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韩 宇 □ 本报通讯员 张晓满
“同志,请您先到排号机刷身份证取号,等候叫号即可。”“大娘,这是办理您案件法官的电话号码,请您收好。”“提交案件材料无须联系法官,请直走右转有专人办理。” 2月7日是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辽宁省沈阳市早晨的室外气温虽然低至-10℃,但和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服务让来访群众感到格外温暖。《法治日报》记者今天走进这座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零距离感受这里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由于是正月初七,前来办理事项的当事人并不是很多。 上午9时许,在民商事受案窗口,工作人员赵洋洋正在整理今天当事人的立案材料。 “今天只受理了3起立案申请,其中2起符合立案条件,另外一起缺少一项材料,已经告知当事人去打印补充了。”赵洋洋对记者说,窗口备有不同类型民商事案件立案条件的一次性告知书,让当事人一目了然。 放在平日,赵洋洋可没有这么闲,她一天需要接待大约70起立案申请。“从开始上班一直解答当事人问题到晚上下班是常态。面对群众,需要的是耐心和真情,有些群众情绪不稳定,就细致劝导,有些群众因为身体原因立案困难,就手把手引导。”赵洋洋介绍道。 正说着,赵洋洋口中那位补充材料的当事人赵先生回来了。 赵先生欣慰地说:“这里的工作人员服务很周到,不仅耐心引导我填写了各种书面材料,还指引我在自助区打印补充材料,为我节省了时间。” 记者在自助区发现,这里的自助设备可谓科技感十足,功能强大。 “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可以对离婚、交通事故、继承、房屋租赁等常见纠纷进行风险评估,指出相关诉讼可能面临的时间、经济成本以及情感、信誉等方面的损失;通过“自助立案一体机”,当事人可以自己操作,完成立案工作,省了大厅排队叫号时间,同时还设有专门为律师服务的自助立案机,减少律师时间成本;当事人只要在“辽宁全域送达一体机”输入身份证信息,就可以从就近法院打印相关法律文书。 在自助复印终端旁,前来申请执行立案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服务非常人性化,我自助复印了判决书,省去了到外面复印的麻烦。” “目前,我们的诉讼服务中心早已打破固有的单一立案模式,通过多元化、大数据的概念,将立案、送达、鉴定、保全等工作纳入中心集约办理,减少法官的工作量,有效提升审判质效。”和平区法院副院长张冶向记者介绍,在和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成的辽宁全省第一家卷宗流转“中间库”,就是科技助力诉讼服务的一个生动实例。 透过卷宗流转“中间库”档案室巨型落地玻璃窗,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穿梭于多个卷宗架间,按照工作人员的指令时而将卷宗架中的卷宗放入缓冲区柜供当事人查阅,时而将提交的案件材料通过缓冲区柜放入卷宗架。 “卷宗流转‘中间库’一是为当事人阅卷提供了便利,提交案件材料不需再提前联系及等待法官;二是通过实时上传法官工作系统,使法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查阅当事人提交的案件材料;三是全程电子留痕,保证了卷宗和案件材料的安全性。”卷宗流转“中间库”工作人员罗姣婧子告诉记者,卷宗流转“中间库”24小时无人值守,工作人员根据当事人或法官的预约,在非工作时间也可操控机器人将卷宗提前放入缓冲区柜,最后通过生成的二维码即可在工作时间查阅卷宗。 在卷宗流转“中间库”旁,是律师服务区,不时有人前来咨询。 上午10时30分,由和平区司法局派驻的法律援助律师郭志新刚刚为市民薛女士解答完关于继承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并详细地在纸上列明,告知她准备好相关证据即可立案。 郭志新告诉记者:“每月都会到这里坐两天班,为人民群众提供义务的法律服务,不仅通过说法辩理解决百姓诉求,化解矛盾纠纷,还能提升律师队伍形象,这件事会一直做下去。” 在和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二楼调解区,从调解室内时不时传来打电话的声音。原来,调解员们正在联系当事人,为下一步调解工作做准备。 调解员周福顺是和平区法院的退休法官,他发挥余热主动申请当起了调解员,主要调解涉及金融机构的纠纷。 “调解员负责对民商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减轻当事人诉累。刚刚联系完一家银行,让其先和债务人沟通,如果双方均同意调解,就及时进入调解程序制订还款计划。”周福顺介绍说,一些纠纷即使调解不成,调解员会将案件材料一并移交给办案法官,协助他们了解案情,减轻法官工作量。 调解员于平则是从社区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她上午通过电话预约了4起调解案件。 “明后天会陆续接待这4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前,要做的‘功课’也不少,不仅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根据各自的案情制订不同的调解方案。希望通过调解员的努力,努力让老百姓维护合法权益的成本降到最低!”于平说。 本报沈阳2月7日电
|
|
为群众提供人性化多元化诉讼服务
|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本报记者探访沈阳和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
|
|
|
( 2022-02-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韩 宇 □ 本报通讯员 张晓满
“同志,请您先到排号机刷身份证取号,等候叫号即可。”“大娘,这是办理您案件法官的电话号码,请您收好。”“提交案件材料无须联系法官,请直走右转有专人办理。” 2月7日是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辽宁省沈阳市早晨的室外气温虽然低至-10℃,但和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服务让来访群众感到格外温暖。《法治日报》记者今天走进这座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零距离感受这里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由于是正月初七,前来办理事项的当事人并不是很多。 上午9时许,在民商事受案窗口,工作人员赵洋洋正在整理今天当事人的立案材料。 “今天只受理了3起立案申请,其中2起符合立案条件,另外一起缺少一项材料,已经告知当事人去打印补充了。”赵洋洋对记者说,窗口备有不同类型民商事案件立案条件的一次性告知书,让当事人一目了然。 放在平日,赵洋洋可没有这么闲,她一天需要接待大约70起立案申请。“从开始上班一直解答当事人问题到晚上下班是常态。面对群众,需要的是耐心和真情,有些群众情绪不稳定,就细致劝导,有些群众因为身体原因立案困难,就手把手引导。”赵洋洋介绍道。 正说着,赵洋洋口中那位补充材料的当事人赵先生回来了。 赵先生欣慰地说:“这里的工作人员服务很周到,不仅耐心引导我填写了各种书面材料,还指引我在自助区打印补充材料,为我节省了时间。” 记者在自助区发现,这里的自助设备可谓科技感十足,功能强大。 “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可以对离婚、交通事故、继承、房屋租赁等常见纠纷进行风险评估,指出相关诉讼可能面临的时间、经济成本以及情感、信誉等方面的损失;通过“自助立案一体机”,当事人可以自己操作,完成立案工作,省了大厅排队叫号时间,同时还设有专门为律师服务的自助立案机,减少律师时间成本;当事人只要在“辽宁全域送达一体机”输入身份证信息,就可以从就近法院打印相关法律文书。 在自助复印终端旁,前来申请执行立案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服务非常人性化,我自助复印了判决书,省去了到外面复印的麻烦。” “目前,我们的诉讼服务中心早已打破固有的单一立案模式,通过多元化、大数据的概念,将立案、送达、鉴定、保全等工作纳入中心集约办理,减少法官的工作量,有效提升审判质效。”和平区法院副院长张冶向记者介绍,在和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成的辽宁全省第一家卷宗流转“中间库”,就是科技助力诉讼服务的一个生动实例。 透过卷宗流转“中间库”档案室巨型落地玻璃窗,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穿梭于多个卷宗架间,按照工作人员的指令时而将卷宗架中的卷宗放入缓冲区柜供当事人查阅,时而将提交的案件材料通过缓冲区柜放入卷宗架。 “卷宗流转‘中间库’一是为当事人阅卷提供了便利,提交案件材料不需再提前联系及等待法官;二是通过实时上传法官工作系统,使法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查阅当事人提交的案件材料;三是全程电子留痕,保证了卷宗和案件材料的安全性。”卷宗流转“中间库”工作人员罗姣婧子告诉记者,卷宗流转“中间库”24小时无人值守,工作人员根据当事人或法官的预约,在非工作时间也可操控机器人将卷宗提前放入缓冲区柜,最后通过生成的二维码即可在工作时间查阅卷宗。 在卷宗流转“中间库”旁,是律师服务区,不时有人前来咨询。 上午10时30分,由和平区司法局派驻的法律援助律师郭志新刚刚为市民薛女士解答完关于继承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并详细地在纸上列明,告知她准备好相关证据即可立案。 郭志新告诉记者:“每月都会到这里坐两天班,为人民群众提供义务的法律服务,不仅通过说法辩理解决百姓诉求,化解矛盾纠纷,还能提升律师队伍形象,这件事会一直做下去。” 在和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二楼调解区,从调解室内时不时传来打电话的声音。原来,调解员们正在联系当事人,为下一步调解工作做准备。 调解员周福顺是和平区法院的退休法官,他发挥余热主动申请当起了调解员,主要调解涉及金融机构的纠纷。 “调解员负责对民商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减轻当事人诉累。刚刚联系完一家银行,让其先和债务人沟通,如果双方均同意调解,就及时进入调解程序制订还款计划。”周福顺介绍说,一些纠纷即使调解不成,调解员会将案件材料一并移交给办案法官,协助他们了解案情,减轻法官工作量。 调解员于平则是从社区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她上午通过电话预约了4起调解案件。 “明后天会陆续接待这4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前,要做的‘功课’也不少,不仅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根据各自的案情制订不同的调解方案。希望通过调解员的努力,努力让老百姓维护合法权益的成本降到最低!”于平说。 本报沈阳2月7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