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一批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得到保障。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中国的减贫密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这些都是我们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说。 绝对贫困现象消除 对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小黄来说,2020年的开端就很特别——坐上免费的飞机去打工。 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他与安顺市另外154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专机前往青岛,开启2020年务工生活。安顺市积极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青岛,组织45家企业向安顺市提供1065个岗位。 同样是被政府送去打工的还有湖南省娄底市的小徐,他在小黄之前就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2020年2月24日,湖南首趟始发赴湖北农民工返岗“点对点”直达高铁专列——G9628次高铁从娄底驶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37人在内的456名娄底农民工免费乘坐本次专列返岗上班。 政府用专机专列免费送贫困户去打工,让他们这一年都干劲满满。 安徽省阜阳市大许村村民韩大姐则在自家门口解决了就业脱困问题。年过五旬的她,有年老体弱的母亲要照顾。“家里经济负担很重,想打工但出不去。”韩大姐说,幸好村里引进了“扶贫车间”。 对于韩大姐来说,在车间里做些缝纫、贴标的工作既简单、容易完成,又解决了长期困扰自己的难题。“既当农民种地有收入,又当工人挣工资,这种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的生活,让人觉得生活也有劲了。”韩大姐说。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家住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的廖竹生,不仅自身实现了从贫困户到电商能手的飞跃,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 廖竹生双手先天性残疾,拿不起重物,家境又贫困。“我家有6口人,其中3人都是残疾人。”廖竹生说,“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们家一样都没少。” 2014年,廖竹生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为贫困户提供了电商扶贫、资金、政策和智力等多种扶持帮助。2015年,他参加宁都县免费电商培训班后,在政府帮扶下开了一家布鞋分销网店,并获得人生“第一桶金”。2016年,他借助15万元贴息贷款,找到4个合伙人组建励志园,开始组团创业,种植脐橙。采取“电商团队+种养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周边贫困群众的农产品销售难题,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廖竹生创业团队成员从组建之初的5人发展到16人,成立了两家电子商务公司,联合120亩脐橙和柚子园、50亩茶园、500亩生态种养基地成立产业联盟,年营业额100多万元,利润30多万元。 这一个个小故事,汇聚起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20年,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据介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0.2个百分点至1.7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精准,是中国脱贫经验中的关键词。在去年12月举行的“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就以“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经验分享。 开展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国家制定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方式,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不准的及时剔除,对新发生的及时纳入,完整记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效果,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贫困数据到村到户到人。 选派驻村干部,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从县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工作人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先后有300多万名干部参加,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这些干部与贫困村干部群众一道共谋脱贫之策、共走脱贫之路。 推进分类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实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90%以上的贫困户得到产业和就业帮扶,70%以上的贫困户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交通扶贫和水利扶贫,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2900多万贫困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干旱缺水地区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彻底结束。实施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为4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餐,及时将因贫失学辍学孩子劝返入学,累计救治贫困大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1900多万人,基本实现贫困群众小病不出乡,常见病慢性病不出县,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生态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近1000万人,对2493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全部进行改造,在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中国的脱贫标准,概括起来是“一二三”。“一”就是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二”就是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三”就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达到这个标准后,经过民主评议、入户核实、公告公示等程序脱贫退出,做到政府认定、贫困户认可、社会认同。 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解决如何稳的问题。中国将从2021年起设立过渡期,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相关工作止步。 按照党中央要求,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据了解,2021年将保持政策总体稳定,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各级财政投入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衔接要求相匹配。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强化产业支持、就业帮扶,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志扶智,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靠自己努力过上更好生活。 同时,将规范提升好脱贫攻坚创新性工作。加强扶贫资产、扶贫小额信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贫公益岗位、扶贫车间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防范化解风险,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将坚持完善好东西部协作机制,有效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抓好政策衔接,抓好产业帮扶衔接,抓好就业帮扶衔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衔接,抓好公共服务提升衔接,抓好重点县衔接,抓好考核衔接。
|
|
精准发力中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
|
今年起设立过渡期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
|
|
|
( 2021-01-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一批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得到保障。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中国的减贫密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这些都是我们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说。 绝对贫困现象消除 对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小黄来说,2020年的开端就很特别——坐上免费的飞机去打工。 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他与安顺市另外154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专机前往青岛,开启2020年务工生活。安顺市积极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青岛,组织45家企业向安顺市提供1065个岗位。 同样是被政府送去打工的还有湖南省娄底市的小徐,他在小黄之前就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2020年2月24日,湖南首趟始发赴湖北农民工返岗“点对点”直达高铁专列——G9628次高铁从娄底驶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37人在内的456名娄底农民工免费乘坐本次专列返岗上班。 政府用专机专列免费送贫困户去打工,让他们这一年都干劲满满。 安徽省阜阳市大许村村民韩大姐则在自家门口解决了就业脱困问题。年过五旬的她,有年老体弱的母亲要照顾。“家里经济负担很重,想打工但出不去。”韩大姐说,幸好村里引进了“扶贫车间”。 对于韩大姐来说,在车间里做些缝纫、贴标的工作既简单、容易完成,又解决了长期困扰自己的难题。“既当农民种地有收入,又当工人挣工资,这种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的生活,让人觉得生活也有劲了。”韩大姐说。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家住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的廖竹生,不仅自身实现了从贫困户到电商能手的飞跃,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 廖竹生双手先天性残疾,拿不起重物,家境又贫困。“我家有6口人,其中3人都是残疾人。”廖竹生说,“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们家一样都没少。” 2014年,廖竹生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为贫困户提供了电商扶贫、资金、政策和智力等多种扶持帮助。2015年,他参加宁都县免费电商培训班后,在政府帮扶下开了一家布鞋分销网店,并获得人生“第一桶金”。2016年,他借助15万元贴息贷款,找到4个合伙人组建励志园,开始组团创业,种植脐橙。采取“电商团队+种养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周边贫困群众的农产品销售难题,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廖竹生创业团队成员从组建之初的5人发展到16人,成立了两家电子商务公司,联合120亩脐橙和柚子园、50亩茶园、500亩生态种养基地成立产业联盟,年营业额100多万元,利润30多万元。 这一个个小故事,汇聚起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20年,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据介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0.2个百分点至1.7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精准,是中国脱贫经验中的关键词。在去年12月举行的“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就以“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经验分享。 开展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国家制定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方式,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不准的及时剔除,对新发生的及时纳入,完整记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效果,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贫困数据到村到户到人。 选派驻村干部,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从县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工作人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先后有300多万名干部参加,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这些干部与贫困村干部群众一道共谋脱贫之策、共走脱贫之路。 推进分类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实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90%以上的贫困户得到产业和就业帮扶,70%以上的贫困户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交通扶贫和水利扶贫,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2900多万贫困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干旱缺水地区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彻底结束。实施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为4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餐,及时将因贫失学辍学孩子劝返入学,累计救治贫困大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1900多万人,基本实现贫困群众小病不出乡,常见病慢性病不出县,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生态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近1000万人,对2493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全部进行改造,在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中国的脱贫标准,概括起来是“一二三”。“一”就是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二”就是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三”就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达到这个标准后,经过民主评议、入户核实、公告公示等程序脱贫退出,做到政府认定、贫困户认可、社会认同。 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解决如何稳的问题。中国将从2021年起设立过渡期,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相关工作止步。 按照党中央要求,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据了解,2021年将保持政策总体稳定,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各级财政投入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衔接要求相匹配。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强化产业支持、就业帮扶,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志扶智,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靠自己努力过上更好生活。 同时,将规范提升好脱贫攻坚创新性工作。加强扶贫资产、扶贫小额信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贫公益岗位、扶贫车间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防范化解风险,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将坚持完善好东西部协作机制,有效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抓好政策衔接,抓好产业帮扶衔接,抓好就业帮扶衔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衔接,抓好公共服务提升衔接,抓好重点县衔接,抓好考核衔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