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何时休?
· 群众为何说风雨桥“无风无雨晴时多”

群众为何说风雨桥“无风无雨晴时多”
广西打造新时代民族聚居区“枫桥经验”

( 2021-11-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马 艳
□ 本报通讯员 陈玮珉

  欣赏广西的秀美山水,不可错过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过广西的民族风情,就一定能感受到广西民族聚居区的团结与和谐。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世界上风雨桥最多的地方,但当地群众却常言,风雨桥“无风无雨晴时多”,寓意着“这里是世界上最安全和谐的地方”。
  从“平安村里不平安”到全国闻名的和谐富裕平安村,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的“平安经”,被当地群众誉为“不是枫桥胜似枫桥”。
  12个世居民族、44个其他民族、12个民族自治县,在广西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而不同”的八桂多民族文化沃土,正迸发新时代蓬勃生机,呈现新时代民族聚居区“枫桥经验”的广西样板。
借助民俗文化力量
大力培育法治文化

  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石牌律”,田林的“吼敢节”“长桌宴”,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多耶节”“百家宴”,具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广西民族文化悠久浓郁。
  如何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精髓,让传统民族文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偏离党的方针政策,不偏离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广西社会治理面临的时代课题。
  位于广西中部的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是中国瑶族支系布努瑶主要聚居地和密洛陀文化主要传承地。然而,民族文化繁荣的背后,涉族矛盾纠纷多发是都安县的治理难点。
  据了解,都安县矛盾纠纷复杂多变,2016年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7697件,其中涉族矛盾纠纷达到7005件。如何借助民俗文化的力量培育法治文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及信访增量,是都安县平安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都安县启动开展“壮族三月三 法治在都安”法治宣传活动,巧妙地在民俗文化中融入孝道文化和山歌对唱,引导瑶族同胞敬畏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全县启动2021-2025年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百场法治文艺巡回演出,用山歌、快板、顺口溜、彩调、相声等方式,通过桂柳话、壮话、瑶话、苗话等多种民族语言传唱,把法律送到百姓身边。
  为了让群众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都安县建立信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心服务窗口,群众遇到纠纷可以拨打纠纷报案专用电话“5220148”,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接待,实行“电话报案、线上受理、网上流转、线下化解、跟踪督办、回访反馈”工作机制,让老百姓“纠纷调解不用跑、一个电话解烦恼”。
  融合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精准化解民族地区信访矛盾是广西民族聚居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秘诀。
  具有“百节之乡”之称的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在每年苗族系列坡会上,各族群众齐聚,伴随着芦笙踩堂、赛马舞狮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群众将乡规民约编成歌曲民谚,将法律知识口耳相传、牢记于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约定,借助其中的有利因素打牢干部和群众共谋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础,是落实和谐建设在基层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融水县信访局局长姚鹏感慨道。
提升基层自治活力
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20世纪90年代,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党委政府把驯乐苗族乡、下南乡等石山地区贫困的苗族、瑶族、毛南族等家庭,以及库区移民群众举家搬迁到陈双村安置。
  各民族间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各不相同,群众之间很少交流,思想保守,在民族群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经常因琐事发生矛盾纠纷。仅1999年,各移民点之间就发生矛盾纠纷125件、治安案件23起。
  这些矛盾纠纷绝大多数通过族长、乡贤进行调解。如今,陈双村居住着壮、汉、毛南、苗、瑶、水、布依族等11个民族,共有905户3280人,是一个多民族成分、多民族语言、多元文化并存的大村。
  环江县在陈双村积极探索“族长乡贤融合四联”,网格长、村民小组长联抓、屯务联管、生产联营、婚嫁联姻,推进民族村寨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取得了良好效果。2019年,全村发生矛盾纠纷20件(全部化解)、治安案件3起。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法律、道德乃至公序良俗,都是社会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广西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认真组织各成员单位深挖民族地区良俗文化精髓,不断强化基层群众自治活力,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积极探索新时代广西民族聚居区“枫桥经验”。
  被誉为“世界瑶都”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民族聚居区信访工作试点地区。在瑶寨,素有“石牌大过天”的说法。
  “石牌律”是早前金秀瑶族为维护良好的社会和生产秩序,共同订立的规约,镌刻在石牌上,警示大家共同遵守的石牌文书。该县现存的古石牌有46块,最早的一块是明朝崇祯四年立的《成二、下故都等村石牌》,人人都以遵守“石牌律”为荣。
  近年来,瑶寨与时俱进,创新瑶族公序良俗,制订新时代“石牌律”——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培养基层调解员“泰玛”(瑶族同胞中的族老、寨老等受尊崇的人),使他们既掌握现代法律知识,又能够灵活运用“石牌律”,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瑶族村屯社会治理的带头人。
  2018年以来,全县共成功化解民间纠纷300多起。2017年至2020年,金秀县连续4年被国家信访局评为信访工作“三无”县,2005年以来连续15年被评为“自治区平安县”。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
绘就团结和谐画卷

  行走在八桂大地,随处可见民族和谐、亲密无间的景象,文化融合、亲如一家早已成为常态。
  自治区信访局副局长蒋汉学介绍,近年来,广西注重创新开展民族聚居区信访工作试点,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缓冲墙”,不断深化民族良俗文化应有的生动实践。
  自治区先后出台17个重要文件,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及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地方性民族法规9件、自治县自治条例、单行条例29件,颁布《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决定》。自治区、市、县三级全面运用民族团结进步专项绩效考评指挥棒,推动党政主导、共建共享,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全区民族自治县纷纷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建设群众信访服务中心,设置“双语接访”,构建“一县一模式”的民族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模式。民族聚居区因发展不平衡引发的信访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信访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2020年,广西76个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中,民族聚居区县占了38个,占比达50%;12个民族自治县中10个为“三无县”,占比达83.33%。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总要求,广西各族人民心怀‘中国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调和各族人民矛盾纠纷,推进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张文军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