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
□ 王钟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久前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支付功能开通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旨在为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安全屏障。 当前,儿童智能手表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标配。这类设备集拨打电话、实时定位、拍照、AI问答等功能于一身,宛如一台戴在手腕上的迷你手机,不仅搭建起亲子沟通的便捷桥梁,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助手。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在城市中,儿童智能手表的佩戴率更是超过50%。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一些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出现了“成人化”趋势,偏离了“儿童友好”的初衷,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家长给孩子购买智能手表而不是手机,本意是为了满足必要的沟通需要,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厂家在产品设计上增加了许多娱乐功能,让孩子沉迷其中。而孩子长时间盯着小小的手表屏幕,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另一方面,儿童手表产品良莠不齐,内容缺乏审核监管。此前,有家长反映,某知名品牌儿童手表甚至出现过“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最虚伪的人”这样不当的回答。网信部门此前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时,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儿童智能设备,指出一些设备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消费功能的失控也成为一大难题。在网络维权平台上,不少家长反映儿童智能手表存在诱导儿童消费、充值的问题。孩子们缺乏足够的消费判断能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甚至是因为误触而购买了一些服务。因此,明确儿童智能手表消费功能的规则,对维护家长和商家的正当权益十分必要。 儿童具有特殊的身心特征,针对儿童产品出台专门、严格的技术规范,早已是社会共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结合当前儿童手表产品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因素,为儿童手表产品设置了较为全面的“安全网”。 在网络安全方面,《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内容安全的要求。例如,要求手表不应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要求产品应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和可使用时段。这些具体要求,明确回应了家长群体的关切,能够有效避免儿童智能手表的“手机化”倾向和孩子的沉迷风险。 对于儿童手表可能涉及的教育功能,《征求意见稿》也设置了规范。比如,要求建立儿童专属内容池,展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内容,不应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对于超出问答知识库的内容,应设置拒绝回复或固定答复。这有助于为孩子们营造纯净、健康的学习环境,避免过早接触童年时期不宜接触的信息内容。 《征求意见稿》还考虑到儿童应对危险的能力较弱,专门设置了比成年人产品更高的安全标准。例如,明确规定电池应不起火、不爆炸。同时,为防止手表充电时出现自燃或爆炸等危险情况,规定在充电时儿童智能手表除了可拨打紧急电话外,其他功能不可使用。这有助于避免孩子们被手表烧伤烫伤,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作为专门面向儿童的媒介工具,儿童智能手表无疑对儿童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参与塑造未成年人早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期待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在充分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早日出台,让儿童智能手表更方便、更安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帮手。

|
|
给儿童智能手表兜上“安全网”
|
|
|
|
( 2025-05-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
□ 王钟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久前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支付功能开通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旨在为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安全屏障。 当前,儿童智能手表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标配。这类设备集拨打电话、实时定位、拍照、AI问答等功能于一身,宛如一台戴在手腕上的迷你手机,不仅搭建起亲子沟通的便捷桥梁,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助手。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在城市中,儿童智能手表的佩戴率更是超过50%。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一些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出现了“成人化”趋势,偏离了“儿童友好”的初衷,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家长给孩子购买智能手表而不是手机,本意是为了满足必要的沟通需要,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厂家在产品设计上增加了许多娱乐功能,让孩子沉迷其中。而孩子长时间盯着小小的手表屏幕,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另一方面,儿童手表产品良莠不齐,内容缺乏审核监管。此前,有家长反映,某知名品牌儿童手表甚至出现过“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最虚伪的人”这样不当的回答。网信部门此前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时,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儿童智能设备,指出一些设备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消费功能的失控也成为一大难题。在网络维权平台上,不少家长反映儿童智能手表存在诱导儿童消费、充值的问题。孩子们缺乏足够的消费判断能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甚至是因为误触而购买了一些服务。因此,明确儿童智能手表消费功能的规则,对维护家长和商家的正当权益十分必要。 儿童具有特殊的身心特征,针对儿童产品出台专门、严格的技术规范,早已是社会共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结合当前儿童手表产品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因素,为儿童手表产品设置了较为全面的“安全网”。 在网络安全方面,《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内容安全的要求。例如,要求手表不应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要求产品应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和可使用时段。这些具体要求,明确回应了家长群体的关切,能够有效避免儿童智能手表的“手机化”倾向和孩子的沉迷风险。 对于儿童手表可能涉及的教育功能,《征求意见稿》也设置了规范。比如,要求建立儿童专属内容池,展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内容,不应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对于超出问答知识库的内容,应设置拒绝回复或固定答复。这有助于为孩子们营造纯净、健康的学习环境,避免过早接触童年时期不宜接触的信息内容。 《征求意见稿》还考虑到儿童应对危险的能力较弱,专门设置了比成年人产品更高的安全标准。例如,明确规定电池应不起火、不爆炸。同时,为防止手表充电时出现自燃或爆炸等危险情况,规定在充电时儿童智能手表除了可拨打紧急电话外,其他功能不可使用。这有助于避免孩子们被手表烧伤烫伤,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作为专门面向儿童的媒介工具,儿童智能手表无疑对儿童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参与塑造未成年人早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期待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在充分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早日出台,让儿童智能手表更方便、更安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帮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