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本报通讯员 宋春辉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一曲评弹《法治苏州》。”8月14日,“七夕节”夜晚,江苏省苏州市古运河夜游船“法治号”上正上演一场特殊的评弹曲目。坐一段“法治号”游船,品一曲法治评弹,听一个法治故事……如今,苏州市将法治、文化、旅游有机融合,3年前开辟的法治文化体验行线路,将伍子胥纪念广场、白居易纪念苑、安泰救火会等多个法治文化体验点嵌入旅游线路,将千年文脉和法治典故串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将法治精神传播给八方游客,令人耳目一新。 “法治为根,文化为魂,可以助推各地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介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坚持法治文化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现代传媒“六个深度融合”,优化法治文化阵地布局,推动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江苏法治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持续增强,助推高水平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无形”向“有形”转变 江苏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坐落于淮安桃花垠的周恩来纪念馆,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日每天来此瞻仰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年接待量150余万人次,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 淮安市通过挖掘梳理周恩来总理民主法制实践的文史资料,在周恩来纪念馆开辟“周恩来与法治”专题展区。周恩来纪念馆副馆长施春生介绍说,周恩来纪念馆于去年11月入选全国普法办命名的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目前,江苏已建成10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乡村社区、机关单位、旅游景区延伸拓展,实现全面覆盖,可以让人民群众随手可触、随处可见、随时可学,进而感悟法治、接受法治。江苏是全国较早系统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省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推动法治文化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聚集效应。 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江苏徐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汉文化中的法治因素,通过推进鉴史问法,梳理出汉刘邦《约法三章》、萧何《九章律》等一批汉代法律文化典籍,以及何武的执法不苛、袁安的清正廉洁、苏彰的秉公惩贪等汉代历史法治故事,以博物馆、汉画像石为基础,持续打造“汉风法韵”法治文化系列阵地,让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探寻历史、崇德尚法。 截至2020年底,江苏建成法治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区各类阵地1.8万多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68个,全省已形成“市县有场馆、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立体网络,推动普法从“无形”向“有形”可视化呈现。 “生硬”向“柔性”转变 2019年11月3日,第三届全国“我与宪法”微视频评奖颁奖暨获奖作品发布仪式在江苏昆山举行。为期半年的微视频征集期间,收到全国各地各部门报送的作品1.7万部,经初(复)评、专家评审和现场评分,110部作品入围一、二、三等奖。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在全国首开运用微电影开展公民法治教育的先河,从2013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与法治日报社联手举办8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吸引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参赛者,累计征集法治微剧本(故事)1956个、拍摄法治微电影(视频)301部,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创作之路。 江苏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文脉深厚悠远,为推动法治文化创作发展提供了活水源泉。据了解,通过大力实施法治文化作品繁荣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创作研发、优选激励、展示推广“三大机制”,组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专家库,吸纳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草根”名嘴聚力聚智,参与民法典解读、漫画民法典等法治文化产品研发,建成南京溧水非遗剪纸、江阴市法治文化研发中心、如东县法治文化促进会等85个创作基地和团队。 其间,还培育了南通“游人堂”法治创作中心、盐城临海农民快板队、扬州高邮小拇指普法志愿者协会、镇江丹阳八姑娘公益律师团等156个社会组织,运用昆曲、柳琴戏、泗洲戏、博里农民画、方言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法治书画、法治摄影、法治剧本等征集评选活动,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 江苏还结合“法律十进”活动,举办普法惠民环省行、法治农村行、法治文艺进社区、立法治家规家训等主题活动3万多场次,做大做强“法润江苏”品牌,让“纸面生硬的法”转向“生活柔性的法”,实现法治文化活动规模化、大众化、特色化。 “粗略”向“精准”转变 全国首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机器人“智慧小司”是江苏研发的,如今已对接4万多名互联网服务律师,实现“5秒快速下单”“6秒匹配律师”,实现快速高效服务响应,也是江苏探索“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的生动例子。“互联网+法治宣传”,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推送”,让百姓主动参与和感受,激活普法一池春水,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的工作效率。 近年来,江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推动法治文化和现代传媒融合互动,形成媒体全联动、舆论广覆盖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依托12348江苏法网,整合省内391家专业普法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等,形成以法润江苏普法平台和江苏网络普法联盟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联互动,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产品推送等多维度、立体化“媒立方”传播平台。法润江苏微联盟拥有粉丝1300多万,法润江苏微信群覆盖全省城乡,精准推送法治文化产品直达群众身边。 据统计,江苏省依托网络普法平台,先后组织全省32万多名公务员参加网上学法考试,220多万人参与“美好城市、法律相伴、你我共创”网络倡议推广活动,420万人参与年度“百万党员学宪法学党章考法律”网上答题活动。
|
|
将千年文脉和法治典故串成亮丽风景线
|
江苏挖掘传统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
|
|
|
( 2021-08-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本报通讯员 宋春辉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一曲评弹《法治苏州》。”8月14日,“七夕节”夜晚,江苏省苏州市古运河夜游船“法治号”上正上演一场特殊的评弹曲目。坐一段“法治号”游船,品一曲法治评弹,听一个法治故事……如今,苏州市将法治、文化、旅游有机融合,3年前开辟的法治文化体验行线路,将伍子胥纪念广场、白居易纪念苑、安泰救火会等多个法治文化体验点嵌入旅游线路,将千年文脉和法治典故串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将法治精神传播给八方游客,令人耳目一新。 “法治为根,文化为魂,可以助推各地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介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坚持法治文化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现代传媒“六个深度融合”,优化法治文化阵地布局,推动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江苏法治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持续增强,助推高水平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无形”向“有形”转变 江苏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坐落于淮安桃花垠的周恩来纪念馆,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日每天来此瞻仰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年接待量150余万人次,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 淮安市通过挖掘梳理周恩来总理民主法制实践的文史资料,在周恩来纪念馆开辟“周恩来与法治”专题展区。周恩来纪念馆副馆长施春生介绍说,周恩来纪念馆于去年11月入选全国普法办命名的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目前,江苏已建成10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乡村社区、机关单位、旅游景区延伸拓展,实现全面覆盖,可以让人民群众随手可触、随处可见、随时可学,进而感悟法治、接受法治。江苏是全国较早系统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省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推动法治文化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聚集效应。 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江苏徐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汉文化中的法治因素,通过推进鉴史问法,梳理出汉刘邦《约法三章》、萧何《九章律》等一批汉代法律文化典籍,以及何武的执法不苛、袁安的清正廉洁、苏彰的秉公惩贪等汉代历史法治故事,以博物馆、汉画像石为基础,持续打造“汉风法韵”法治文化系列阵地,让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探寻历史、崇德尚法。 截至2020年底,江苏建成法治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区各类阵地1.8万多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68个,全省已形成“市县有场馆、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立体网络,推动普法从“无形”向“有形”可视化呈现。 “生硬”向“柔性”转变 2019年11月3日,第三届全国“我与宪法”微视频评奖颁奖暨获奖作品发布仪式在江苏昆山举行。为期半年的微视频征集期间,收到全国各地各部门报送的作品1.7万部,经初(复)评、专家评审和现场评分,110部作品入围一、二、三等奖。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在全国首开运用微电影开展公民法治教育的先河,从2013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与法治日报社联手举办8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吸引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参赛者,累计征集法治微剧本(故事)1956个、拍摄法治微电影(视频)301部,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创作之路。 江苏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文脉深厚悠远,为推动法治文化创作发展提供了活水源泉。据了解,通过大力实施法治文化作品繁荣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创作研发、优选激励、展示推广“三大机制”,组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专家库,吸纳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草根”名嘴聚力聚智,参与民法典解读、漫画民法典等法治文化产品研发,建成南京溧水非遗剪纸、江阴市法治文化研发中心、如东县法治文化促进会等85个创作基地和团队。 其间,还培育了南通“游人堂”法治创作中心、盐城临海农民快板队、扬州高邮小拇指普法志愿者协会、镇江丹阳八姑娘公益律师团等156个社会组织,运用昆曲、柳琴戏、泗洲戏、博里农民画、方言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法治书画、法治摄影、法治剧本等征集评选活动,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 江苏还结合“法律十进”活动,举办普法惠民环省行、法治农村行、法治文艺进社区、立法治家规家训等主题活动3万多场次,做大做强“法润江苏”品牌,让“纸面生硬的法”转向“生活柔性的法”,实现法治文化活动规模化、大众化、特色化。 “粗略”向“精准”转变 全国首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机器人“智慧小司”是江苏研发的,如今已对接4万多名互联网服务律师,实现“5秒快速下单”“6秒匹配律师”,实现快速高效服务响应,也是江苏探索“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的生动例子。“互联网+法治宣传”,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推送”,让百姓主动参与和感受,激活普法一池春水,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的工作效率。 近年来,江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推动法治文化和现代传媒融合互动,形成媒体全联动、舆论广覆盖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依托12348江苏法网,整合省内391家专业普法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等,形成以法润江苏普法平台和江苏网络普法联盟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联互动,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产品推送等多维度、立体化“媒立方”传播平台。法润江苏微联盟拥有粉丝1300多万,法润江苏微信群覆盖全省城乡,精准推送法治文化产品直达群众身边。 据统计,江苏省依托网络普法平台,先后组织全省32万多名公务员参加网上学法考试,220多万人参与“美好城市、法律相伴、你我共创”网络倡议推广活动,420万人参与年度“百万党员学宪法学党章考法律”网上答题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