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9 |
6/9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见习记者 王卫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治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梅夏英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正面临涉外法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亟须一大批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在涉外立法、司法、执法各环节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 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涉外法治领域输送了大批涉外法治人才。但必须看到,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问题,现有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外开放和涉外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 那么,涉外法治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素养?对此,梅夏英认为,概括来说,涉外法治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三项素养。 首先,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法律英语技能。涉外法治人才是指,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由于目前无论是国际法律规则还是涉外事务,都主要以英语为通用语言,要求涉外法治人才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英语。但是仅仅掌握英语尚且不够,涉外法治人才所熟练掌握的必须是法律英语。其原因在于,英语和法律英语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是一种专业化术语,非经专门培训不能熟练运用。 其次,涉外法治人才还必须在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本国法律。一方面,只有通晓国际法律规则,才能处理涉外事务,为海外中国机构、企业、公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在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同时,还能熟练运用本国法律,则可以在吸收国际经贸规则最新内容和发展的同时,为本国法律的发展提供可行建议,从而构建涉外法治的良性循环。 第三,涉外法治人才还应当具有家国情怀。涉外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求得始终。只有心中常有家国情怀,才能真正运用涉外法治技能,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如何培养一大批符合新时代国家需要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法学教育的重大使命。 梅夏英介绍说,作为中国首家涉外法治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在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方面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涉外法治研究院将立足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学,通过法律实践课程、模拟法庭竞赛、国际经济组织实习或者任职等方式,从学生培养入手,为国家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其次,涉外法治研究院将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一方面,涉外法治研究院将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全球性法律服务网络的建构工作,在一线工作中了解海外中国机构、企业、公民真实、急迫的法律需求,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涉外法治研究院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吸纳涉外法治实践工作者进入研究院,既推动实践工作者完成理论能力提升,又推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平台。 最后,涉外法治研究院还将通过论坛、讲座、期刊、社会课程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取得的重要成果,推动全社会关注涉外法治发展。借助涉外法治发展的关注度提升,促进更多社会资源、人员加入涉外法治的人才培养工作。 全力推动基础性问题研究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和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而设立的。无论是在资源整合还是学科底蕴上,都有坚实的基础为推进涉外法治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提供有力支持。”梅夏英告诉记者。 梅夏英把涉外法治研究院能够为推进涉外法治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提供的助力概括为五个目标,即坚持以涉外法治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为核心使命,推动涉外法治研究向纵深发展;打造涉外法治领域的高端智库;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学科发展整合平台,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强化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此外,研究院还将通过办好一个论坛、发布一个报告、办好一份要报、用好一本刊物、打造一个联盟、形成一个数据库,助力涉外法治建设。 “涉外法治研究院将全力推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涉外法治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涉外法治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
|
加强人才培养助力涉外法治建设
|
|
|
|
( 2021-04-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 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见习记者 王卫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治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梅夏英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正面临涉外法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亟须一大批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在涉外立法、司法、执法各环节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 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涉外法治领域输送了大批涉外法治人才。但必须看到,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问题,现有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外开放和涉外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 那么,涉外法治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素养?对此,梅夏英认为,概括来说,涉外法治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三项素养。 首先,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法律英语技能。涉外法治人才是指,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由于目前无论是国际法律规则还是涉外事务,都主要以英语为通用语言,要求涉外法治人才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英语。但是仅仅掌握英语尚且不够,涉外法治人才所熟练掌握的必须是法律英语。其原因在于,英语和法律英语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是一种专业化术语,非经专门培训不能熟练运用。 其次,涉外法治人才还必须在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本国法律。一方面,只有通晓国际法律规则,才能处理涉外事务,为海外中国机构、企业、公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在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同时,还能熟练运用本国法律,则可以在吸收国际经贸规则最新内容和发展的同时,为本国法律的发展提供可行建议,从而构建涉外法治的良性循环。 第三,涉外法治人才还应当具有家国情怀。涉外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求得始终。只有心中常有家国情怀,才能真正运用涉外法治技能,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如何培养一大批符合新时代国家需要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法学教育的重大使命。 梅夏英介绍说,作为中国首家涉外法治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在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方面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涉外法治研究院将立足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学,通过法律实践课程、模拟法庭竞赛、国际经济组织实习或者任职等方式,从学生培养入手,为国家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其次,涉外法治研究院将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一方面,涉外法治研究院将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全球性法律服务网络的建构工作,在一线工作中了解海外中国机构、企业、公民真实、急迫的法律需求,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涉外法治研究院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吸纳涉外法治实践工作者进入研究院,既推动实践工作者完成理论能力提升,又推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平台。 最后,涉外法治研究院还将通过论坛、讲座、期刊、社会课程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取得的重要成果,推动全社会关注涉外法治发展。借助涉外法治发展的关注度提升,促进更多社会资源、人员加入涉外法治的人才培养工作。 全力推动基础性问题研究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和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而设立的。无论是在资源整合还是学科底蕴上,都有坚实的基础为推进涉外法治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提供有力支持。”梅夏英告诉记者。 梅夏英把涉外法治研究院能够为推进涉外法治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提供的助力概括为五个目标,即坚持以涉外法治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为核心使命,推动涉外法治研究向纵深发展;打造涉外法治领域的高端智库;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学科发展整合平台,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强化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此外,研究院还将通过办好一个论坛、发布一个报告、办好一份要报、用好一本刊物、打造一个联盟、形成一个数据库,助力涉外法治建设。 “涉外法治研究院将全力推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涉外法治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涉外法治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