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张晨
“作为一名党员律师,我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群众提供最需要的法律服务,这是我到边疆从事志愿律师工作的出发点。”天津益清(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祎说。 张祎自2015年起响应司法部号召,先后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和“援藏律师服务团”等,把法律服务送往西部,让法律的公平正义融入受援人心田。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谈及从事律师志愿服务的初衷,张祎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边疆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我国律师队伍在不断壮大,目前已达54万多人,但是在祖国边疆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仅在西藏,还有74个县没有律师。 今年是张祎从事律师志愿服务的第7年,其中两年援助内蒙古,4年援助西藏,今年起到新疆开展志愿服务。对远赴边疆的志愿律师们而言,有各种各样的考验,特别是援藏律师,最大的考验是克服高原反应。“初上高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苦中作乐。”张祎说,艰苦的生活是一种磨炼。 “从提供有偿服务的社会律师,转变成不求回报的志愿律师,一定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认认真真圆满完成服务地各项任务,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张祎说。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只要有机会,张祎就会与服务地司法所长一起下乡普法,有时来回得跑100多公里。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讲座,是助推法治社会建设的方式之一。为此,张祎下牧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及讲座,发放便民联系卡。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随时接受群众电话咨询,针对干群关心的问题、时下热点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通过下乡普法宣传,张祎根据服务地实际情况,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援助工作程序规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这本法援小册子已成为当地普法宣传手册。 援藏期间,张祎的足迹遍布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四市区,共接待农牧民上门咨询1358人次;法治宣传现场接待咨询700余人次;送法下乡、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等开展普法讲座32场次,发放各类宣传书籍12000余册;为农牧民代写各类法律文书372份;4年共办结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84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达668.9万多元。 “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018年10月30日,3名农民工代表找到张祎,说25名农民工在达孜区一村庄打工两个多月,包工头王武(化名)欠他们工资款10余万元未给付。 为了更快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张祎带着农民工代表来到当地派出所,通过警察联系到包工头王武。在派出所,王武说暂时没钱,向农民工出具欠条,约定还款日期。但王武并没有按期还款,且不接电话。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张祎建议农民工向法院起诉王武,并将工程发包方列为共同被告。同时,考虑到冬天就要来临,农民工要回内地过年,张祎积极与法院协调,希望尽快安排开庭。最终法院采纳了张祎的建议,该案在立案后一个星期内即以调解结案,在结案后的第8天,农民工们拿到了血汗钱。 “自执业以来,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捍卫法律公平与正义,为当事人尽心尽力,受到当事人信任与好评。”张祎说。 个案之外,在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和支持配合下,张祎帮助服务地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法律援助接待制度、归档制度及与法院速调对接制度。 张祎感慨道:“法律援助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对的是受援人,纵有千头万绪、艰难险阻,我也时刻牢记对党的承诺、对人民的承诺,用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用‘把工作当事业来干’的精神,担当作为、甘于奉献,把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初心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办理的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中。” “只要身体允许愿意一直干下去” 援藏期间,张祎面临过不少困难和挑战。2017年9月,他在日喀则市服务时,拉孜县有一位牧民因工伤死亡,家属与用工单位就赔偿金问题迟迟没能达成一致,死者家属欲通过上访解决纠纷。日喀则市司法局知道情况之后,指定张祎为死者家属提供法律援助。 张祎回忆,从拉孜到阿里全程12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几座大山,其中最高的一座大山叫马攸木拉山,海拔5211米。张祎和其他工作人员经过2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到达阿里事发地,没有休息,马上投入调解工作。经过两天调解,双方最终就赔偿款达成一致。 “由于阿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我高原反应严重,都是吃着泡面、吸着氧气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办理这件案子虽然艰难,但是让当事人尽快拿到赔偿款,而且化解了矛盾纠纷,避免了上访事件发生,我觉得很欣慰。”张祎说。 此后,服务地一有涉诉涉访案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张祎。“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这说明乡亲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张祎说,“助人者助己,我觉得法律援助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尽管自然环境恶劣,但给农牧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后得到的认可,是支撑张祎坚持开展法律服务的最大动力。“接过死者家属献给我的哈达,看到他们感激的眼神,再苦再累都值。”张祎说,“我是真心喜爱做志愿律师。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
|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
志愿律师张掉把法律服务送往边疆
|
|
|
( 2021-10-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张晨
“作为一名党员律师,我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群众提供最需要的法律服务,这是我到边疆从事志愿律师工作的出发点。”天津益清(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祎说。 张祎自2015年起响应司法部号召,先后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和“援藏律师服务团”等,把法律服务送往西部,让法律的公平正义融入受援人心田。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谈及从事律师志愿服务的初衷,张祎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边疆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我国律师队伍在不断壮大,目前已达54万多人,但是在祖国边疆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仅在西藏,还有74个县没有律师。 今年是张祎从事律师志愿服务的第7年,其中两年援助内蒙古,4年援助西藏,今年起到新疆开展志愿服务。对远赴边疆的志愿律师们而言,有各种各样的考验,特别是援藏律师,最大的考验是克服高原反应。“初上高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苦中作乐。”张祎说,艰苦的生活是一种磨炼。 “从提供有偿服务的社会律师,转变成不求回报的志愿律师,一定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认认真真圆满完成服务地各项任务,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张祎说。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只要有机会,张祎就会与服务地司法所长一起下乡普法,有时来回得跑100多公里。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讲座,是助推法治社会建设的方式之一。为此,张祎下牧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及讲座,发放便民联系卡。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随时接受群众电话咨询,针对干群关心的问题、时下热点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通过下乡普法宣传,张祎根据服务地实际情况,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援助工作程序规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这本法援小册子已成为当地普法宣传手册。 援藏期间,张祎的足迹遍布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四市区,共接待农牧民上门咨询1358人次;法治宣传现场接待咨询700余人次;送法下乡、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等开展普法讲座32场次,发放各类宣传书籍12000余册;为农牧民代写各类法律文书372份;4年共办结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84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达668.9万多元。 “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018年10月30日,3名农民工代表找到张祎,说25名农民工在达孜区一村庄打工两个多月,包工头王武(化名)欠他们工资款10余万元未给付。 为了更快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张祎带着农民工代表来到当地派出所,通过警察联系到包工头王武。在派出所,王武说暂时没钱,向农民工出具欠条,约定还款日期。但王武并没有按期还款,且不接电话。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张祎建议农民工向法院起诉王武,并将工程发包方列为共同被告。同时,考虑到冬天就要来临,农民工要回内地过年,张祎积极与法院协调,希望尽快安排开庭。最终法院采纳了张祎的建议,该案在立案后一个星期内即以调解结案,在结案后的第8天,农民工们拿到了血汗钱。 “自执业以来,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捍卫法律公平与正义,为当事人尽心尽力,受到当事人信任与好评。”张祎说。 个案之外,在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和支持配合下,张祎帮助服务地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法律援助接待制度、归档制度及与法院速调对接制度。 张祎感慨道:“法律援助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对的是受援人,纵有千头万绪、艰难险阻,我也时刻牢记对党的承诺、对人民的承诺,用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用‘把工作当事业来干’的精神,担当作为、甘于奉献,把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初心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办理的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中。” “只要身体允许愿意一直干下去” 援藏期间,张祎面临过不少困难和挑战。2017年9月,他在日喀则市服务时,拉孜县有一位牧民因工伤死亡,家属与用工单位就赔偿金问题迟迟没能达成一致,死者家属欲通过上访解决纠纷。日喀则市司法局知道情况之后,指定张祎为死者家属提供法律援助。 张祎回忆,从拉孜到阿里全程12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几座大山,其中最高的一座大山叫马攸木拉山,海拔5211米。张祎和其他工作人员经过2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到达阿里事发地,没有休息,马上投入调解工作。经过两天调解,双方最终就赔偿款达成一致。 “由于阿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我高原反应严重,都是吃着泡面、吸着氧气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办理这件案子虽然艰难,但是让当事人尽快拿到赔偿款,而且化解了矛盾纠纷,避免了上访事件发生,我觉得很欣慰。”张祎说。 此后,服务地一有涉诉涉访案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张祎。“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这说明乡亲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张祎说,“助人者助己,我觉得法律援助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尽管自然环境恶劣,但给农牧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后得到的认可,是支撑张祎坚持开展法律服务的最大动力。“接过死者家属献给我的哈达,看到他们感激的眼神,再苦再累都值。”张祎说,“我是真心喜爱做志愿律师。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