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律师
|
|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见习记者 周孝清
来自赣鄱大地的法律服务之花,盛开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 2019年,司法部律师工作局、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援藏律师服务团”项目启动,毛巧云、王鹏、叶琼穗、宣文丽、王胜田5名律师主动请缨,远离家乡和亲人,分批奔赴雪域高原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努力克服环境恶劣、沟通障碍、工作艰苦等困难,让法律服务之花在雪域高原持久绽放。 传好援藏“接力棒” 2019年7月,来自江西上饶的毛巧云律师前往西藏山南地区,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藏法律服务之行,成为“江西援藏律师第一人”。 接待需要法律帮助的群众160余人,代写法律文书53份,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0件,参与24起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认罪认罚见证,为政府避免经济损失近600万元,为农牧民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这是毛巧云援藏一年的亮丽成绩单。 “在这里,我为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毛巧云在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从办公室到检察院、从检察院到法院、从法院到办公室,成了我在乃东区最熟悉的路线,每次走过,似乎都看到那些迎风摇曳的花草对我微笑。” 2020年7月,王鹏、叶琼穗、宣文丽三位律师接过援藏“接力棒”,分别前往米林县、察隅县、工布江达县。 年近花甲的王鹏是江西援藏律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说:“接到通知后,我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原因有两点,一是诗与远方,二是责任和担当。” “作为党员,理应不忘初心、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援藏前,王鹏是江西理公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 叶琼穗长期热心公益事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一直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做点什么,“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是疫情期间我可以用法律专业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想到这些,我就来了”。 宣文丽是一名“85”后,她比自己想象中更坚强:“来到这里,就是想为西藏法治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尽管条件艰苦,江西援藏律师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念,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贡献了江西律师力量。 今年7月,王胜田经过报名、初选等环节,成为第五名江西援藏律师,将援藏“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了下来。 “专科”变“全科” 援藏过程中,律师们克服诸多困难,始终坚守在一线。 抵达西藏的第一天,宣文丽就出现了流鼻血、掉头发等严重的高原反应,但她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身体情况吓倒,硬是凭借自身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 叶琼穗更是立下遗嘱出征援藏。她所支援的察隅县是边陲县,离市区500多公里,从县里到一个乡开展下乡普法、入户排查矛盾纠纷等工作,大约需要一天时间。 “途中翻山越岭、日夜兼程,有时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山路路况不好,经常有飞石砸到车顶,有几次在险要路段还差点翻车。”如今说起这些,叶琼穗已显得十分轻松。 所有的困难,都阻挡不住援藏律师将法律服务送上门的身影。 为加快案件处理速度,叶琼穗联合当地司法部门,办理了察隅县第一例司法确认案件。短短三天,受害人就获得了140万元赔偿款,大大提高了维权类案件的办结效率。 半年时间内,宣文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代写文书38件,审查规范性文件和合同19件,参与认罪认罚见证案件6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7件、法律援助案件6件,开展法治宣传讲座23次。 全县唯一的执业律师,这样的身份既让王鹏感觉兴奋,又让他感觉责任重大。“不管大小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王律师请来。”这是一年援藏工作中,王鹏每天的工作状态。 从代写离婚协议书到认罪认罚案件见证,从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到承办各类法援案件,江西援藏律师对所有的法律服务事项有求必应,从原来的“专科医生”迅速变身为“全科医生”,更好地满足了当地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输血”变“造血” 为培养西藏律师后备人才,变“输血”为“造血”,江西援藏律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王鹏积极引导米林县机关单位公务员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同时积极推动现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养,手把手带“徒弟”。令王鹏欣慰的是,目前已有一名“徒弟”顺利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申报了公职律师。 叶琼穗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她多次到察隅县人民法院、卫健委等单位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课程讲座,帮助大家以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五位律师的援藏工作虽有归期,但江西的援藏法律事业永远在路上。”江西省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省律师协会秘书长罗中锦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援藏律师服务团”项目的持续推进,江西省司法厅、省律协还将继续从全省范围内选派优秀律师到西藏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把更多优质法律服务带入雪域高原,让法治精神如格桑花般在雪域高原绚丽绽放。
|
江西援藏律师将优质法律服务带入藏区
|
绽放在雪域高原上的赣鄱法律服务之花
|
|
|
|
( 2021-10-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中国律师 |
|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见习记者 周孝清
来自赣鄱大地的法律服务之花,盛开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 2019年,司法部律师工作局、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援藏律师服务团”项目启动,毛巧云、王鹏、叶琼穗、宣文丽、王胜田5名律师主动请缨,远离家乡和亲人,分批奔赴雪域高原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努力克服环境恶劣、沟通障碍、工作艰苦等困难,让法律服务之花在雪域高原持久绽放。 传好援藏“接力棒” 2019年7月,来自江西上饶的毛巧云律师前往西藏山南地区,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藏法律服务之行,成为“江西援藏律师第一人”。 接待需要法律帮助的群众160余人,代写法律文书53份,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0件,参与24起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认罪认罚见证,为政府避免经济损失近600万元,为农牧民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这是毛巧云援藏一年的亮丽成绩单。 “在这里,我为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毛巧云在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从办公室到检察院、从检察院到法院、从法院到办公室,成了我在乃东区最熟悉的路线,每次走过,似乎都看到那些迎风摇曳的花草对我微笑。” 2020年7月,王鹏、叶琼穗、宣文丽三位律师接过援藏“接力棒”,分别前往米林县、察隅县、工布江达县。 年近花甲的王鹏是江西援藏律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说:“接到通知后,我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原因有两点,一是诗与远方,二是责任和担当。” “作为党员,理应不忘初心、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援藏前,王鹏是江西理公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 叶琼穗长期热心公益事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一直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做点什么,“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是疫情期间我可以用法律专业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想到这些,我就来了”。 宣文丽是一名“85”后,她比自己想象中更坚强:“来到这里,就是想为西藏法治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尽管条件艰苦,江西援藏律师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念,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贡献了江西律师力量。 今年7月,王胜田经过报名、初选等环节,成为第五名江西援藏律师,将援藏“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了下来。 “专科”变“全科” 援藏过程中,律师们克服诸多困难,始终坚守在一线。 抵达西藏的第一天,宣文丽就出现了流鼻血、掉头发等严重的高原反应,但她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身体情况吓倒,硬是凭借自身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 叶琼穗更是立下遗嘱出征援藏。她所支援的察隅县是边陲县,离市区500多公里,从县里到一个乡开展下乡普法、入户排查矛盾纠纷等工作,大约需要一天时间。 “途中翻山越岭、日夜兼程,有时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山路路况不好,经常有飞石砸到车顶,有几次在险要路段还差点翻车。”如今说起这些,叶琼穗已显得十分轻松。 所有的困难,都阻挡不住援藏律师将法律服务送上门的身影。 为加快案件处理速度,叶琼穗联合当地司法部门,办理了察隅县第一例司法确认案件。短短三天,受害人就获得了140万元赔偿款,大大提高了维权类案件的办结效率。 半年时间内,宣文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代写文书38件,审查规范性文件和合同19件,参与认罪认罚见证案件6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7件、法律援助案件6件,开展法治宣传讲座23次。 全县唯一的执业律师,这样的身份既让王鹏感觉兴奋,又让他感觉责任重大。“不管大小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王律师请来。”这是一年援藏工作中,王鹏每天的工作状态。 从代写离婚协议书到认罪认罚案件见证,从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到承办各类法援案件,江西援藏律师对所有的法律服务事项有求必应,从原来的“专科医生”迅速变身为“全科医生”,更好地满足了当地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输血”变“造血” 为培养西藏律师后备人才,变“输血”为“造血”,江西援藏律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王鹏积极引导米林县机关单位公务员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同时积极推动现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养,手把手带“徒弟”。令王鹏欣慰的是,目前已有一名“徒弟”顺利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申报了公职律师。 叶琼穗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她多次到察隅县人民法院、卫健委等单位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课程讲座,帮助大家以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五位律师的援藏工作虽有归期,但江西的援藏法律事业永远在路上。”江西省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省律师协会秘书长罗中锦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援藏律师服务团”项目的持续推进,江西省司法厅、省律协还将继续从全省范围内选派优秀律师到西藏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把更多优质法律服务带入雪域高原,让法治精神如格桑花般在雪域高原绚丽绽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