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8/13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让适宜接种群众享受安全便捷服务
· 中国海警局联合三部委开展“碧海”专项行动
· 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将成为“智慧公路”
· 他把光明留在人间
· 清原检察司法救助彰显为民理念
· 奉贤南桥镇开展禁毒毛发检测
· 特克斯县开展景区消防安全检查
· 普宁消防全面提升火灾防控水平
· 北方物流之都临沂:路路通财源聚
· 图片新闻

武汉多措并举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让适宜接种群众享受安全便捷服务

( 2021-04-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真是太方便了!”
  4月6日一早,受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车社区邀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4名医护人员组成疫苗接种志愿服务队到社区为部分居民、社区周边商户和职员接种新冠疫苗。这一便民举措,受到大家点赞。
  当天,志愿服务队现场为近千人接种疫苗。
  中南医院医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初,该医院成立由50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疫苗接种志愿服务队,引进了移动疫苗接种车,为武昌区有需要的高校、社区、机关等单位工作人员上门接种新冠疫苗。
  来自中南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该院移动疫苗接种车已累计接种近万人次。
  开展“送上门”的接种服务,是武汉市高效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免费接种的工作举措之一。
  “按照统一部署,我们坚持落实部门和属地责任,加强疫苗保障供应,加大科学接种宣传力度,强化安全保障,不断提升接种服务能力,稳妥推进适宜接种人群实现‘应接尽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压实责任
  4月13日上午,64岁的易婆婆和66岁的老伴接种了新冠疫苗第一针。
  “感觉都挺好的!”4月18日,接外孙放学回小区的易婆婆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易婆婆所在的汉阳区四新街道澜菲溪岸社区有1.5万余人。为摸清底数,社区网格员代成他们发动志愿者等力量逐一入户,登记适宜接种人群,同时做好科普宣传、接种发动。
  “我们在小区进口、楼栋口等现场核查登记,同时在网格微信群里宣传发动。”代成说。
  针对老年群体“有接种意愿,但出行不便”等情况,澜菲溪岸社区向四新街道申请安排专车接送的便民服务得到支持。
  “我们社区的工作重点是做好组织发动,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实际情况,为有意愿接种的群众尽可能争取到更多便利服务。”澜菲溪岸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晶说。
  为压实部门和属地责任,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持续推动有关工作。武汉市、区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积极配合,街道统筹推进,社区组织发动,媒体宣传动员,全市党政机关和医疗卫生机构带头接种,实现了疫苗接种上下联动、条块统筹、网格推进,全市一盘棋。
提升能力
  “请大家戴好口罩,保持1米间隔排好队……”
  4月16日下午,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元红边“扯”着嗓子说,边维护前来接种新冠疫苗群众排队秩序。
  为满足群众接种需求,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天8时到20时。
  清明节期间,孙元红和同事们打了一场“硬仗”,两天为4900人次接种新冠疫苗。
  “一套班子16个人,从登记、知情告知、筛查、注射、留观等流程逐人盯住。”孙元红说,大家忙得跟“打仗一样”。
  为满足群众接种需要,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人员增加至20人,注射接种台位从3个增加到5个。
  “经此一战,我们有经验了。”孙元红说,中心已着手为“五一”期间接种工作做准备,“确保有意愿、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顺利接种。”
  按照统一部署,3月19日起,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方舱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正式启用。江夏区还将区体育馆改造为新冠疫苗接种点。
  “这两个场地面积大,适宜大规模接种,也方便市民半小时留观。”江夏区卫健局局长倪纯涛说。
  不只是江夏区,随着疫苗接种扩面提速,武汉各区在大学、大型企业、特殊场所等人员高度集中场所设立方舱临时接种点或者移动接种车进行集中接种;各区设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临时接种点,为老年人提供接种服务。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疫苗接种门诊由49家扩大至335家,同时购买、租赁5台移动接种车,增设72个综合医院、公共场所、方舱临时接种点,增加接种单元(台)至1217个。
  与此同时,武汉还部署延长接种服务时间,3000余名接种工作人员每日延长接种服务时间最晚至22时,做到随到随种。
  为减少群众排队等待,武汉市各接种点不断优化流程和技术环节,科学设计接种流程,确保环节流畅衔接紧密;做好疫苗接种信息登记等各环节服务,接种点全覆盖配置电子签核设备,自动读取身份信息和签署知情同意;开发预约接种小程序,接受群众网上预约,提高现场接种效率。
  与此同时,武汉市卫生健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疫苗供应统筹管理,精准测算疫苗使用需求,协调开展好冷链设备配置、疫苗运输配送等。
  截至4月19日24时,武汉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近490万剂次。
确保安全
  最近,江夏区卫生计生执法督察大队的队员们有点忙——
  忙着检查新冠疫苗接种点设置是否符合规范——接种室、冷链室、留观室、异常反应处置室、药品设备配置等是否到位。
  忙着对所有接种点进行动态监管——疫苗批次、冷藏温度、冷链运输单等是否齐备。
  忙着对新冠疫苗接种后的废物处置进行核查——说明书、外包装、西林瓶(装疫苗用)、注射器等是否用专用容器回收并送专业处置单位处理。
  “我们还会盯着接种群众离开时是否把按压棉签留在了接种点,将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江夏区卫生计生执法督察大队大队长吴波笑着说,这些都是为了确保接种工作的绝对安全。
  每天结束接种工作后,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方舱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负责人熊文忠都要带着队员对接种场所进行全面消毒。
  “等所有接种者离开后,场所进行两小时紫外线消毒,用标准配比的84消毒液清洁物体表面。”熊文忠说。
  为确保接种安全,武汉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全覆盖全流程跟踪督办,层层压实组织责任,已开展接种单位卫生督察1300余户次。
  4月15日,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副主任医师邓巍和同事在江夏区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负责处理接种后的各类不良反应。
  在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处置室,各类应急药品、急救装备等一应俱全。
  “目前还没有出现过严重不良反应的接种者,多是心理上的反应。”邓巍说。
  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武汉成立市、区两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救治专家组,定点救治医院24小时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每个接种单位(点)配齐配足必备药品和抢救设施,安排包括心理医生在内的医疗专家组实行驻点或巡回医疗保障,1200余名医护人员随时备勤,及时处理包含心因性反应等各类不良反应。
  “我们还完善疫苗接种后续跟踪服务,安排专人开展接种后随访,及时监测和发现可能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全力保障受种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武汉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