,巍然矗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成为一座红色新地标,参观者络绎不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置身展馆,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展品,清晰勾勒出中国发展稳定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 回望历史,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善制”的追求始终不渝。 1957年,毛泽东同志言语谆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 新形势下,如何用好改革之力,完善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 2012年12月,当选党的总书记后第一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更加壮阔的航程,作答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是致敬,更是新起点上再出发——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改革目标认识深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有力。 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修修补补,而是更加注重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协同配合,更加强调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项制度作出战略安排。 时隔不到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法治与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制度建设更加蹄疾步稳。 既有“破”的魄力,更有“立”的担当。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3个方面制度体系,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一路风雷激荡,一路凯歌嘹亮。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不断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又对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改革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并用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推动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9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 浪漫开幕式惊艳海内外,多项新纪录刷新人类极限,“冰墩墩”全球圈粉……赛程过半的2022北京冬奥会,赢得世界一次又一次由衷喝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首次如期成功举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兑现了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中国之治”写下生动注脚。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不断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中国经济逆风前行的密码,也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刚刚过去的2021年,尽管疫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交出全年增长8.1%的优异成绩单。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之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在这样短的历史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这是党带领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 ——“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制度优势更好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世纪疫情是一场大考,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是严峻考验。 确定“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2亿,疫苗接种率达87%以上;上到百岁老人、下到新生婴儿,救治病患不惜一切代价,不分年龄、不分区域、不分民族…… 疫情之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 从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从稳妥处理突发风险事件,到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治”蕴含着无限生机活力。 ——“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将人民作为根本的价值依归。 虎年春节前夕,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亲切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2012年底,同样是一个冬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真贫、听民声。 几度踏雪,一路为民。“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温暖,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本色。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2022年1月,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蝉联全球第一。 把握“时”与“势”,融通“制”与“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中国之治”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年12月17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释放出“从制度建设着眼,坚持立破并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鲜明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60余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推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 “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拨云见日、把舵定向。 放眼全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审视国内,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拉长历史的坐标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恰与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高度契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更需要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驾护航。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记者赵晓辉 林晖 刘开雄 王琦 李延霞 刘慧)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