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蒋 喆 李雨田
5天时间辗转4座城市,行程2000多公里……近日,为推进某科研设施建设任务,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带着年轻科研人员到部队一线调研交流。 虽然年近花甲,但行进在科研道路上的陈振华仍步履匆匆。从普通一兵到总设计师,陈振华深耕科研30余载,曾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单位里成排的奖状、奖牌和夜里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见证着陈振华和战友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陈振华说。如今,他更加积极对接实战需求,为科技强军贡献智慧力量。 点亮理论这盏灯 20世纪90年代,离开校园的陈振华走进群山连绵的科研军营。在这里,他深刻认识到一个深邃哲理:“点亮理论这盏灯,一生都向光明行。” 走进陈振华简朴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各类经典著作和理论书籍。陈振华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开展科研工作的根本遵循,他曾讲:“创新理论是智慧的源泉。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从中汲取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坚守初心使命、破解工作难题。”担任领导职务后,他在抓自身理论武装的同时,还开设“理论沙龙”,经常组织理论班务会,引领大家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步伐。 对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陈振华注重学原理,学立场观点方法,在科研工作中深刻领悟“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等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 在一次部里组织的学习交流会上,他从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到坚持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紧密结合的实践路径,再到加强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孵化孕育,进行条分缕析。他的宏阔视野、理论素养、全局思维,让大家深为折服。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时,一项科研设施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瓶颈关隘接踵而至。陈振华先后组织两次理论研讨和多轮技术恳谈,引导团队坚定攻坚信心、找准主攻方向,为科研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 每当科研路上遇到难题,陈振华总会及时想出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因为他的存在,大家心里总觉得很有底气,攻坚克难的劲头很足。 2024年,一场“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在某部举行,陈振华深情讲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的创新理论送我一把‘金钥匙’”的感悟,赢得阵阵掌声。听者说:“我们佩服陈总这个人,也认同他讲的这个理儿。” 强大的精神力量 硕士毕业的陈振华走进大山深处的某科研单位,担负设计建设某类科研设施的任务。他所加入的研究室活跃着一批大师名家。作为团队新人,陈振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科研设施设计建设涉及几十个学科专业,这里流传着一句口号:“要想当先锋,必须专业精。” 陈振华每年都要学习许多专业书籍,大部分节假日都在读书中度过,写下许多专业笔记。他被同事称为专业技术“新华字典”,享有发现解决问题“一眼准、一口清”的美誉。 陈振华崭露头角的第一仗,就是抢占科研“娄山关”。 那年,一项科研设施重要组件研究设计的重任落在陈振华肩上。初出茅庐的他潜心钻研,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优化,最终的方案便捷性、高效性出人意料。陈振华和团队完成的设计成果成为工程一大亮点,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从这以后,陈振华开始系统掌握科研设施设计技术,支撑其参与、领衔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 开展前沿性设计研究,众多难题亟待破解。陈振华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次次试验,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他在不同科研岗位大力弘扬和倡导“敢担当、敢亮剑、敢突破”的创新品格和“坚定、坚韧、坚挺”的执着精神。国内没有的,他带领团队率先突破;国外领先的,他与团队一道竞逐前沿。 陈振华把“我还就不信了”这句话挂在嘴边、放在行动里。他以舍我其谁、不懈攻关的奋斗姿态,带着科研人员高标准完成一项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工作,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陈振华的沉着、严谨、专业、智慧,折射出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者强大的精神力量。 科研人员的标杆 陈振华将严谨治学的学风研风落实到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凡是参与的设计项目,从跟产加工到现场安装,他都全身心投入,亲力亲为。他总说:“不到现场看看,总感觉不踏实。” 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黑脸包公”。某核心部件验收时,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陈振华对承建单位负责人说:“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绝不签字。”直到承建单位重新奋战20天,通过加工调整达到设计精度要求,才在他那里过了关。他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有任何瑕疵。” 陈振华牵头组织的每一项科研设施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有一本时间账:“科研没有捷径,每天多工作两小时,就能学习更多知识,遇到难题也能更加从容。” 担任科研设施总设计师,不仅需要涉猎范围极广的高新技术,而且要协调大量工作,陈振华常常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但第二天,一进入办公室、试验场,他又像拧紧的发条高速运转起来。 为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陈振华消瘦的身影常穿梭在科研试验一线。严冬厂房里格外寒冷,为方便穿越狭窄地带检查,他只能穿着单衣;盛夏他冒着酷暑高温,钻进蒸笼一样的封闭区域,汗水浸透衣服。 陈振华高度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近年来,他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的科研团队,为年轻科研人员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 学生小尉读研时,陈振华作为第二导师为他设计研究方向,选定了一个大家眼中的“冷项目”。小尉起初颇为不解,但当他完成课题后,发现该项目极具前沿优势,并在多年后的一项科研设施研制中成为重要支撑技术。经过历练,小尉逐渐成为团队骨干。 如今,陈振华身后是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在设计与建设一体化的淬炼中,团队成员普遍实现能力升级,成长为青年英才。 “科研立项,胜战在先;项目报奖,青年在先;评选先进,同事在先。”这是陈振华给自己的约法三章。那年,陈振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一项高难度结构的设计制造,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申报奖项时,他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 近年,得知单位准备推荐他选升待遇级别的消息后,陈振华立即找到党委书记,诚恳地说:“感谢党委关心厚爱,但我觉得自己离标准还有差距,请组织考虑其他同志。”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周期长,成果产出相对缓慢,陈振华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论文和奖项并不突出,但组织坚持以实绩贡献为评价导向推荐他。 在参加评审答辩时,专家向他提问:“你怎么评价看待自己近年来的成果奖励?”陈振华回答:“最重要的就是把项目建好,别的都是其次。”

|
|
为强军兴军打造科研创新砝码
|
记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
|
|
|
( 2025-05-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图为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在科研一线。 本报通讯员 彭建辉 摄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蒋 喆 李雨田
5天时间辗转4座城市,行程2000多公里……近日,为推进某科研设施建设任务,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带着年轻科研人员到部队一线调研交流。 虽然年近花甲,但行进在科研道路上的陈振华仍步履匆匆。从普通一兵到总设计师,陈振华深耕科研30余载,曾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单位里成排的奖状、奖牌和夜里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见证着陈振华和战友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陈振华说。如今,他更加积极对接实战需求,为科技强军贡献智慧力量。 点亮理论这盏灯 20世纪90年代,离开校园的陈振华走进群山连绵的科研军营。在这里,他深刻认识到一个深邃哲理:“点亮理论这盏灯,一生都向光明行。” 走进陈振华简朴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各类经典著作和理论书籍。陈振华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开展科研工作的根本遵循,他曾讲:“创新理论是智慧的源泉。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从中汲取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坚守初心使命、破解工作难题。”担任领导职务后,他在抓自身理论武装的同时,还开设“理论沙龙”,经常组织理论班务会,引领大家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步伐。 对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陈振华注重学原理,学立场观点方法,在科研工作中深刻领悟“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等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 在一次部里组织的学习交流会上,他从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到坚持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紧密结合的实践路径,再到加强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孵化孕育,进行条分缕析。他的宏阔视野、理论素养、全局思维,让大家深为折服。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时,一项科研设施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瓶颈关隘接踵而至。陈振华先后组织两次理论研讨和多轮技术恳谈,引导团队坚定攻坚信心、找准主攻方向,为科研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 每当科研路上遇到难题,陈振华总会及时想出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因为他的存在,大家心里总觉得很有底气,攻坚克难的劲头很足。 2024年,一场“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在某部举行,陈振华深情讲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的创新理论送我一把‘金钥匙’”的感悟,赢得阵阵掌声。听者说:“我们佩服陈总这个人,也认同他讲的这个理儿。” 强大的精神力量 硕士毕业的陈振华走进大山深处的某科研单位,担负设计建设某类科研设施的任务。他所加入的研究室活跃着一批大师名家。作为团队新人,陈振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科研设施设计建设涉及几十个学科专业,这里流传着一句口号:“要想当先锋,必须专业精。” 陈振华每年都要学习许多专业书籍,大部分节假日都在读书中度过,写下许多专业笔记。他被同事称为专业技术“新华字典”,享有发现解决问题“一眼准、一口清”的美誉。 陈振华崭露头角的第一仗,就是抢占科研“娄山关”。 那年,一项科研设施重要组件研究设计的重任落在陈振华肩上。初出茅庐的他潜心钻研,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优化,最终的方案便捷性、高效性出人意料。陈振华和团队完成的设计成果成为工程一大亮点,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从这以后,陈振华开始系统掌握科研设施设计技术,支撑其参与、领衔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 开展前沿性设计研究,众多难题亟待破解。陈振华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次次试验,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他在不同科研岗位大力弘扬和倡导“敢担当、敢亮剑、敢突破”的创新品格和“坚定、坚韧、坚挺”的执着精神。国内没有的,他带领团队率先突破;国外领先的,他与团队一道竞逐前沿。 陈振华把“我还就不信了”这句话挂在嘴边、放在行动里。他以舍我其谁、不懈攻关的奋斗姿态,带着科研人员高标准完成一项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工作,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陈振华的沉着、严谨、专业、智慧,折射出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者强大的精神力量。 科研人员的标杆 陈振华将严谨治学的学风研风落实到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凡是参与的设计项目,从跟产加工到现场安装,他都全身心投入,亲力亲为。他总说:“不到现场看看,总感觉不踏实。” 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黑脸包公”。某核心部件验收时,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陈振华对承建单位负责人说:“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绝不签字。”直到承建单位重新奋战20天,通过加工调整达到设计精度要求,才在他那里过了关。他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有任何瑕疵。” 陈振华牵头组织的每一项科研设施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有一本时间账:“科研没有捷径,每天多工作两小时,就能学习更多知识,遇到难题也能更加从容。” 担任科研设施总设计师,不仅需要涉猎范围极广的高新技术,而且要协调大量工作,陈振华常常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但第二天,一进入办公室、试验场,他又像拧紧的发条高速运转起来。 为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陈振华消瘦的身影常穿梭在科研试验一线。严冬厂房里格外寒冷,为方便穿越狭窄地带检查,他只能穿着单衣;盛夏他冒着酷暑高温,钻进蒸笼一样的封闭区域,汗水浸透衣服。 陈振华高度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近年来,他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的科研团队,为年轻科研人员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 学生小尉读研时,陈振华作为第二导师为他设计研究方向,选定了一个大家眼中的“冷项目”。小尉起初颇为不解,但当他完成课题后,发现该项目极具前沿优势,并在多年后的一项科研设施研制中成为重要支撑技术。经过历练,小尉逐渐成为团队骨干。 如今,陈振华身后是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在设计与建设一体化的淬炼中,团队成员普遍实现能力升级,成长为青年英才。 “科研立项,胜战在先;项目报奖,青年在先;评选先进,同事在先。”这是陈振华给自己的约法三章。那年,陈振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一项高难度结构的设计制造,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申报奖项时,他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 近年,得知单位准备推荐他选升待遇级别的消息后,陈振华立即找到党委书记,诚恳地说:“感谢党委关心厚爱,但我觉得自己离标准还有差距,请组织考虑其他同志。”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周期长,成果产出相对缓慢,陈振华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论文和奖项并不突出,但组织坚持以实绩贡献为评价导向推荐他。 在参加评审答辩时,专家向他提问:“你怎么评价看待自己近年来的成果奖励?”陈振华回答:“最重要的就是把项目建好,别的都是其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