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13 2/13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进一步规范保障执法 完善处罚程序
·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 合理设置平台经营者义务
· 进一步充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定
· 增加船员劳动权益保障方面规定
· 完善航班延误服务保障相关内容
· 加大全链条监管力度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 村委会组织法和居委会组织法迎来修改
· 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 加强医疗保障基金收支管理监督
· 对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加强监管

社会救助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 2025-06-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事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6月24日,社会救助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救助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统筹协调难、救助范围窄、程序繁琐、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需要制定社会救助法,促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草案共7章76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制机制。草案规定社会救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针对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协调困难、政策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草案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社会救助协调机制,明确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协同合作机制。
  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强化社会救助兜底功能。围绕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草案规定科学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根据救助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社会救助。在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基础上,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作为社会救助对象。对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分别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
  体现社会救助便民惠民,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围绕提高救助效率、确保救助便民及时,草案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及时受理、转办申请事项。完善主动发现等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动了解居民生活状况,及时依法组织救助。优化审核确认程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依法核对社会救助家庭收入、财产等状况;已经被确认为社会救助对象的,确认结果信息在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共享互认。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统计制度,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等服务类社会救助。
  统筹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围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草案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有效衔接和协同,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自愿开展救助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促进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发展,规定社会救助有关服务事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
  此外,草案对社会救助工作中相关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本报北京6月24日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