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邓君
构建“双防线”,为刑罚变更环节牢牢把关;“科技+铁腕”,将每一笔罚金、退赔纳入监督视野;以“严管厚爱”为新生者落实“回家权”…… 7月初,全国检察机关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期间,《法治日报》记者跟随人大代表走进广东部分监管场所,实地感受刑罚执行监督工作取得的成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多维度推进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深入发展,用“硬核”监督举措筑牢司法防线,以“温情”实践传递法治温度,全力守护刑事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 筑牢刑罚变更监督防线 “减刑假释流程不能‘走过场’,每一份材料都要经得起法律推敲。”在广东省女子监狱,甘丽娜正逐页细审减刑假释卷宗。她是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派驻该监狱的检察官,负责为刑罚变更程序把关。 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既是罪犯新生的契机,也是司法公正的“风险点”。对此,广东检察机关构建了“双防线”机制,为刑罚变更环节牢牢把关。对“三类罪犯”等重点对象,检察机关除了细审书面材料,还要深入监区实地核实改造记录、立功线索,杜绝暗箱操作。 对确有悔改且符合条件的人员,依法保障其权益,避免“应减未减”“应放未放”。社区矫正对象雒某学在矫正期间完成三项国家认可的发明创造,广州检察机关主动核查属实后,及时提出减刑建议,让其依法获得减刑。 对弄虚作假行为,通过司法监督,及时纠正。中山市人民检察院在巡回检察某看守所时,发现在押人员斗殴伤情鉴定存疑,遂召开医学听证会,确认伤情已达刑事立案标准,督促公安机关立案追诉,严防“降格处理”。 据介绍,2023年以来,广东检察机关审查“减假暂”案件超8万件,提出监督意见的案件近两万件。 科技赋能揪出隐匿财产 “他有稳定工作,还缴着社保,怎么会无财产可供执行?”清远市阳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发现黄某罚金案“终结执行”存疑,于是通过司法监督促其缴清3000元罚金。随后,阳山县检察院建立了财产刑执行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运用这一模型精准锁定一批类似被执行人及执行超期等问题,重启执行后到位罚金达32万元。 “有钱不缴”“终结即了”曾是财产刑执行的司法痛点。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以科技赋能,打出“科技+铁腕”组合拳,高效履行财产刑执行监督职责:联合法院建立涉财产判项信息共享机制,将每一笔罚金、退赔都纳入监督视野;打造26个法律监督模型化身“电子检察官”,排查线索900余条;深入开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案件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检察专项活动,监督推动执行案件246件,为企业和受害人追回近3000万元,让“纸上权利”真正变成“真金白银”。 被执行人曾某某的案件早已“终结执行”,但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通过反复核查,从尘封的档案中找到他名下漏查的财产,最终监督法院恢复执行,让受害人拿到期盼已久的赔偿金;省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查实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的罪犯马某某转移隐匿巨额财产,及时启动财产刑执行监督,推动执行退赔返还受害人4000多万元。 用心用情铺就新生之路 今年2月,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廖某因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公司税务登记、客户交接等一堆要事因此悬而未决,急得他寝食难安。 我国刑法明确,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在执行期间每月可回家一至两天。但长期以来,因缺乏细化制度规范,执行难、监管难的现实梗阻让“回家权”得不到有效落实,成为“沉睡的条款”。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3月,肇庆市人民检察院出台《拘役罪犯“回家权”专项检察监督实施方案》。端州区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官得知廖某困境后,第一时间依据新规向他详解政策。符合条件的廖某申请获批后,顺利离所处理事务,还主动缴清罚金。 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积极作为,全方位履行检察职责。近3年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数千处,积极开展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工作,监督纠正违法讯问行为,向捕诉部门移送初步核查监督意见57件;同时,与多个省份建立社区矫正协作等机制,切实维护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让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既有力度又显温度。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5市检察机关联合推出“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在东莞接受矫正的创业青年阿明(化名)借助“湾区通办”机制,成功前往深圳开展生产经营。 在中山,检察机关联动建立专业法医技术支持检察监督机制,由专业法医协助审查保外就医病情诊断、妊娠检查、生活不能自理鉴别及巡回检察中的伤情鉴定等案件,从源头严防“纸面服刑”等违法情形。2023年以来,已委托法医出具技术性审查意见41份。同时,邀请专业“外脑”助力看守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效破解专业难题。 在“中国玉器之乡”四会,检察官在监督中发现,涉玉经营的社区矫正对象存在变更执行地难、请假外出经营难等问题,既影响他们的生计与社会融入,也制约着当地玉器产业发展。2024年7月1日,四会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当地公安、法院、司法局出台《四会市关于涉玉器行业社区矫正相关工作指引(试行)》,实现涉玉社区矫正“进得来、出得去、管得住”。从外地申请变更执行地的社区矫正对象许某(化名)便是受益者,他在社区矫正期间凭借珠宝从业经验,投身玉器直播行业,得以经常往返广佛玉器市场寻找一手货源,安心发展业务。 “从严防司法腐败到保障合法权益,从科技赋能监督到机制破解难题,广东检察用一个个扎实案例、一项项创新举措,诠释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初心。”全国人大代表李小兰说。

|
|
以法为盾守正义 温情筑桥促新生
|
广东检察全力守护刑事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
|
|
|
( 2025-07-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邓君
构建“双防线”,为刑罚变更环节牢牢把关;“科技+铁腕”,将每一笔罚金、退赔纳入监督视野;以“严管厚爱”为新生者落实“回家权”…… 7月初,全国检察机关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期间,《法治日报》记者跟随人大代表走进广东部分监管场所,实地感受刑罚执行监督工作取得的成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多维度推进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深入发展,用“硬核”监督举措筑牢司法防线,以“温情”实践传递法治温度,全力守护刑事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 筑牢刑罚变更监督防线 “减刑假释流程不能‘走过场’,每一份材料都要经得起法律推敲。”在广东省女子监狱,甘丽娜正逐页细审减刑假释卷宗。她是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派驻该监狱的检察官,负责为刑罚变更程序把关。 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既是罪犯新生的契机,也是司法公正的“风险点”。对此,广东检察机关构建了“双防线”机制,为刑罚变更环节牢牢把关。对“三类罪犯”等重点对象,检察机关除了细审书面材料,还要深入监区实地核实改造记录、立功线索,杜绝暗箱操作。 对确有悔改且符合条件的人员,依法保障其权益,避免“应减未减”“应放未放”。社区矫正对象雒某学在矫正期间完成三项国家认可的发明创造,广州检察机关主动核查属实后,及时提出减刑建议,让其依法获得减刑。 对弄虚作假行为,通过司法监督,及时纠正。中山市人民检察院在巡回检察某看守所时,发现在押人员斗殴伤情鉴定存疑,遂召开医学听证会,确认伤情已达刑事立案标准,督促公安机关立案追诉,严防“降格处理”。 据介绍,2023年以来,广东检察机关审查“减假暂”案件超8万件,提出监督意见的案件近两万件。 科技赋能揪出隐匿财产 “他有稳定工作,还缴着社保,怎么会无财产可供执行?”清远市阳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发现黄某罚金案“终结执行”存疑,于是通过司法监督促其缴清3000元罚金。随后,阳山县检察院建立了财产刑执行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运用这一模型精准锁定一批类似被执行人及执行超期等问题,重启执行后到位罚金达32万元。 “有钱不缴”“终结即了”曾是财产刑执行的司法痛点。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以科技赋能,打出“科技+铁腕”组合拳,高效履行财产刑执行监督职责:联合法院建立涉财产判项信息共享机制,将每一笔罚金、退赔都纳入监督视野;打造26个法律监督模型化身“电子检察官”,排查线索900余条;深入开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案件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检察专项活动,监督推动执行案件246件,为企业和受害人追回近3000万元,让“纸上权利”真正变成“真金白银”。 被执行人曾某某的案件早已“终结执行”,但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通过反复核查,从尘封的档案中找到他名下漏查的财产,最终监督法院恢复执行,让受害人拿到期盼已久的赔偿金;省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查实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的罪犯马某某转移隐匿巨额财产,及时启动财产刑执行监督,推动执行退赔返还受害人4000多万元。 用心用情铺就新生之路 今年2月,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廖某因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公司税务登记、客户交接等一堆要事因此悬而未决,急得他寝食难安。 我国刑法明确,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在执行期间每月可回家一至两天。但长期以来,因缺乏细化制度规范,执行难、监管难的现实梗阻让“回家权”得不到有效落实,成为“沉睡的条款”。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3月,肇庆市人民检察院出台《拘役罪犯“回家权”专项检察监督实施方案》。端州区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官得知廖某困境后,第一时间依据新规向他详解政策。符合条件的廖某申请获批后,顺利离所处理事务,还主动缴清罚金。 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积极作为,全方位履行检察职责。近3年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数千处,积极开展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工作,监督纠正违法讯问行为,向捕诉部门移送初步核查监督意见57件;同时,与多个省份建立社区矫正协作等机制,切实维护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让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既有力度又显温度。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5市检察机关联合推出“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在东莞接受矫正的创业青年阿明(化名)借助“湾区通办”机制,成功前往深圳开展生产经营。 在中山,检察机关联动建立专业法医技术支持检察监督机制,由专业法医协助审查保外就医病情诊断、妊娠检查、生活不能自理鉴别及巡回检察中的伤情鉴定等案件,从源头严防“纸面服刑”等违法情形。2023年以来,已委托法医出具技术性审查意见41份。同时,邀请专业“外脑”助力看守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效破解专业难题。 在“中国玉器之乡”四会,检察官在监督中发现,涉玉经营的社区矫正对象存在变更执行地难、请假外出经营难等问题,既影响他们的生计与社会融入,也制约着当地玉器产业发展。2024年7月1日,四会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当地公安、法院、司法局出台《四会市关于涉玉器行业社区矫正相关工作指引(试行)》,实现涉玉社区矫正“进得来、出得去、管得住”。从外地申请变更执行地的社区矫正对象许某(化名)便是受益者,他在社区矫正期间凭借珠宝从业经验,投身玉器直播行业,得以经常往返广佛玉器市场寻找一手货源,安心发展业务。 “从严防司法腐败到保障合法权益,从科技赋能监督到机制破解难题,广东检察用一个个扎实案例、一项项创新举措,诠释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初心。”全国人大代表李小兰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