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 本报通讯员 冯帆
“警察同志,我孩子忘带身份证了……”6月8日上午,距离高考开考只剩20分钟,一位考生的母亲急匆匆赶到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公安分局驻市七中高考服务点。 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只用5分钟,就将办好的身份证明交到考生手中。看着孩子冲向考场的背影,这位母亲含着泪水连声道谢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榆林市公安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部署开展“法治宣传提素养、预防犯罪促和谐、隐患排查保平安、我为群众办实事树情怀”四大活动,以更温暖的守护,更贴心的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构建反诈全天候“保护圈” 5月12日,家住榆林市榆阳区的张女士接到陌生电话,被“警方办案”“通缉令”“警官证”等字眼吓住了,就在她准备将账户存款转入“安全账户”时,榆林市公安局反诈民警及时上门劝阻,帮她避免了40万元的损失。 电信网络诈骗日益猖獗,榆林市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作为平安建设考核和民生工程来抓,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主管、公安主抓、乡镇主责、群众主体”五位一体全社会反诈新格局。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宣传、劝阻、止付、打击、断卡、联动“六条战线”同向发力、一体推动,打出组合拳。 今年以来,全市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7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33人,止付冻结涉案账户9200个,拦截被骗资金3.6亿元,止损7249余万元。 据了解,榆林市公安局依托“榆林卫士+”微信小程序,建立了快速高效的预警体系,24小时实时监测并获取民众电信诈骗风险信息,通过电话劝阻、上门劝阻、短信预警、精准宣防等方式分级处置,构筑起全天候“守护圈”。 5月17日上午,该局在高新区万达广场举行了“全社会反诈总动员”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由街道办、派出所、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组成的反诈队伍,带着首批印制的125万份《全民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册》走进千家万户,面对面签订《反诈防骗告知书》,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全民反电诈氛围空前浓厚。 该局信息合成作战大队大队长高雄雄介绍:“‘榆林卫士+’推广上线一个月,已有18万名市民注册加入了反诈‘保护圈’,累计推送预警消息2544条,预警拦截率高达99.6%。”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山西代县的高先生在陕西府谷县工作生活了9年多,户口迁移久拖未办。 6月17日,高先生来到府谷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咨询迁户业务,10分钟就成功办理了跨省迁户业务。“不用在山西陕西两头跑,真是太方便了。”拿到新户口簿的高先生高兴地说。 今年6月15日,晋陕宁户籍“跨省通办”业务正式出台,高先生成为这项便民利民举措的第一位受益者。 今年以来,榆林公安机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喊响做实“马上办、就近办、上门办”“让群众只跑一次”,累计出台各类便民利民措施155条,为群众办实事3916件。 户政部门推出多样缴费、多拍优选、免费邮寄,证件办理“直通直达”;出入境管理部门为老年人提供专属服务接待,做到“温馨办”“延时办”;交管部门推出“驾考预约”“流动车管所”,让服务“靠前一步”;治安管理部门减免企业办事报备手续,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项项“放管服”改革举措,让便民、亲民、利民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创新警务机制点亮“平安灯” “多亏警察同志帮我们化解矛盾,让我家的房屋修建工程顺利施工。”当事人薛女士说。 5月14日,神木市公安局钟楼派出所民警接到智慧警务平台指令后,成功调解了一起因自来水管爆裂引发的邻里阻工矛盾。 为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榆林市公安局研发了“互联网+矛盾纠纷化解”App平台,群众可以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方式,随手上传矛盾纠纷线索,系统收到线索会及时下达处置分流,民警根据指令予以调处解决。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利用该平台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747起。 “一机在手,智慧无忧。”钟楼派出所民警郝婷婷说:“我们每天的工作轨迹都会在手机App上呈现,矛盾纠纷等都会通过平台上报处理,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利器’。” 今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紧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以警务机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向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延伸。 基层派出所借助“指尖警务”,广泛开展在线服务、在线问警、在线化解、在线巡查、在线管控工作,打破过去“见面难、沟通难、办事难”等问题。 深度融合警力民力,积极推动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形成高新“义警”、子洲“红袖章”等亮点品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巡逻防范、治安宣传、纠纷调处、重大安保、隐患排查等辅助警务活动中来。

|
|
便民亲民利民看得见摸得着
|
榆林公安开展四大活动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
|
|
( 2021-07-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 本报通讯员 冯帆
“警察同志,我孩子忘带身份证了……”6月8日上午,距离高考开考只剩20分钟,一位考生的母亲急匆匆赶到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公安分局驻市七中高考服务点。 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只用5分钟,就将办好的身份证明交到考生手中。看着孩子冲向考场的背影,这位母亲含着泪水连声道谢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榆林市公安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部署开展“法治宣传提素养、预防犯罪促和谐、隐患排查保平安、我为群众办实事树情怀”四大活动,以更温暖的守护,更贴心的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构建反诈全天候“保护圈” 5月12日,家住榆林市榆阳区的张女士接到陌生电话,被“警方办案”“通缉令”“警官证”等字眼吓住了,就在她准备将账户存款转入“安全账户”时,榆林市公安局反诈民警及时上门劝阻,帮她避免了40万元的损失。 电信网络诈骗日益猖獗,榆林市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作为平安建设考核和民生工程来抓,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主管、公安主抓、乡镇主责、群众主体”五位一体全社会反诈新格局。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宣传、劝阻、止付、打击、断卡、联动“六条战线”同向发力、一体推动,打出组合拳。 今年以来,全市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7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33人,止付冻结涉案账户9200个,拦截被骗资金3.6亿元,止损7249余万元。 据了解,榆林市公安局依托“榆林卫士+”微信小程序,建立了快速高效的预警体系,24小时实时监测并获取民众电信诈骗风险信息,通过电话劝阻、上门劝阻、短信预警、精准宣防等方式分级处置,构筑起全天候“守护圈”。 5月17日上午,该局在高新区万达广场举行了“全社会反诈总动员”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由街道办、派出所、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组成的反诈队伍,带着首批印制的125万份《全民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册》走进千家万户,面对面签订《反诈防骗告知书》,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全民反电诈氛围空前浓厚。 该局信息合成作战大队大队长高雄雄介绍:“‘榆林卫士+’推广上线一个月,已有18万名市民注册加入了反诈‘保护圈’,累计推送预警消息2544条,预警拦截率高达99.6%。”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山西代县的高先生在陕西府谷县工作生活了9年多,户口迁移久拖未办。 6月17日,高先生来到府谷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咨询迁户业务,10分钟就成功办理了跨省迁户业务。“不用在山西陕西两头跑,真是太方便了。”拿到新户口簿的高先生高兴地说。 今年6月15日,晋陕宁户籍“跨省通办”业务正式出台,高先生成为这项便民利民举措的第一位受益者。 今年以来,榆林公安机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喊响做实“马上办、就近办、上门办”“让群众只跑一次”,累计出台各类便民利民措施155条,为群众办实事3916件。 户政部门推出多样缴费、多拍优选、免费邮寄,证件办理“直通直达”;出入境管理部门为老年人提供专属服务接待,做到“温馨办”“延时办”;交管部门推出“驾考预约”“流动车管所”,让服务“靠前一步”;治安管理部门减免企业办事报备手续,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项项“放管服”改革举措,让便民、亲民、利民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创新警务机制点亮“平安灯” “多亏警察同志帮我们化解矛盾,让我家的房屋修建工程顺利施工。”当事人薛女士说。 5月14日,神木市公安局钟楼派出所民警接到智慧警务平台指令后,成功调解了一起因自来水管爆裂引发的邻里阻工矛盾。 为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榆林市公安局研发了“互联网+矛盾纠纷化解”App平台,群众可以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方式,随手上传矛盾纠纷线索,系统收到线索会及时下达处置分流,民警根据指令予以调处解决。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利用该平台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747起。 “一机在手,智慧无忧。”钟楼派出所民警郝婷婷说:“我们每天的工作轨迹都会在手机App上呈现,矛盾纠纷等都会通过平台上报处理,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利器’。” 今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紧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以警务机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向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延伸。 基层派出所借助“指尖警务”,广泛开展在线服务、在线问警、在线化解、在线巡查、在线管控工作,打破过去“见面难、沟通难、办事难”等问题。 深度融合警力民力,积极推动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形成高新“义警”、子洲“红袖章”等亮点品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巡逻防范、治安宣传、纠纷调处、重大安保、隐患排查等辅助警务活动中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