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政法
13 3/13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追寻红色记忆 赓续精神血脉 厚植为民情怀
· 方志敏:跨越时空的不朽丰碑
· 清明假期全国道路交通总体平稳有序
· 海南二中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挂牌成立
· 图片新闻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三督导组进驻陕西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十六督导组进驻新疆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十一督导组进驻海南

方志敏:跨越时空的不朽丰碑

( 2021-04-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图为3月25日上午,南昌市东湖区消防救援大队全体指战员来到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法治周末》记者 周孝清 文/图

  身披破旧棉袄,戴着手铐脚镣,目光炯炯,昂首挺胸。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的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内,一幅方志敏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生前照,令无数人驻足瞻仰、肃然起敬。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时年36岁。
  如今,在他英勇就义的地方,一座朴素而庄重的方志敏广场和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静静矗立着。方志敏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今年清明节前夕,《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缅怀英烈,铭记历史,重温“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感受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慷慨大义的爱国情怀。
  “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
  陈列馆里的一张张史料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记载,向人们静静述说着方志敏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聪明好学。
  “探寻信仰者的初心密码,要深刻解读其人生发展历程。”方志敏之孙方小勇撰文说,在私塾启蒙时,祖父就受到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江西同乡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励。
  在接触了新知识,经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懂得爱国的道理后,方志敏说“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此后,他离开家乡外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方志敏先后担任中共弋横中心县委书记、赣东北军委会主席、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成员等职务。
  1934年11月初,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抗日。在向皖南进发中,遭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后在撤返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方志敏于1935年1月不幸被捕入狱。
  被捕时,方志敏身上除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没有一文钱,让敌人难以置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内,参观群众在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时,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陈列馆讲解员赵若言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入狱的100多天里,方志敏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狱中纪实》等十几篇不朽之作,总计13万余字。
  “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写作,一面却要提防敌人发现”。狱中写作,其困难可想而知,但方志敏执意要在敌人眼皮底下,为党留下“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
  “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并把写作视为对党的最后贡献。”赵若言介绍说,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处决,方志敏没有长远的写作计划,没有系统的安排,只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且要抓紧时间写。所以,无论是在狱中的“普通号”还是“优待室”,方志敏都利用敌人要他“写点东西”的纸和笔,废寝忘食地进行写作。
  短短六个多月的时间,方志敏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疾病折磨,写下了十几篇重要文稿和信件,并经友人秘密带出牢房,交到共产党人手中。
  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对革命的未来充满希冀:“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悲哀,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贫穷,康健将代替疾病,智慧将代替愚昧,友爱将代替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
  方志敏的遗作堪称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2009年9月,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今年3月25日,南昌市东湖区消防救援大队全体指战员来到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
  当天,方志敏烈士的女儿、89岁高龄的方梅女士应邀为消防指战员讲述父亲的生平故事。
  方志敏牺牲时,方梅只有3岁多。她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父亲的遗著《可爱的中国》,这本影响几代人的经典著作始终指引着她前行的道路。方梅千里寻访先烈足迹,捡拾散落的史料,还原父亲的执着初心,在追寻中续写红色情怀。近年来,她应邀前往各地各部门宣讲红色故事,将父亲“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红色精神镌刻在祖国大地上,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今天,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可以告慰父亲,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而且比您想象的还要好。”方梅动情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机动大队民警、丁公路派出所民警,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一批接一批地来到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瞻仰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青山埋忠骨,英名万古传。据了解,结合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南昌市政法单位组织党员干警陆续前往方志敏事迹陈列馆、方志敏烈士纪念园等地,以各种形式讲好党史,歌颂党恩,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方志敏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江西省政府原副省长、方志敏研究会首任会长孙希岳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舍己忘我、甘于奉献的博大胸襟,秉持立足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