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张维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到“奋斗者”号深潜,中国智造在浩瀚宇宙与深海秘境中,正奏响自主创新的强音; 于无色处见繁花,知识产权保护正助力各类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绽放出惠及亿万民众的生活繁花; 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正加快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为世界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十四五”时期,瞄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我国扎实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实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中国创新力稳中有进跻身前十 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首次跻身前十,202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中国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在研发支出、高科技出口和创新产出方面持续保持强劲势头。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全球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创新力稳中有进。根据《报告》,中国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方面的表现高于全球创新指数整体水平。2024年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专利申请来自中国,中国持续成为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而在此前公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来自中国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一。此外,我国企业连续4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获奖数量位居各国之首。 “中国科技企业想要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参与者转变,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米瑶说。中兴通讯1996年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1998年提交第一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到如今,其已在全球提交专利申请超9万件,覆盖有线通信、无线网络等核心技术领域。 中兴通讯取得这一成绩,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在持续提升的生动注脚。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72.7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较“十三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 “这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四分之三这一比例是高度契合的,表明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新技术产出的主阵地。”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 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 “十四五”时期有关知识产权的统计数据,每一项都很耀眼。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我国近年来深入开展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成功推动一大批专利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1.97%提升至2023年的13.04%。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 我国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有力支撑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483家,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175家,覆盖率为52.6%。全国专利代办处数量达34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增至367个。 今年上半年,知识产权储备仍在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再创新高。上半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了12.7%和23.2%,更多国内企业正在加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充分发挥知产对创新激励作用 法治,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单晓光认为,亮眼成绩背后反映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务实工作,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完成专利法新一轮全面修改,建立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商标法新一轮全面修改,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商标恶意抢注、囤积、无效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修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适应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需要。建立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在全国布局建设12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主动加强对我国出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截至2024年底,累计向企业提供指导服务2393次、咨询服务6885次,帮助企业降低应诉成本1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 我国还成功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与《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 申长雨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记者手记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本”,唯有锚定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进步注入不竭动力;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道”,唯有筑牢这一制度屏障,才能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新成果高效转化,让国家发展在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 “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知识产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奔涌向前。新时代新征程上,相信法治支撑下的知识产权力量更加熠熠生辉。

|
|
以“法”为盾 向“新”图强
|
“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
|
( 2025-10-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图为九月十八日,我国首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在山东青岛正式亮相。该列车关键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并创新搭载十余项智能核心技术。
本报通讯员 张进刚 摄 |
|
□ 本报记者 张维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到“奋斗者”号深潜,中国智造在浩瀚宇宙与深海秘境中,正奏响自主创新的强音; 于无色处见繁花,知识产权保护正助力各类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绽放出惠及亿万民众的生活繁花; 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正加快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为世界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十四五”时期,瞄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我国扎实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实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中国创新力稳中有进跻身前十 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首次跻身前十,202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中国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在研发支出、高科技出口和创新产出方面持续保持强劲势头。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全球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创新力稳中有进。根据《报告》,中国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方面的表现高于全球创新指数整体水平。2024年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专利申请来自中国,中国持续成为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而在此前公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来自中国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一。此外,我国企业连续4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获奖数量位居各国之首。 “中国科技企业想要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参与者转变,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米瑶说。中兴通讯1996年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1998年提交第一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到如今,其已在全球提交专利申请超9万件,覆盖有线通信、无线网络等核心技术领域。 中兴通讯取得这一成绩,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在持续提升的生动注脚。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72.7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较“十三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 “这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四分之三这一比例是高度契合的,表明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新技术产出的主阵地。”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 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 “十四五”时期有关知识产权的统计数据,每一项都很耀眼。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我国近年来深入开展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成功推动一大批专利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1.97%提升至2023年的13.04%。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 我国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有力支撑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483家,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175家,覆盖率为52.6%。全国专利代办处数量达34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增至367个。 今年上半年,知识产权储备仍在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再创新高。上半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了12.7%和23.2%,更多国内企业正在加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充分发挥知产对创新激励作用 法治,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单晓光认为,亮眼成绩背后反映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务实工作,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完成专利法新一轮全面修改,建立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商标法新一轮全面修改,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商标恶意抢注、囤积、无效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修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适应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需要。建立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在全国布局建设12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主动加强对我国出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截至2024年底,累计向企业提供指导服务2393次、咨询服务6885次,帮助企业降低应诉成本1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 我国还成功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与《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 申长雨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记者手记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本”,唯有锚定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进步注入不竭动力;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道”,唯有筑牢这一制度屏障,才能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新成果高效转化,让国家发展在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 “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知识产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奔涌向前。新时代新征程上,相信法治支撑下的知识产权力量更加熠熠生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