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4 2/4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研讨会在瑞金召开
· 南阳建立行政执法人员线上学法考法机制
· 河北首个乡村振兴法治学院成立
· 图片新闻
· 山东推动形成涉外法治大协同工作格局
· 以巡查成果转化落实促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 以法治之力为民营经济赋权增信破障护航

以高水平涉外法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山东推动形成涉外法治大协同工作格局

( 2025-05-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 本报通讯员 郝俊平

  近日,山东省胶州市公证处上演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暖心接力”。
  一位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某培训机构工作的乌克兰籍女士因签证即将到期,急需办理结婚证公证以满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证延期要求。胶州市公证处开通“涉外服务绿色通道”,依托“现场核验+云端审查”模式,启动“容缺受理”机制,及时核实了其提供的结婚证件的真实性,将原本需3至5个工作日的流程压缩到1小时,展现了涉外公证服务的“上合效率”。
  近年来,山东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和法治人才培养,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整合涉外法治资源力量
  4月11日,由山东省司法厅和省律师协会主办的山东省律师行业涉外法律服务促进大会在威海市召开,会上启动了全省律师行业服务“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外贸突破专项行动,深化律师行业与外贸行业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涉外重大项目建设,为服务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贡献律师智慧和力量。
  “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多年来,山东省持续提升对外开放的法治化水平,坚持一体协同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不断整合涉外法治资源力量,推动形成涉外法治大协同工作格局。”山东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增胜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为确保涉外法治工作落地落实,山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若干措施》,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法律服务等8个方面明确21项重点任务,明确25家责任单位协同推进;成立涉外法治协调小组,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整体推进、部门联动、各方参与、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凝聚涉外法治建设强大合力;推动出台《山东省开发区条例》《山东省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外国人来山东工作便利化服务若干措施》,修改《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涉外法规制度体系。
  同时,山东创新服务载体,建强涉外法治平台,依托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加快推动济南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青岛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区建设,打造集诉讼、调解、仲裁、律师、翻译、公证、司法鉴定、域外法查明的全链条涉外法律法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提供平台和机制支撑。
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
  因与位于威海市的贸易合作伙伴产生纠纷,荷兰一家采购商将订单转向外地,在威海市司法局的指导协调下,中国贸促会威海调解中心积极发挥作用,纠纷得以化解,取得多方满意的结果。基于对威海市营商环境的信心,荷兰企业又将订单转回威海,找到新的合作伙伴。
  订单一去一回的背后,得益于威海市打造的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近年来,山东省强化律师、仲裁、公证、纠纷化解等方面的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推动涉外法律服务全力加速发展,以高质效涉外法律服务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杨增胜介绍说。
  据了解,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司法厅等15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山东省律师行业涉外法律服务攻坚突破活动的实施意见》,组建山东省涉外领事保护律师服务团,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国际经济交往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支持。山东5家律师事务所入选司法部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5名律师入选司法部涉外律师领军型人才百人名册,6名律师担任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高级别专家。
  在加快涉外仲裁服务方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商事仲裁规则,提高涉外仲裁案件管理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仲裁机构。青岛仲裁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选聘通晓国际仲裁、善于处理国际经贸纠纷的仲裁员279名,其中外籍仲裁员158名,自2023年以来,受理涉及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注册企业案件896件,争议标的额22.7亿元,受理具有涉海因素案件210件,争议标的额8.89亿元。潍坊市加强跨境商事法律争议与国际仲裁培训,提升在服务潍企潍品“走出去”过程中应对跨境商事争议和国际仲裁的专业能力。
  在加快涉外公证服务方面,严格涉外公证业务办理程序,强化涉外公证质量监管,18家公证机构纳入司法部海外远程视频试点,涉外公证书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济南市率先推出“互联网+公证+侨驿站”服务新模式,为个人出国留学、旅游、探亲及企业出国商务等提供全链条服务。2024年,全省办理涉外公证业务25.9万余件,占业务总数的34.4%,同比增长6.3%。
  为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省司法厅联合省高院出台《进一步完善诉讼与仲裁衔接工作的若干措施》,在中国(山东)自贸区共同构建“仲裁+调解+诉讼”国际商事多元解纷机制。成立山东融商中日韩商事调解中心,在中日韩三国均设立联络处及调解室,聘用三国调解员133名。此外,还组建山东省国际贸易摩擦法律服务团,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法律服务机制,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国际商事法律纠纷解决服务。
注重培育涉外法治人才
  2024年6月26日,济南市司法局举办了“法润泉城·涉外聚力”海右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交流会,旨在吸引外来法治人才,促进涉外法治人才成长,全面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持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各城市的法治交流协作。
  4月14日至18日,烟台市司法局在广东深圳举办涉外法治律师人才提升班,加强了烟台与深圳两地律师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为烟台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人才保障。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有力保障。为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储备,山东省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纳入发展规划,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库,着力打造5家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搭建起涉外法治人才成长的优质平台。召开全省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推动实务部门与高校之间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推动全省高校联合实务部门结合实际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面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其中,山东大学法学院联合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香港航商总会共同签署《联合培养海商法高端人才战略合作备忘录》,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商法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山东政法学院围绕山东省高水平经贸合作现实需求,专门培养面向RCEP区域经贸合作的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