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图① 刘天在分享个人故事。 图② 2015年在抢修墨脱到林芝的盘山公路时,刘天不幸被落石砸中头部。 (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朱广勤 张浩
“穿上这身制服,就意味着责任。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总觉得微不足道。”伴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安徽边检总站马鞍山边检站青年民警刘天走下分享台,表情有些羞涩。 在同事们眼中,刘天平日里不善言谈,总是闷着头默默地干工作,只听说他早年在四川服役而后援藏数年。直到近日参加了该站和驻地共建单位共同组织的“迎‘五四’青年党员大家谈”活动,才知道年纪不大的他,有着许多令人震撼的人生经历,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2008年,刘天19岁,参军第2年,服役于四川德阳武警某部。5月12日下午2点20分许,刘天和往常一样正在打扫营区卫生,突然耳边一阵异样轰鸣,随后大地剧烈的摇晃让他不得不抱头蹲下,外面传来嘈杂的人群喧闹声。 一声集合哨,全员操场待命。地震的消息很快确定。5分钟后,部队带齐应急装备赶赴一线救援。“德阳距离震中不足170公里,专业救援力量进驻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就成了首批救援部队。” 不到20分钟,部队抵达了第一个救援点德阳一中。“当时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来到学校找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们来了,有人喊‘子弟兵来了’,仿佛把我们当成了‘救星’”。在这一瞬间,刘天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告诉自己不能慌,不能耽误救援任何一个生命。定了定心神,就和战友们迅速投入到搜救工作中。专业的大型搜救工具还没到位,大家便用工兵铲挖,工兵铲折了就用双手刨……“时间就是生命。就想着快点救人,再快一点”,几个来回下来,手上满是血痕和水泡。 因为震后物资供应有限,刘天和战友们便泡面就饼干,没有热水,就打开汽车的发动机盖,把泡面放在里面捂热;实在累了,把雨衣铺在地上,眯一会儿再起身投入到救援中…… 雨一直下,3个梯队轮流作业,第一波救援不间断持续了38个小时,刘天和战友们共救出幸存者9人。 紧接着,他们又赶到了汉旺镇工业园区。在这里的一幕幕,让刘天永生难忘。“我们连续搜救了48小时,遗憾的是没有发现1名幸存者。每当挖开废墟,看到一双手或者一双脚时,多希望还有呼吸……”搜救过程中,刘天和战友们一边挖,一边用早已沙哑的嗓音对着废墟大声呼喊,喊着喊着,就哭了。虽然事发已经13年,讲到当时的场景,他的声音已然哽咽。 2010年9月,成绩优秀的刘天考上了军校。“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毕业后,他主动申请了援藏,被分配到了墨脱边境检查站。 墨脱,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时常有山体滑坡等灾情发生。刘天和战友们除了处理边境检查、辖区管控等日常事务,有时还要赶赴一线救灾。 2015年6月,一年没回家的刘天准备休假。在去林芝机场的盘山公路上,刘天和战友们碰到了山体塌方。前方的数辆汽车,有的车身被落石砸出了篮球大的凹陷,有的车窗玻璃被砸得满是窟窿。 为了尽快恢复交通,刘天和战友们第一时间下车清理路障。突然,他的眼前瞬间一黑,几秒钟后就失去了意识……等到再次醒来,已经是动完手术3天后。原来清理路障过程中,他被落石砸中了头部,经医生诊断颅内压增大、脑中线偏移,休养一个月后才出院,连着两个月看东西有重影。 “当时也没有想太多,觉得站出来是自己的责任。后来听身边战友说,被砸后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步,身后就是雅鲁藏布江,事后想想还挺害怕的。”刘天指着头上清晰可见的一道长长的伤疤说道。 分享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的民警问刘天为何讲述这几段往事时,刘天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总觉得微不足道。但处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也想借此契机,大胆地分享出来,带动更多的青年党团员。 刘天身体力行着自己的初心。2017年7月,完成援藏任务的他回到家乡,调入安徽边检总站马鞍山边检站工作,经历了从橄榄绿到警察蓝的改革变迁。然而每次遇有突发情况,作为青年党员的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立足自身后勤岗位加班加点做好战“疫”物资保障和内部防疫工作。到了夏天,驻地汛情严峻,接到指令后,他第一时间参加党员突击队,和战友们一起驰援江堤执行防汛任务,连续奋战10余小时,装填搬运沙袋近200包,完成了大堤防洪加固、险情排查等任务。 “以前只从新闻上看到灾害无情、边疆艰险,子弟兵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次真实地听到亲历者讲述,我感到由衷地敬佩。”在场听众之一、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医师朱庆宝表示。
|
|
“有故事”的边检民警刘天
|
|
|
|
( 2021-06-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图① 刘天在分享个人故事。 图② 2015年在抢修墨脱到林芝的盘山公路时,刘天不幸被落石砸中头部。 (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朱广勤 张浩
“穿上这身制服,就意味着责任。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总觉得微不足道。”伴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安徽边检总站马鞍山边检站青年民警刘天走下分享台,表情有些羞涩。 在同事们眼中,刘天平日里不善言谈,总是闷着头默默地干工作,只听说他早年在四川服役而后援藏数年。直到近日参加了该站和驻地共建单位共同组织的“迎‘五四’青年党员大家谈”活动,才知道年纪不大的他,有着许多令人震撼的人生经历,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2008年,刘天19岁,参军第2年,服役于四川德阳武警某部。5月12日下午2点20分许,刘天和往常一样正在打扫营区卫生,突然耳边一阵异样轰鸣,随后大地剧烈的摇晃让他不得不抱头蹲下,外面传来嘈杂的人群喧闹声。 一声集合哨,全员操场待命。地震的消息很快确定。5分钟后,部队带齐应急装备赶赴一线救援。“德阳距离震中不足170公里,专业救援力量进驻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就成了首批救援部队。” 不到20分钟,部队抵达了第一个救援点德阳一中。“当时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来到学校找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们来了,有人喊‘子弟兵来了’,仿佛把我们当成了‘救星’”。在这一瞬间,刘天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告诉自己不能慌,不能耽误救援任何一个生命。定了定心神,就和战友们迅速投入到搜救工作中。专业的大型搜救工具还没到位,大家便用工兵铲挖,工兵铲折了就用双手刨……“时间就是生命。就想着快点救人,再快一点”,几个来回下来,手上满是血痕和水泡。 因为震后物资供应有限,刘天和战友们便泡面就饼干,没有热水,就打开汽车的发动机盖,把泡面放在里面捂热;实在累了,把雨衣铺在地上,眯一会儿再起身投入到救援中…… 雨一直下,3个梯队轮流作业,第一波救援不间断持续了38个小时,刘天和战友们共救出幸存者9人。 紧接着,他们又赶到了汉旺镇工业园区。在这里的一幕幕,让刘天永生难忘。“我们连续搜救了48小时,遗憾的是没有发现1名幸存者。每当挖开废墟,看到一双手或者一双脚时,多希望还有呼吸……”搜救过程中,刘天和战友们一边挖,一边用早已沙哑的嗓音对着废墟大声呼喊,喊着喊着,就哭了。虽然事发已经13年,讲到当时的场景,他的声音已然哽咽。 2010年9月,成绩优秀的刘天考上了军校。“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毕业后,他主动申请了援藏,被分配到了墨脱边境检查站。 墨脱,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时常有山体滑坡等灾情发生。刘天和战友们除了处理边境检查、辖区管控等日常事务,有时还要赶赴一线救灾。 2015年6月,一年没回家的刘天准备休假。在去林芝机场的盘山公路上,刘天和战友们碰到了山体塌方。前方的数辆汽车,有的车身被落石砸出了篮球大的凹陷,有的车窗玻璃被砸得满是窟窿。 为了尽快恢复交通,刘天和战友们第一时间下车清理路障。突然,他的眼前瞬间一黑,几秒钟后就失去了意识……等到再次醒来,已经是动完手术3天后。原来清理路障过程中,他被落石砸中了头部,经医生诊断颅内压增大、脑中线偏移,休养一个月后才出院,连着两个月看东西有重影。 “当时也没有想太多,觉得站出来是自己的责任。后来听身边战友说,被砸后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步,身后就是雅鲁藏布江,事后想想还挺害怕的。”刘天指着头上清晰可见的一道长长的伤疤说道。 分享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的民警问刘天为何讲述这几段往事时,刘天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总觉得微不足道。但处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也想借此契机,大胆地分享出来,带动更多的青年党团员。 刘天身体力行着自己的初心。2017年7月,完成援藏任务的他回到家乡,调入安徽边检总站马鞍山边检站工作,经历了从橄榄绿到警察蓝的改革变迁。然而每次遇有突发情况,作为青年党员的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立足自身后勤岗位加班加点做好战“疫”物资保障和内部防疫工作。到了夏天,驻地汛情严峻,接到指令后,他第一时间参加党员突击队,和战友们一起驰援江堤执行防汛任务,连续奋战10余小时,装填搬运沙袋近200包,完成了大堤防洪加固、险情排查等任务。 “以前只从新闻上看到灾害无情、边疆艰险,子弟兵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次真实地听到亲历者讲述,我感到由衷地敬佩。”在场听众之一、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医师朱庆宝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