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
|
□ 杨伟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法治社会建设扎实前行,不断筑牢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民普法谱新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大规模的全民普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大创举。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八五”普法大幕拉开,全民普法迈向新征程。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全民普法全新部署和顶层设计,既传承已有成功做法,又与时俱进。随着我国普法工作不断推进,创新普法成为亮丽的风景线。针对不同普法对象,量身定做普法内容、普法方式、确定普法思路,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派发疫情防控法治宣传资料,提升普法的准度。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拓展普法的深度。融普法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开展实时普法,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力度,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精准普法,提高普法的效度。 加强权利保护。法治为了谁、法治建设为了谁,这是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法治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乡村振兴,法治同行,通过普遍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截至今年6月,全国64万多个村(居)配备了法律顾问,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致力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定制法律服务,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合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今年8月通过的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法律援助保障,着力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社会是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有机统一体。为解决社区管理难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良性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一些城市在社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协助解决与法治有关的问题、助力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坚持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一些省市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调解工作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引入调解员、法治宣讲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专业力量,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推动调解成为解决一般民事纷争的首要选择和主要途径;一些省市公安部门依托大数据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建成“情指勤舆督”综合指挥平台,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和市域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不少地方推进区县政府职能部门职能职责向乡镇延伸,通过充实人力资源或技术赋能等方式承接执法、戒毒和司法矫治等职责,实现社会治理和法律服务下沉。 依法推进网络治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年来,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颁布,对数据处理活动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加以规范,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和个人信息合理利用。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拳整治网络违法违规乱象,网络空间环境得到了有力净化。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
|
|
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有力前行
|
|
|
|
( 2021-11-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
|
□ 杨伟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法治社会建设扎实前行,不断筑牢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民普法谱新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大规模的全民普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大创举。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八五”普法大幕拉开,全民普法迈向新征程。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全民普法全新部署和顶层设计,既传承已有成功做法,又与时俱进。随着我国普法工作不断推进,创新普法成为亮丽的风景线。针对不同普法对象,量身定做普法内容、普法方式、确定普法思路,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派发疫情防控法治宣传资料,提升普法的准度。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拓展普法的深度。融普法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开展实时普法,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力度,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精准普法,提高普法的效度。 加强权利保护。法治为了谁、法治建设为了谁,这是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法治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乡村振兴,法治同行,通过普遍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截至今年6月,全国64万多个村(居)配备了法律顾问,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致力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定制法律服务,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合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今年8月通过的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法律援助保障,着力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社会是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有机统一体。为解决社区管理难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良性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一些城市在社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协助解决与法治有关的问题、助力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坚持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一些省市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调解工作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引入调解员、法治宣讲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专业力量,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推动调解成为解决一般民事纷争的首要选择和主要途径;一些省市公安部门依托大数据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建成“情指勤舆督”综合指挥平台,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和市域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不少地方推进区县政府职能部门职能职责向乡镇延伸,通过充实人力资源或技术赋能等方式承接执法、戒毒和司法矫治等职责,实现社会治理和法律服务下沉。 依法推进网络治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年来,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颁布,对数据处理活动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加以规范,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和个人信息合理利用。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拳整治网络违法违规乱象,网络空间环境得到了有力净化。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