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郭雳 李媛媛
2012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成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选定的全国首批“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目前,学院已与境外120所著名法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毕业生中从事各类涉外法治工作的人才比例持续攀升。然而近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纷纷实施旅行限制,过往以人员互访交流为重要形式的国际化教学培养遭遇严重阻碍。现实困境要求模式创新,变中求进。 一、互访暂缓 交流不断 就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而言,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走出去”“与世界握手接轨”是重要一环。面对疫情,北大法学院积极主动调整培养方式和实现手段,最大程度地克服人员流动限制带来的困难,努力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浸润在国际化的培养理念、教学环境与成长氛围之中。学院与许多合作院校以及包括联合国国际法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事法院等在内的海外实习基地通力合作,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障碍,积极尝试将传统的线下项目通过线上形式继续开展。 除了常规类型互选课程,一些暑期项目或特色项目也在利用网络方式继续开展。例如,北大法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院合作的暑期项目、与海牙常设仲裁院合作的助理法律顾问实习项目等。具有历史传统的学术会议、论坛机制在经历2020年的短暂停顿后,也正在迅速恢复中。线上渠道之外,学院还大力拓展合作范围,主动加快与总部设在境内的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同。例如,推动扩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法律顾问办公室实习项目等。 二、全球教席“云课堂”:与大师相约 北大法学院并非是在单纯地回应疫情带来的挑战,更是以此为契机,努力守正创新。全球教席“云课堂”项目就是学院“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的一个鲜明例证。法学院全球教席计划(Global Faculty)发轫于北大百廿校庆之际,聘请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22位全球知名的法学教授和法律实务专家,定期来院讲学授课,担任优秀学生的国际导师,与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体现“在地国际化”的新思维、新常态。 2020年起,为保证全球教席计划不受疫情干扰而中断,学院又精心打造了“云课堂”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各方都付出了加倍努力,海外名家们克服时差区隔,耐心配合反复调试直播设备,认真准备以最佳状态投入授课;院内匹配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担任评议嘉宾,设计制作每期的专属宣传海报,在多个公众号平台推送文字实录,整理录音并形成精编摘要……整个学年下来,共有19位全球教席学者通过“云课堂”的形式成功举办31场系列讲座、开设两门系列课程;院内外30多名教师参与互动,万余人次学生通过观看直播方式获益。 在课后匿名反馈中,有学生写道:“世界顶尖学者就时代最前沿、最迫切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学者评议、提问讨论等环节设置,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教育从传授知识的单一维度拓展为培养国际化视野、敏锐洞察力和战略思维等多重维度。感谢全球教席‘云课堂’,让我们在获得更广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能力。” 三、北大—众达“中国全球化与法治人才培养计划” 在后疫情时期策划推出的,还有2021年北大法学院与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作的“中国全球化与法治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脱胎自双方此前共同开设的《跨境法律律师实务》全英文课程。该课程强调从问题出发,将学生带入以国际化律师服务为主要场景的法律实践,由众达所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伙人、资深律师及北大教师联袂讲授。 谈及与北大法学院不断深入的合作,众达所全球主管合伙人步荣根(Stephen J. Brogan)先生说:“全球化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要使全球化真正助力人才培养和经济繁荣,最终取决于对法治的重视和持续推进,而这是我们每一位法律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与北大法学院的合作,让每一位法学院学生更好地融入法治全球化,也通过法治将全球化的优势最大化地带给每个人。”参与授课的各国律师们为此不遗余力,有的律师特意安排助手将精心准备的课件译成中文,以中英双语的方式提供;有的律师为在远程授课的情况下给学生们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甚至租用专业的录音棚来上课。 2021年版的人才培养计划更首次面向全国高校法律专业在读学生开放申请,反响强烈。经过初审、面试多轮筛选,共有来自24所高校的46名境内外学生入选,他们将于今年秋季学期与北大学子一道修读《跨境法律律师实务》课程,同时有机会前往国际律师事务所实习并获得资深律师的带教指导。原本只面向小范围学生选修的线下课程,在受疫情影响不得不转为线上后,进而扩展为全国范围内选拔参与、培养方式更为立体的法治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了北大法学院在面对疫情冲击时积极有为、勇于创新的态度,也彰显了学院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情怀与担当。 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鼓励学子们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北大法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办好“中国法硕士”项目,积极推进教育部、司法部所实施的涉外律师学位研究生计划,推广宣传中国法律和法治进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更多通晓并能塑造国际规则、从容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自如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卓越人才,是北大法学院一贯的志向。在中央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北大法学院不畏疫情挑战,积极作为,也将不辱使命、担当尽责,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 (郭雳教授系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媛媛博士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外事办公室主任)
|
|
于变局中开新局
|
抗疫时期的北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
|
|
( 2021-07-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郭雳 李媛媛
2012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成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选定的全国首批“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目前,学院已与境外120所著名法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毕业生中从事各类涉外法治工作的人才比例持续攀升。然而近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纷纷实施旅行限制,过往以人员互访交流为重要形式的国际化教学培养遭遇严重阻碍。现实困境要求模式创新,变中求进。 一、互访暂缓 交流不断 就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而言,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走出去”“与世界握手接轨”是重要一环。面对疫情,北大法学院积极主动调整培养方式和实现手段,最大程度地克服人员流动限制带来的困难,努力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浸润在国际化的培养理念、教学环境与成长氛围之中。学院与许多合作院校以及包括联合国国际法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事法院等在内的海外实习基地通力合作,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障碍,积极尝试将传统的线下项目通过线上形式继续开展。 除了常规类型互选课程,一些暑期项目或特色项目也在利用网络方式继续开展。例如,北大法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院合作的暑期项目、与海牙常设仲裁院合作的助理法律顾问实习项目等。具有历史传统的学术会议、论坛机制在经历2020年的短暂停顿后,也正在迅速恢复中。线上渠道之外,学院还大力拓展合作范围,主动加快与总部设在境内的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同。例如,推动扩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法律顾问办公室实习项目等。 二、全球教席“云课堂”:与大师相约 北大法学院并非是在单纯地回应疫情带来的挑战,更是以此为契机,努力守正创新。全球教席“云课堂”项目就是学院“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的一个鲜明例证。法学院全球教席计划(Global Faculty)发轫于北大百廿校庆之际,聘请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22位全球知名的法学教授和法律实务专家,定期来院讲学授课,担任优秀学生的国际导师,与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体现“在地国际化”的新思维、新常态。 2020年起,为保证全球教席计划不受疫情干扰而中断,学院又精心打造了“云课堂”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各方都付出了加倍努力,海外名家们克服时差区隔,耐心配合反复调试直播设备,认真准备以最佳状态投入授课;院内匹配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担任评议嘉宾,设计制作每期的专属宣传海报,在多个公众号平台推送文字实录,整理录音并形成精编摘要……整个学年下来,共有19位全球教席学者通过“云课堂”的形式成功举办31场系列讲座、开设两门系列课程;院内外30多名教师参与互动,万余人次学生通过观看直播方式获益。 在课后匿名反馈中,有学生写道:“世界顶尖学者就时代最前沿、最迫切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学者评议、提问讨论等环节设置,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教育从传授知识的单一维度拓展为培养国际化视野、敏锐洞察力和战略思维等多重维度。感谢全球教席‘云课堂’,让我们在获得更广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能力。” 三、北大—众达“中国全球化与法治人才培养计划” 在后疫情时期策划推出的,还有2021年北大法学院与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作的“中国全球化与法治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脱胎自双方此前共同开设的《跨境法律律师实务》全英文课程。该课程强调从问题出发,将学生带入以国际化律师服务为主要场景的法律实践,由众达所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伙人、资深律师及北大教师联袂讲授。 谈及与北大法学院不断深入的合作,众达所全球主管合伙人步荣根(Stephen J. Brogan)先生说:“全球化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要使全球化真正助力人才培养和经济繁荣,最终取决于对法治的重视和持续推进,而这是我们每一位法律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与北大法学院的合作,让每一位法学院学生更好地融入法治全球化,也通过法治将全球化的优势最大化地带给每个人。”参与授课的各国律师们为此不遗余力,有的律师特意安排助手将精心准备的课件译成中文,以中英双语的方式提供;有的律师为在远程授课的情况下给学生们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甚至租用专业的录音棚来上课。 2021年版的人才培养计划更首次面向全国高校法律专业在读学生开放申请,反响强烈。经过初审、面试多轮筛选,共有来自24所高校的46名境内外学生入选,他们将于今年秋季学期与北大学子一道修读《跨境法律律师实务》课程,同时有机会前往国际律师事务所实习并获得资深律师的带教指导。原本只面向小范围学生选修的线下课程,在受疫情影响不得不转为线上后,进而扩展为全国范围内选拔参与、培养方式更为立体的法治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了北大法学院在面对疫情冲击时积极有为、勇于创新的态度,也彰显了学院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情怀与担当。 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鼓励学子们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北大法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办好“中国法硕士”项目,积极推进教育部、司法部所实施的涉外律师学位研究生计划,推广宣传中国法律和法治进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更多通晓并能塑造国际规则、从容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自如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卓越人才,是北大法学院一贯的志向。在中央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北大法学院不畏疫情挑战,积极作为,也将不辱使命、担当尽责,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 (郭雳教授系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媛媛博士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外事办公室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