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法普法 |
13 |
7/13 |
6
|
7
|
8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实习生 汪 涛
有效参与一次村级集中普法宣传活动积3分,在村图书室学习法律知识每1小时积1分,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一次积5分……在安徽省宁国市的各个村和社区,掀起了一股“积分热”。群众凭借学法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法律素养和用法能力,还可以积累相应分值,兑换法治礼品或者书籍。 这股“积分热”是安徽省普法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也是各地创新普法方式的生动缩影。 “七五”普法以来,安徽积极推进全国及安徽省“七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强化保障措施,为法治宣传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如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正在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也渐成日常习惯。 精准普法有声有色 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法治能力怎么样?在安徽省蒙城县,可以用分数比高低。 蒙城县探索并建立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法治能力评价体系,细分了学法、考法、用法、述法、主管(分管)部门工作行政复议数及被变更数、主管(分管)部门工作行政诉讼案件数及诉讼败诉数、信访情况、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情况等十个方面指标。目前,全县各乡镇、各单位1819名领导干部建立了评价档案,去年考法成绩平均为92分。 近年来,安徽各地聚焦“关键少数”,扎实推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出台全省领导干部宪法法律年度测试办法,并把宪法法律作为“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的学习内容。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集中学法等制度,并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开展年度宪法法律知识测试等形式,不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式方法,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落地见效。 “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入手,借‘领导干部’这个‘点’来带动‘全社会’这个面。”蒙城县委书记、县长孔祥永说,2018年至今,县政府行政诉讼案件无一败诉。 青少年是普法的“关键时期”。安徽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课堂主渠道,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组织开展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开学第一课。作为全国少儿文艺之乡,淮南市着力探索“普法从娃娃抓起”新举措,向全社会鼓励法治童谣作品创作,涌出众多优秀法治童谣作品,小朋友、家长、老师都乐于传唱。黄山市确定每年3月和9月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月”,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模拟法庭等形式,全市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100%。抓好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常态化宣传教育,让法治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真正绽放,点燃孩子们的法治梦想。 丰富载体富有成效 “法律援助进农村,难事纠纷依法办,统筹城乡齐发展,都期盼!”春节期间,铜陵市义安区光辉村党群服务中心响起了欢快的锣鼓和竹板声。普法志愿者一段法治“三句半”说完,引得台下群众一阵叫好。 铜陵市依托法治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组织法治文艺汇演、法治故事宣讲、法治电影巡映等文化活动,将基层群众关心的土地、婚姻、赡养等法律问题融入到三句半、歌曲串烧、相声、小品、情景剧等形式活泼生动的节目中,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在皖北,宿州市砀山县的“法律夜市”同样热闹非凡。古城广场位于砀山县城中心地带,是周边群众晚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为了达到更好的普法宣传效果,使普法工作更加接地气,砀山县安排全县29家主要执法单位轮流走上广场,在傍晚摆起“普法地摊”,让群众在休闲散步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 普法小地摊,送法零距离。在法律夜市上,有律师咨询台、普法宣传点,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现场为群众解答疑问,同时还有LED大屏以及各式各样的普法宣传品助阵。“感觉像逛夜市小摊一样,休闲放松的同时,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法律知识,有法律问题也能免费咨询,很方便。”现场群众刘一鸣说。互动式、提问式、娱乐式的普法活动,让群众更好地感知法治温度,拉近了执法单位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近年来,安徽省司法行政机关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普法宣传取得突出成效。截至2020年8月底,全省建成市级法治公园、法治广场27个,县区级法治公园、法治广场223个,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法治公园、法治广场1534个。连续举办六届“法润江淮 共筑美丽安徽”法治漫画、故事、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各类法治文化作品两万余件,让法律不仅写在纸上,更切实走进群众生活。 普治结合放大效应 “遇到委屈哪里去,不去官府去茶馆。”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习惯。 这个千年小镇已经有600多年的茶馆文化,除了喝茶品茶,茶馆还成了坊间百姓曲直是非的评判之地。杯盏之中,让矛盾双方吐出怨气,接受秉公评议,继而握手言和。 “法治宣传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应该要扎根民众、人人知晓,所以我们把茶馆‘说理’和普法功能相结合,既能化解矛盾,也能预防纠纷。”濉溪县司法局副局长田原说。 在两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努力下,临涣镇老街上10多家老茶馆增加了“法治元素”,立起了“法治文化基地”装饰墙,挂上了法治宣传语,还建立一支“茶馆普法”志愿者队伍,与人们唠嗑、拉家常,在家长里短的唠嗑中,宣讲传播法律政策,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消弭矛盾纠纷。 普治结合,凸显了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安庆市注重基层“当下所需”,建立“村民普法学校”1295个,“法治扶贫夜校”“农民工法治培训班”在基层场场爆满,“网络普法小课”“法治流动课堂(书屋)”将法治学堂建在村民家门口,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池州在全市681个村(居)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推进农民学法用法,随时随地解决村民遇到的各类法律纠纷。 安徽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的11个方面62项措施,明确了全省法治乡村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在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和化解农村矛盾方面的作用。 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52个,市、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7119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占全省行政村级总数的50.8%。 记者从安徽省法宣办了解到,下一步将加强“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数量和质量“双达标”,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法律、知民情、有热情、讲奉献的乡土法治建设骨干力量,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一支重要力量。
|
安徽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地落细
|
让群众感受到法治力量和温度
|
|
|
|
( 2021-02-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守法普法 |
|
|
安徽省蒙城县司法局组织由律师、普法宣传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志愿者、普法志愿者和司法行政人员组成的普法小分队,开展“徒步普法进车站、进企业、进乡村”活动。
王凤荣 摄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实习生 汪 涛
有效参与一次村级集中普法宣传活动积3分,在村图书室学习法律知识每1小时积1分,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一次积5分……在安徽省宁国市的各个村和社区,掀起了一股“积分热”。群众凭借学法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法律素养和用法能力,还可以积累相应分值,兑换法治礼品或者书籍。 这股“积分热”是安徽省普法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也是各地创新普法方式的生动缩影。 “七五”普法以来,安徽积极推进全国及安徽省“七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强化保障措施,为法治宣传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如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正在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也渐成日常习惯。 精准普法有声有色 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法治能力怎么样?在安徽省蒙城县,可以用分数比高低。 蒙城县探索并建立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法治能力评价体系,细分了学法、考法、用法、述法、主管(分管)部门工作行政复议数及被变更数、主管(分管)部门工作行政诉讼案件数及诉讼败诉数、信访情况、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情况等十个方面指标。目前,全县各乡镇、各单位1819名领导干部建立了评价档案,去年考法成绩平均为92分。 近年来,安徽各地聚焦“关键少数”,扎实推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出台全省领导干部宪法法律年度测试办法,并把宪法法律作为“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的学习内容。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集中学法等制度,并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开展年度宪法法律知识测试等形式,不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式方法,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落地见效。 “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入手,借‘领导干部’这个‘点’来带动‘全社会’这个面。”蒙城县委书记、县长孔祥永说,2018年至今,县政府行政诉讼案件无一败诉。 青少年是普法的“关键时期”。安徽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课堂主渠道,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组织开展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把法治教育融入到开学第一课。作为全国少儿文艺之乡,淮南市着力探索“普法从娃娃抓起”新举措,向全社会鼓励法治童谣作品创作,涌出众多优秀法治童谣作品,小朋友、家长、老师都乐于传唱。黄山市确定每年3月和9月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月”,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模拟法庭等形式,全市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100%。抓好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常态化宣传教育,让法治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真正绽放,点燃孩子们的法治梦想。 丰富载体富有成效 “法律援助进农村,难事纠纷依法办,统筹城乡齐发展,都期盼!”春节期间,铜陵市义安区光辉村党群服务中心响起了欢快的锣鼓和竹板声。普法志愿者一段法治“三句半”说完,引得台下群众一阵叫好。 铜陵市依托法治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组织法治文艺汇演、法治故事宣讲、法治电影巡映等文化活动,将基层群众关心的土地、婚姻、赡养等法律问题融入到三句半、歌曲串烧、相声、小品、情景剧等形式活泼生动的节目中,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在皖北,宿州市砀山县的“法律夜市”同样热闹非凡。古城广场位于砀山县城中心地带,是周边群众晚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为了达到更好的普法宣传效果,使普法工作更加接地气,砀山县安排全县29家主要执法单位轮流走上广场,在傍晚摆起“普法地摊”,让群众在休闲散步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 普法小地摊,送法零距离。在法律夜市上,有律师咨询台、普法宣传点,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现场为群众解答疑问,同时还有LED大屏以及各式各样的普法宣传品助阵。“感觉像逛夜市小摊一样,休闲放松的同时,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法律知识,有法律问题也能免费咨询,很方便。”现场群众刘一鸣说。互动式、提问式、娱乐式的普法活动,让群众更好地感知法治温度,拉近了执法单位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近年来,安徽省司法行政机关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普法宣传取得突出成效。截至2020年8月底,全省建成市级法治公园、法治广场27个,县区级法治公园、法治广场223个,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法治公园、法治广场1534个。连续举办六届“法润江淮 共筑美丽安徽”法治漫画、故事、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各类法治文化作品两万余件,让法律不仅写在纸上,更切实走进群众生活。 普治结合放大效应 “遇到委屈哪里去,不去官府去茶馆。”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习惯。 这个千年小镇已经有600多年的茶馆文化,除了喝茶品茶,茶馆还成了坊间百姓曲直是非的评判之地。杯盏之中,让矛盾双方吐出怨气,接受秉公评议,继而握手言和。 “法治宣传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应该要扎根民众、人人知晓,所以我们把茶馆‘说理’和普法功能相结合,既能化解矛盾,也能预防纠纷。”濉溪县司法局副局长田原说。 在两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努力下,临涣镇老街上10多家老茶馆增加了“法治元素”,立起了“法治文化基地”装饰墙,挂上了法治宣传语,还建立一支“茶馆普法”志愿者队伍,与人们唠嗑、拉家常,在家长里短的唠嗑中,宣讲传播法律政策,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消弭矛盾纠纷。 普治结合,凸显了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安庆市注重基层“当下所需”,建立“村民普法学校”1295个,“法治扶贫夜校”“农民工法治培训班”在基层场场爆满,“网络普法小课”“法治流动课堂(书屋)”将法治学堂建在村民家门口,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池州在全市681个村(居)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推进农民学法用法,随时随地解决村民遇到的各类法律纠纷。 安徽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的11个方面62项措施,明确了全省法治乡村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在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和化解农村矛盾方面的作用。 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52个,市、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7119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占全省行政村级总数的50.8%。 记者从安徽省法宣办了解到,下一步将加强“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数量和质量“双达标”,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法律、知民情、有热情、讲奉献的乡土法治建设骨干力量,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一支重要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