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聚焦 |
9 |
6/9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郑剑峰 □ 本报通讯员 胡 滨
陕西西安的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西安城的中心地标。钟楼社区距离钟楼不到200米,姚六一是这里的社区民警。 社区民警千千万,《法治日报》记者为什么要采访他?因为,他是一个这样的人——
同事说:他与群众心连心
今年51岁的姚六一1989年入伍,1990年入党,2005年转业到碑林公安分局南大街派出所,在钟楼社区当片警,一干就是16年。 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董致远说,姚六一刚转业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了,他是个咋样的人,我最有发言权。 “姚六一熟悉群众、理解群众,总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董致远告诉记者,姚六一对社区居民非常了解,下社区的时候无论见到谁都有话题。这些看似平常的交往,都是他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般人很难做到。 钟楼小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状况复杂。但不论什么人,在姚六一面前都能敞开心扉。 居民老王是一名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发作时会在楼道里泼水、烧垃圾,晚上开音响放音乐,严重干扰邻居生活。很多人因害怕老王有意无意地躲开他,可姚六一每次见到老王,总会递根烟聊两句,还会帮他拉好拉链、系好扣子。 老王的家人想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但怎么都拉不动,只好找到姚六一。姚六一二话不说,自己陪老王去精神病医院就医。 现在老王病情稳定了一些,逢人就说:“姚六一是我伙计,他让我配合医生,好好吃药。” 同姚六一 一起工作的孙晓红、胡书敬都是新入职的辅警。他们说:“姚警官对我们影响很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时候,两个人面对面心却远隔天涯。但姚六一不同,群众把他看成自己人,他的心永远和群众在一起。”董致远说得很动情。
群众说:离开他就少了依靠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小小的社区办公室挤进来七八位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说不尽的故事。 姚六一在社区里的称呼五花八门。老人叫他“小姚”,同龄人喊他“六一”,还有人拿他的名当姓,喊他“六哥”。 有人说姚六一是微笑警官,不管见到谁,都会点头微笑。有人说姚六一是没架子的警官,谁家有事给他打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有人说姚六一是管闲事的警官,从派出所到社区,走一路、问一路、帮一路。 住在九号楼的老人姚永梅说:“可不敢让姚警官离开社区,他要是不在这干了,我们就没有依靠了。” 2018年3月的一天,3位60多岁的老人来到南大街派出所,一句话没说齐刷刷跪在姚六一面前。 原来,兄妹3人的86岁母亲常年独居,行动不便。姚六一把自己当成老人的儿子,经常陪她拉家常、做家务,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老人的电话机旁。 他每天经过老人的窗前,都会摆摆手打个招呼。一天下午,姚六一走到老人家的楼下,却没有见到打招呼的老人。他觉得不对劲,就给老人打电话。电话没人接,敲门也没人应,他赶紧联系老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打开门后,发现老人已经昏迷。姚六一又帮忙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 后来,老人去世,她的3个子女专门到派出所感谢姚六一多年来的帮助。 在社区采访时还有个小插曲,今年83岁的陈安定老人专门赶来,说不为别的就想给姚警官点个赞。记者后来得知,姚六一曾帮他解决过家里的难题。
家人说: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姚六一的父亲是一名老兵,尽管身患疾病,却从不向儿女诉苦。2013年的一天,姚六一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病重,他交待好工作刚出社区,家里人又来电告诉他父亲已经故去。父亲临终前自己却不在身边,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可是姚六一的母亲却说:“你是公家的人,就要把公家的事情干好!” 社区的事姚六一记得很清楚,可对家里的事有时却很糊涂。2018年儿子高考,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踩点,姚六一把孩子送错了地方,最后还是孩子自己找到了考场。 姚六一的儿子目前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读大三。当被问到自己对父亲的印象时,他说:“我爸很少在家,只给我开过两次家长会,他的一些事我还是通过新闻看到的。我觉得我爸对小区居民很像老师对学生。” 姚六一的爱人告诉记者,工作在姚六一心中始终排第一位。居民有事来电话,他二话不说赶过去,甚至听到消防车的声音,他都会条件反射一样给社区打电话。“我们夫妻感情很好,只要有空他就会给我和孩子做好吃的,羊肉泡馍、水盆羊肉、油泼面他都很拿手。” 谈到这么多年两个人唯一一次争执,姚六一的爱人回忆说,有段时间姚六一血压不稳定,她提出和所里领导说说减少出警。“这个事不要再提,少个人太影响工作了。”姚六一当时就发了脾气。 “我也是一名党员,明白他肩上的责任,我得向他学习。”姚六一的爱人既心疼又自豪地说。
□ 记者手记 让群众满意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社区民警姚六一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那些小得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值一提的事,他天天做、时时做,长年累月累积起来,形成了群众对他的信任、爱戴。 因为工作原因,姚六一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也让妻子为他担心。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虽有遗憾,但姚六一并不后悔。正如他所说:“群众事,无小事。你跟群众不隔心,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社区居民对姚六一的满意和喜爱发自内心。居民看到他笑逐颜开,提起他来赞不绝口,分别时如亲人般拉手告别。 “谢谢记者来采访我们六一。”一位老人说。这里用的“我们”二字,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
|
社区民警姚六一“是个咋样的人”
|
|
|
|
( 2021-06-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聚焦 |
|
□ 本报记者 郑剑峰 □ 本报通讯员 胡 滨
陕西西安的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西安城的中心地标。钟楼社区距离钟楼不到200米,姚六一是这里的社区民警。 社区民警千千万,《法治日报》记者为什么要采访他?因为,他是一个这样的人——
同事说:他与群众心连心
今年51岁的姚六一1989年入伍,1990年入党,2005年转业到碑林公安分局南大街派出所,在钟楼社区当片警,一干就是16年。 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董致远说,姚六一刚转业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了,他是个咋样的人,我最有发言权。 “姚六一熟悉群众、理解群众,总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董致远告诉记者,姚六一对社区居民非常了解,下社区的时候无论见到谁都有话题。这些看似平常的交往,都是他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般人很难做到。 钟楼小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状况复杂。但不论什么人,在姚六一面前都能敞开心扉。 居民老王是一名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发作时会在楼道里泼水、烧垃圾,晚上开音响放音乐,严重干扰邻居生活。很多人因害怕老王有意无意地躲开他,可姚六一每次见到老王,总会递根烟聊两句,还会帮他拉好拉链、系好扣子。 老王的家人想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但怎么都拉不动,只好找到姚六一。姚六一二话不说,自己陪老王去精神病医院就医。 现在老王病情稳定了一些,逢人就说:“姚六一是我伙计,他让我配合医生,好好吃药。” 同姚六一 一起工作的孙晓红、胡书敬都是新入职的辅警。他们说:“姚警官对我们影响很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时候,两个人面对面心却远隔天涯。但姚六一不同,群众把他看成自己人,他的心永远和群众在一起。”董致远说得很动情。
群众说:离开他就少了依靠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小小的社区办公室挤进来七八位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说不尽的故事。 姚六一在社区里的称呼五花八门。老人叫他“小姚”,同龄人喊他“六一”,还有人拿他的名当姓,喊他“六哥”。 有人说姚六一是微笑警官,不管见到谁,都会点头微笑。有人说姚六一是没架子的警官,谁家有事给他打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有人说姚六一是管闲事的警官,从派出所到社区,走一路、问一路、帮一路。 住在九号楼的老人姚永梅说:“可不敢让姚警官离开社区,他要是不在这干了,我们就没有依靠了。” 2018年3月的一天,3位60多岁的老人来到南大街派出所,一句话没说齐刷刷跪在姚六一面前。 原来,兄妹3人的86岁母亲常年独居,行动不便。姚六一把自己当成老人的儿子,经常陪她拉家常、做家务,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老人的电话机旁。 他每天经过老人的窗前,都会摆摆手打个招呼。一天下午,姚六一走到老人家的楼下,却没有见到打招呼的老人。他觉得不对劲,就给老人打电话。电话没人接,敲门也没人应,他赶紧联系老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打开门后,发现老人已经昏迷。姚六一又帮忙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 后来,老人去世,她的3个子女专门到派出所感谢姚六一多年来的帮助。 在社区采访时还有个小插曲,今年83岁的陈安定老人专门赶来,说不为别的就想给姚警官点个赞。记者后来得知,姚六一曾帮他解决过家里的难题。
家人说: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姚六一的父亲是一名老兵,尽管身患疾病,却从不向儿女诉苦。2013年的一天,姚六一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病重,他交待好工作刚出社区,家里人又来电告诉他父亲已经故去。父亲临终前自己却不在身边,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可是姚六一的母亲却说:“你是公家的人,就要把公家的事情干好!” 社区的事姚六一记得很清楚,可对家里的事有时却很糊涂。2018年儿子高考,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踩点,姚六一把孩子送错了地方,最后还是孩子自己找到了考场。 姚六一的儿子目前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读大三。当被问到自己对父亲的印象时,他说:“我爸很少在家,只给我开过两次家长会,他的一些事我还是通过新闻看到的。我觉得我爸对小区居民很像老师对学生。” 姚六一的爱人告诉记者,工作在姚六一心中始终排第一位。居民有事来电话,他二话不说赶过去,甚至听到消防车的声音,他都会条件反射一样给社区打电话。“我们夫妻感情很好,只要有空他就会给我和孩子做好吃的,羊肉泡馍、水盆羊肉、油泼面他都很拿手。” 谈到这么多年两个人唯一一次争执,姚六一的爱人回忆说,有段时间姚六一血压不稳定,她提出和所里领导说说减少出警。“这个事不要再提,少个人太影响工作了。”姚六一当时就发了脾气。 “我也是一名党员,明白他肩上的责任,我得向他学习。”姚六一的爱人既心疼又自豪地说。
□ 记者手记 让群众满意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社区民警姚六一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那些小得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值一提的事,他天天做、时时做,长年累月累积起来,形成了群众对他的信任、爱戴。 因为工作原因,姚六一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也让妻子为他担心。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虽有遗憾,但姚六一并不后悔。正如他所说:“群众事,无小事。你跟群众不隔心,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社区居民对姚六一的满意和喜爱发自内心。居民看到他笑逐颜开,提起他来赞不绝口,分别时如亲人般拉手告别。 “谢谢记者来采访我们六一。”一位老人说。这里用的“我们”二字,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