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
□ 耿瑞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二十国集团(G20)在加强全球宏观政策调控、促进国家和地区间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经济下行、战争冲突及危机频发的多重交织动荡局势,G20的发展难以避免地受到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G20重要成员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其独特的全球视野和行动力,积极推动G20机制优化,激活“全球南方”力量,为构建更加普惠、更有韧性、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G20存在共识困境,机制内分歧加剧。北方国家主张G20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手段,其应在危机结束后虚化或弱化。南方国家则认为应强化G20机制,并将其塑造成能够充分反映“全球南方”合理权益的经济治理核心。除此之外,G20内部利益失衡加速机制失序,导致合作中断或难以推进。G20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在部分重大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北方国家往往秉持“个体主义至上”立场,导致可调节和斡旋的空间逐渐缩减。相较G20,美国等发达国家在G7、北约等组织中拥有绝对主导权,并且有持续扩大以上组织规模和影响力的趋势,而G20则有可能因此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大国博弈加剧G20内部分化,严重延缓G20合作进程。成员国对G20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实现存在差别化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立场,这将严重影响G20机制的发展前景。 G20存在执行困境,机制执行力不足。G20的倡议和行动计划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缺乏强制执行机制,故需各国自觉落实和行动。这导致成员国在履行承诺时往往根据自身国情和利益选择性执行,部分承诺亦会因个别国家不执行而搁置,影响G20政策的实际效果。随着全球问题的复杂化,G20议题也逐渐扩展至人工智能、生物经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议题多样化虽提升了G20的全球影响力,但也使得G20峰会难以集中解决最紧迫的议题,进而导致焦点分散。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和俄乌冲突加剧后,全球对中美关系、大国博弈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G20峰会本身议程的关注。成员国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讨论诸多议题,难以对每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达成有效的执行计划。 G20存在稳定困境,机制缺乏包容性。联合国曾高度称赞中国在筹办G20杭州峰会方面表现出的卓越领导力,认为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所作的努力“使G20峰会的包容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不可否认,G20机制在包容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成员国代表性有限,南方国家和中小型经济体的声音难以有效体现;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许多讨论在闭门会议中进行,使外界对其决策合法性产生质疑;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间权力不平衡,北方国家在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忽视南方国家需求;资金分配存在局限,中低收入国家难以获得实际资金支持。此外,议题主导的制度安排虽有利于G20发挥灵活性,但也会导致难以践行轮值主席国的“三驾马车”理念,进而影响机制稳定。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G20在实现全球治理包容性方面的限制,进而影响合作成果的稳定性。 针对G20机制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引领和推动G20机制的结构性改革与优化,以其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提升G20效能贡献独特力量。 其一,加强内部协调与共识,中国引领弥合“南北鸿沟”。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坚定代表,积极推动南方国家加强团结,提升其在G20中的话语权。通过推动G20机制的结构性改革,将其从政策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一方面,中国呼吁南方国家减少对北方国家的依赖,弘扬伙伴关系,并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理解与信任,为G20内部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历次G20峰会中,中国始终展现魄力与担当,支持南方国家担任轮值主席国,运用智慧和策略,积极协调南北国家间利益冲突,确保形成重点突出的峰会公报,以持续提升G20的合作治理效能。2022年至2025年,G20峰会首次连续四年在南方国家召开,新兴国家所设置的议题也将被放在优先地位。中国将通过自身发展实践和理念引领,积极填补G20机制的“南北鸿沟”,推动新的治理结构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全球南方”的代表性。 其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中国推动承诺务实落地。G20机制应在保持非约束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早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作为主席国首次把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有力推动G20从关注经济议题转变为关注包括发展在内的多元议题,提高“全球南方”的声量。只有当“全球南方”实现更有效的联动、更广泛的共识,G20机制的执行力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为此,中国始终强调应恪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议题设置上,中国倡导进一步重视和增加“全球南方”相关议题,如贫困、健康和教育等,以满足南方国家需求。中国支持G20引入更有力的执行监督机制,建立更完善的问责机制,促进各国达成的协议和合作得到切实执行。中国将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有效地对冲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G20的干扰,提高“全球南方”方案的执行力。 其三,深化包容稳定治理,中国助力“全球南方”赋能。G20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号:G20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也属于全世界。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吸纳新兴经济体参与,使G20的代表性更加广泛。在G20机制优化进程中,中国积极参与G20议程安排,重视对中低收入国家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努力将包容稳定的发展议题长期置于G20框架的中心位置。具体而言,中国倡导“三驾马车”应加强联系,提高决策过程透明度和南方国家参与度,以增强国际社会的信任感。中国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与G20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充分整合G20相关功能和资源,有效提高G20机制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南方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亦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公正世界,继续做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是G20肩负的历史使命。其中,中国激活“全球南方”力量,南方国家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推动G20优化的关键力量,也是百年变局的希望所在。 (作者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
中国推动G20机制优化 激活“全球南方”力量
|
|
|
|
( 2025-08-0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 耿瑞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二十国集团(G20)在加强全球宏观政策调控、促进国家和地区间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经济下行、战争冲突及危机频发的多重交织动荡局势,G20的发展难以避免地受到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G20重要成员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其独特的全球视野和行动力,积极推动G20机制优化,激活“全球南方”力量,为构建更加普惠、更有韧性、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G20存在共识困境,机制内分歧加剧。北方国家主张G20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手段,其应在危机结束后虚化或弱化。南方国家则认为应强化G20机制,并将其塑造成能够充分反映“全球南方”合理权益的经济治理核心。除此之外,G20内部利益失衡加速机制失序,导致合作中断或难以推进。G20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在部分重大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北方国家往往秉持“个体主义至上”立场,导致可调节和斡旋的空间逐渐缩减。相较G20,美国等发达国家在G7、北约等组织中拥有绝对主导权,并且有持续扩大以上组织规模和影响力的趋势,而G20则有可能因此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大国博弈加剧G20内部分化,严重延缓G20合作进程。成员国对G20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实现存在差别化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立场,这将严重影响G20机制的发展前景。 G20存在执行困境,机制执行力不足。G20的倡议和行动计划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缺乏强制执行机制,故需各国自觉落实和行动。这导致成员国在履行承诺时往往根据自身国情和利益选择性执行,部分承诺亦会因个别国家不执行而搁置,影响G20政策的实际效果。随着全球问题的复杂化,G20议题也逐渐扩展至人工智能、生物经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议题多样化虽提升了G20的全球影响力,但也使得G20峰会难以集中解决最紧迫的议题,进而导致焦点分散。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和俄乌冲突加剧后,全球对中美关系、大国博弈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G20峰会本身议程的关注。成员国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讨论诸多议题,难以对每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达成有效的执行计划。 G20存在稳定困境,机制缺乏包容性。联合国曾高度称赞中国在筹办G20杭州峰会方面表现出的卓越领导力,认为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所作的努力“使G20峰会的包容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不可否认,G20机制在包容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成员国代表性有限,南方国家和中小型经济体的声音难以有效体现;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许多讨论在闭门会议中进行,使外界对其决策合法性产生质疑;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间权力不平衡,北方国家在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忽视南方国家需求;资金分配存在局限,中低收入国家难以获得实际资金支持。此外,议题主导的制度安排虽有利于G20发挥灵活性,但也会导致难以践行轮值主席国的“三驾马车”理念,进而影响机制稳定。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G20在实现全球治理包容性方面的限制,进而影响合作成果的稳定性。 针对G20机制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引领和推动G20机制的结构性改革与优化,以其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提升G20效能贡献独特力量。 其一,加强内部协调与共识,中国引领弥合“南北鸿沟”。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坚定代表,积极推动南方国家加强团结,提升其在G20中的话语权。通过推动G20机制的结构性改革,将其从政策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一方面,中国呼吁南方国家减少对北方国家的依赖,弘扬伙伴关系,并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理解与信任,为G20内部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历次G20峰会中,中国始终展现魄力与担当,支持南方国家担任轮值主席国,运用智慧和策略,积极协调南北国家间利益冲突,确保形成重点突出的峰会公报,以持续提升G20的合作治理效能。2022年至2025年,G20峰会首次连续四年在南方国家召开,新兴国家所设置的议题也将被放在优先地位。中国将通过自身发展实践和理念引领,积极填补G20机制的“南北鸿沟”,推动新的治理结构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全球南方”的代表性。 其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中国推动承诺务实落地。G20机制应在保持非约束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早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作为主席国首次把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有力推动G20从关注经济议题转变为关注包括发展在内的多元议题,提高“全球南方”的声量。只有当“全球南方”实现更有效的联动、更广泛的共识,G20机制的执行力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为此,中国始终强调应恪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议题设置上,中国倡导进一步重视和增加“全球南方”相关议题,如贫困、健康和教育等,以满足南方国家需求。中国支持G20引入更有力的执行监督机制,建立更完善的问责机制,促进各国达成的协议和合作得到切实执行。中国将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有效地对冲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G20的干扰,提高“全球南方”方案的执行力。 其三,深化包容稳定治理,中国助力“全球南方”赋能。G20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号:G20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也属于全世界。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吸纳新兴经济体参与,使G20的代表性更加广泛。在G20机制优化进程中,中国积极参与G20议程安排,重视对中低收入国家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努力将包容稳定的发展议题长期置于G20框架的中心位置。具体而言,中国倡导“三驾马车”应加强联系,提高决策过程透明度和南方国家参与度,以增强国际社会的信任感。中国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与G20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充分整合G20相关功能和资源,有效提高G20机制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南方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亦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公正世界,继续做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是G20肩负的历史使命。其中,中国激活“全球南方”力量,南方国家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推动G20优化的关键力量,也是百年变局的希望所在。 (作者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