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本报北京11月18日讯 记者侯建斌 见习记者刘欣 科技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可缺少的支撑。今天,北京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会上透露,从10月开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又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陆续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及冬奥会相关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 在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方面,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介绍说,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5G信号覆盖了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视频会议的远程同声传译功能,为疫情下远程国际会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等。 据悉,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后,科技部制定了科技冬奥的行动计划,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先后部署安排了80个项目。北京冬奥组委根据赛事举办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科技冬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了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需求。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研讨,明确科技冬奥密切联系城市发展的目标;河北省科技厅促进项目落地,服务区域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与北京冬奥组委、体育总局、北京市、河北省密切配合,用好近期冬奥会系列测试赛机会,推进各项目研发成果实际测试应用,确保重点专项成果在冬奥会上用得上,用得好,努力办成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吴远彬表示,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服务“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冬季运动可持续发展。

|
|
应用新技术助力打造“科技冬奥”
|
|
|
|
( 2021-11-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本报北京11月18日讯 记者侯建斌 见习记者刘欣 科技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可缺少的支撑。今天,北京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会上透露,从10月开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又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陆续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及冬奥会相关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 在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方面,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介绍说,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5G信号覆盖了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视频会议的远程同声传译功能,为疫情下远程国际会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等。 据悉,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后,科技部制定了科技冬奥的行动计划,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先后部署安排了80个项目。北京冬奥组委根据赛事举办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科技冬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了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需求。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研讨,明确科技冬奥密切联系城市发展的目标;河北省科技厅促进项目落地,服务区域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与北京冬奥组委、体育总局、北京市、河北省密切配合,用好近期冬奥会系列测试赛机会,推进各项目研发成果实际测试应用,确保重点专项成果在冬奥会上用得上,用得好,努力办成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吴远彬表示,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服务“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冬季运动可持续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