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正值惊蛰,万物萌发。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统筹”二字。长期以来,他一直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次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总书记心目中的“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是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就曾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这次审议,生态治理问题又成为焦点话题。 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河套地区推进生态修复、阻止沙漠东侵黄河的情况。 “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地方,灌溉农业发展得很好。”总书记对这块“塞上江南”十分熟悉,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说,“比如,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来自阿拉善盟的戈明代表说,阿拉善约93%的地表为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过去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让群众饱受其害。 “腾格里过去污染很厉害,附近省份向沙漠里倒污水,我为这个问题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停止污染,加强治理。”总书记提起往事。 围绕生态治理,代表们从“沙”谈到“林”。 周义哲代表,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场工人。他介绍了自己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的经历: 参加工作时,他们工队50多人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后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大大改善。 “现在野生动物多了起来,经常有狍子、棕熊‘光顾’林场和管护站。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他说。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总书记接过话头,给大家算起了一本生态账,“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 从自然生态,总书记又谈到了政治生态。 曾经一个时期,内蒙古发展依靠煤炭等资源开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给政治生态带来污染。去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涉煤腐败已经成为污染的毒瘤和源头,要深刻吸取教训,严堵制度漏洞。” 坚决落实总书记要求,去年以来内蒙古对涉煤领域腐败“倒查20年”,一大批违纪违法问题受到处理。 “这个事情是必须抓的,不抓不行。”总书记语气坚定,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够利用手中的权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利用煤炭搞腐败,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露出来以后就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反腐败都八年了,一方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另一方面对存量腐败只要揭露出来了也是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
|
“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
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谈生态治理
|
|
|
( 2021-03-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正值惊蛰,万物萌发。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统筹”二字。长期以来,他一直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次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总书记心目中的“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是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就曾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这次审议,生态治理问题又成为焦点话题。 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河套地区推进生态修复、阻止沙漠东侵黄河的情况。 “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地方,灌溉农业发展得很好。”总书记对这块“塞上江南”十分熟悉,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说,“比如,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来自阿拉善盟的戈明代表说,阿拉善约93%的地表为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过去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让群众饱受其害。 “腾格里过去污染很厉害,附近省份向沙漠里倒污水,我为这个问题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停止污染,加强治理。”总书记提起往事。 围绕生态治理,代表们从“沙”谈到“林”。 周义哲代表,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场工人。他介绍了自己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的经历: 参加工作时,他们工队50多人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后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大大改善。 “现在野生动物多了起来,经常有狍子、棕熊‘光顾’林场和管护站。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他说。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总书记接过话头,给大家算起了一本生态账,“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 从自然生态,总书记又谈到了政治生态。 曾经一个时期,内蒙古发展依靠煤炭等资源开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给政治生态带来污染。去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涉煤腐败已经成为污染的毒瘤和源头,要深刻吸取教训,严堵制度漏洞。” 坚决落实总书记要求,去年以来内蒙古对涉煤领域腐败“倒查20年”,一大批违纪违法问题受到处理。 “这个事情是必须抓的,不抓不行。”总书记语气坚定,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够利用手中的权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利用煤炭搞腐败,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露出来以后就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反腐败都八年了,一方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另一方面对存量腐败只要揭露出来了也是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