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摄影报道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治沙“愚公”

治沙“愚公”

( 2021-12-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摄影报道
  2020年4月30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相邻的腾格里沙漠中,王天昌站在高13.8米的铁塔上守望着沙漠丛林。 这是他和老伴李兰英22年来辛苦劳作的成果。
  2019年1月13日,王天昌和老伴李兰英在沙漠中修建的房屋前吃午饭。
  武威市是全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20年11月12日,在王天昌的感召带动下,当地群众在沙漠里治沙造林。
  2017年4月29日,王天昌在沙漠中修建的院子里,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弹奏他编写的《治沙歌》。
  2021年5月30日,王天昌在郁郁葱葱的丛林里巡查。
  2020年4月17日,王天昌和老伴李兰英步入腾格里沙漠,开始了新一天的治沙造林工作。
  2018年6月16日,王天昌在腾格里沙漠中给刚栽种的梭梭浇水。
  2020年4月17日,王天昌和老伴李兰英在治沙间隙休息。
  2020年4月24日,王天昌和老伴李兰英在最初治沙时住过的“地窝铺”前整理东西。
  2018年6月16日,王天昌穿过沙丘走向治沙点。
  2019年4月23日,王天昌和老伴李兰英牵着骆驼驮水进入沙漠丛林,为树木浇水。
  □ 本报通讯员 任世琛 报道摄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紧邻腾格里沙漠西南部。由于腾格里沙漠风沙线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沙区植被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过去在这里,麦子刚长出一尺,就让沙子吹成黄毛毛,种粮食就是跟沙漠争地,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谈沙色变”。
  如今,8000多亩的沙漠植物林让流动的沙漠停止了移动的“脚步”,往日一望无际的沙漠变成了绿洲。说到这个变化,就不能不提一个人——78岁的王天昌。1999年春天,秉持着“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子孙后代才有饭吃”理念的王天昌,卖掉家里的牛羊和骆驼,凑了些钱,带上放牧时的帐篷、治沙工具和家人走进沙漠,挖了一个“地窝铺”后,就开始了治沙造林工作。
  “栽树不容易啊,尤其是在沙漠里。头一天我刚挖好的树坑,一晚上就填平了。”苗子死了重栽,草方格坏了再补。为了摸清沙子的流动规律,提高沙生苗木在沙漠里的成活率,王天昌在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探寻种草、植树的最佳点,逐渐摸索出一套沙漠种植树苗的有效方法。
  王天昌东拼西凑买了两峰骆驼,家人牵着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日复一日地驮水,几个小时一个来回。为了节约水,王天昌用勺子给沙漠里栽种的小树苗浇水,一次一勺,一点都不敢浪费。6000多个日日夜夜,王天昌和家人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压沙造林8000多亩,在风沙线上用骆驼驮水5000多吨,往返行程12000多公里。这一坚持就是22年。
  现在的王天昌和老伴住在沙漠里搭建起的平房里,昔日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沙漠,长满了花棒、梭梭等植物,一条绿色的“巨龙”在沙漠荒滩上延伸,在腾格里沙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更让王天昌高兴和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受他的影响加入治沙行列。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当地群众,如今和王天昌一起战风沙、保家园。
  因恶性肿瘤,2019年76岁的王天昌切除了全胃。体重从160斤下降到几十斤,但倔强的他依然坚守在沙漠治沙护林。如今,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我不会倒下!再奋斗几年,争取完成治沙造林一万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