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摄影报道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瑶老”调解员

“瑶老”调解员

( 2021-11-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摄影报道
  与瑶胞们拉家常是“瑶老”调解员盘六斤(右一)的工作之一。通过了解瑶胞们的邻里、山林、土地等情况,发现容易产生矛盾纠纷的苗头,他会提前给出解决建议,防患于未然。
  71岁的瑶胞唐马道(左一)因村道改造与邻居发生纠纷,经“瑶老”调解员盘六斤(中)调解后纠纷顺利解决。
  两个村组的瑶胞因为纠纷正在陈述各自的理由,“瑶老”调解员盘六斤(右二)耐心地听取双方意见。
  调解室内,拿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白浪村村民与庙应村村民激烈地争论着。
  瑶胞房侍西四妹的木材被邻居烧杂草引发大火烧毁,“瑶老”调解员唐志强(右)调解成功后,上门询问补偿落实情况。
  “瑶老”调解员唐志强(上)实地查看瑶胞家附近自留地的分界情况。
  两村民因互换耕地引发矛盾,“瑶老”调解员盘六斤上门查看相关材料,准备进行调解。
  大山里,经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瑶老”调解员盘六斤可谓是家喻户晓,一路遇见的瑶胞都会和他打招呼。
  看到忙碌奔波的“瑶老”调解员唐志强(左),瑶胞邓海斌(右)主动邀请他到家坐坐,休息一下。
  “瑶老”调解员唐志强外出工作多以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因为这里山区较多,跋山涉水是家常便饭。
  山多地少,瑶胞十分珍惜自己的田地。“瑶老”调解员唐志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把工作前移,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员的作用。
  □ 本报通讯员 刘洪群 摄影报道


  20多年前,一场洪水将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白浪村紧挨着庙应村的一块水田冲毁。3年前重新进行土地划界时,白浪村想从庙应村划回被毁水田的面积,而水田已经不存在,双方由此引发纠纷。
  66岁的盘六斤是镇上的“瑶老”人民调解员。自从今年3月19日接手这个案件以来,他前后4次翻山越岭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调解,但一直未有结果。不放弃的盘六斤又是咨询国土资源所,又是请教律师,前前后后经过3次上门耐心说服,终于有了转机。后来又经过两次调解,庙应村在被洪水冲毁的水田附近划了0.3亩的荒山地给白浪村,11月21日,这起纠纷终于圆满解决。
  这是盘六斤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5年来接手的第379宗案件,去年他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瑶族同胞,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因而被称作“瑶排”或“排瑶”。“瑶老”,就是排瑶人民对管理瑶寨内、外各项事务的老人的尊称。近年来,连南瑶族自治县司法局将“瑶老”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使“瑶老”人民调解员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法律工作者,也成为瑶寨中德高望重、热心为民、具有较高威信的“和事佬”。
  六联村冲店小组瑶胞邓海斌的6亩山林被维修中的水电站冲毁,因补偿问题产生纠纷。“瑶老”人民调解员唐志强和涡水镇司法所原所长房必坑三一起前往纠纷现场调解。经过努力,双方达成和解,邓海斌获得10.5万元补偿。
  “很满意,如果打官司,要跑5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县城法院,打官司不仅耗时还误工,山里人耗不起。”提起调解结果,邓海斌露出笑容。
  这些年,连南瑶族自治县司法局一直很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瑶老”人民调解员,47岁的唐志强就是其中之一。“瑶老”人民调解员有威望,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高,得到瑶胞们的信服。据县司法局统计,自2014年开始,全县71个村(居)委共聘任173名专职“瑶老”人民调解员,他们奔波在大山深处,为瑶胞和民众化解矛盾纠纷,至今共受理民事纠纷5311件,调解成功5257件,没有发生过一起因调解不及时而引发的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瑶族人民住在山区的居多,山高路远,调解工作不仅要跋山涉水,日晒雨淋,还得把自家的摩托车当“拖拉机”开。唐志强说,不到两年时间,他的摩托车已经报废了一辆。有些山路险峻,经常要徒步才能到达调解现场。有的山路只有20厘米宽,有的则根本没有路,要穿过杂草密林,被荆棘剐伤和滑倒是难免的。调解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被谩骂甚至被威胁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瑶老”人民调解员们没有放弃,他们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让“东方一枝花”在这漫山遍野里灿烂绽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