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这么快就拿到了公证书,这样的速度让我惊喜。”不久前,在上海工作的韩国人安女士要到国外工作,需要提供自己在中国期间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认证,致电后得知只要在“长宁公证在线申办”微信小程序上提交申请即可,并很快拿到了公证书。 《法治日报》记者在后台看到,公证员依托“智慧公证”办证系统视频连线安女士后,便办理了公证手续。 坚持科技赋能、打通数据壁垒、推动线上办理、优化服务供给……近年来,上海公证行业切实将“公证为民、减证便民”和“一次都不跑”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为司法行政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董海峰说,上海公证行业借助科技与法律深度融合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行业重塑,以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新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上海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赋能。 拓展全新领域 随着老龄化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广大市民逐渐从避讳遗嘱向理解遗嘱、订立遗嘱转变,与遗嘱相关的公证业务数量也快速增长。市北公证处探索引入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应用,推出了“建证区块链遗嘱存证服务平台”。该平台使老年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对自己的生前遗嘱、遗言等进行摄录或上传并上链保存。区块链遗嘱存证服务不仅是公证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也是法律科技在遗嘱公证领域的全新应用。 “建证区块链遗嘱服务平台不仅简化了遗嘱存证的繁琐流程,减轻了中老年人的负担,更为公证处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遗嘱的自主设立到遗产继承的顺利处置,我们实现了‘一链式’闭环管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实现为群众办实事的社会价值。”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市北公证处主任凌云峰说。 截至目前,区块链、数据云等新科技在上海公证行业已普遍应用,同时还在多个新兴领域开展研究创新,构建了迭代清晰、高效实用的法律科技应用体系,一系列全新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 东方公证处全新打造了“线上存证、电子数据指纹、在线抽奖、远程视频”四大法律科技服务平台;徐汇公证处专门为大型游戏公司、园区科创公司等重点企业打造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保护平台,又名“汇保全”;松江公证处为城管“非现场”执法量身定制数据实时上链存证平台;张江公证处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电子数据存证服务;卢湾公证处开辟“信证链”线上协查通道,突破传统发函协查局限…… “法律科技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传统公证服务的表达方式,也全面更新了老百姓的服务体验,将公证行业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传达给每一位老百姓,将安全和信任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贡献公证力量。”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徐汇公证处主任潘浩说。 打通数据壁垒 “全程网办!”这是虹口公证处最近推出的不动产继承经过公证即可“全程网办”产权变更登记。公证员通过上海“一网通办”平台进行申请,线上提交相关公证文书,“全程网办”系统将自动抓取相关身份信息和记录,同步协同开展核查和验证工作…… “自2023年底,公证处和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共同推动虹口区不动产法定继承公证‘一件事’项目在‘随申办虹口旗舰店’正式上线后,双方数据互联,实现线上文书递交,申请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身份核验与意愿表达,并办理所有登记手续。”虹口公证处负责人富晓燕说。 这项全新服务正是上海公证行业积极落实“一网通办”,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公证网办服务水平的缩影。 “要实现公证服务的安全快捷,就必须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字的互联互通,全方位保证‘一次都不跑’服务承诺。”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浦东公证处主任曹凌说。 为此,上海公证行业创设了“办件码”,实现了智慧公证一体化办证平台与“一网通办”平台的全链条、全周期、全领域对接,被老百姓誉为“小小‘办件码’服务‘大引擎’”。 在此基础上,上海公证行业持续优化智慧公证办证平台,积极落实“一次都不跑”小程序在线预约、预审、咨询服务,实现电子亮证服务,提高数据复用,通过与城市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将公证服务接入“随申办”三端平台,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办证效率,全面提高公证事项网办率、全程网办率及数据质量,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在线公证服务。 探索发展空间 长宁公证处积极参与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实现公证认证全程联办。在提供线上咨询、线上受理、代办认证、快递送证等服务的基础上,将“公证+互联网”“公证+区块链”“一网通办”等新型公证模式推广到海外人才服务,打造科技赋能公证提质增效新高地。 “数字化革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公证行业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应用,才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空间和无穷潜力,才能创造出更多应用新成果和服务新品牌。”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长宁公证处主任李逊敏说。 记者在浦东新区了解到,之前公布的《浦东新区促进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支持公证机构开展运营机制改革与探索,扩展更多公证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支持公证机构通过网络视频通话、生物识别、证件核验、电子签名等方式,开展海外远程公证事项和事务的办理;鼓励公证机构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型领域拓展业务,参与区块链存证等新兴公证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 “科技赋能为公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上海公证行业将通过长远布局,向更深层次的应用发力,努力推出更多便民利企的创新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公证行业输出更多优秀的‘上海样本’和‘上海模式’。”上海市公证协会会长陈铭勋说。 据了解,上海市公证协会近日在部署全年工作时,在多年持续发力的基础上,依然把加快“法律科技”应用作为重点项目。

|
区块链高效赋能遗嘱存证 数据互联打通全流程智慧办证
|
上海公证服务实现“一次都不跑”
|
|
|
|
( 2025-04-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这么快就拿到了公证书,这样的速度让我惊喜。”不久前,在上海工作的韩国人安女士要到国外工作,需要提供自己在中国期间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认证,致电后得知只要在“长宁公证在线申办”微信小程序上提交申请即可,并很快拿到了公证书。 《法治日报》记者在后台看到,公证员依托“智慧公证”办证系统视频连线安女士后,便办理了公证手续。 坚持科技赋能、打通数据壁垒、推动线上办理、优化服务供给……近年来,上海公证行业切实将“公证为民、减证便民”和“一次都不跑”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为司法行政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董海峰说,上海公证行业借助科技与法律深度融合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行业重塑,以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新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上海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赋能。 拓展全新领域 随着老龄化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广大市民逐渐从避讳遗嘱向理解遗嘱、订立遗嘱转变,与遗嘱相关的公证业务数量也快速增长。市北公证处探索引入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应用,推出了“建证区块链遗嘱存证服务平台”。该平台使老年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对自己的生前遗嘱、遗言等进行摄录或上传并上链保存。区块链遗嘱存证服务不仅是公证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也是法律科技在遗嘱公证领域的全新应用。 “建证区块链遗嘱服务平台不仅简化了遗嘱存证的繁琐流程,减轻了中老年人的负担,更为公证处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遗嘱的自主设立到遗产继承的顺利处置,我们实现了‘一链式’闭环管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实现为群众办实事的社会价值。”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市北公证处主任凌云峰说。 截至目前,区块链、数据云等新科技在上海公证行业已普遍应用,同时还在多个新兴领域开展研究创新,构建了迭代清晰、高效实用的法律科技应用体系,一系列全新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 东方公证处全新打造了“线上存证、电子数据指纹、在线抽奖、远程视频”四大法律科技服务平台;徐汇公证处专门为大型游戏公司、园区科创公司等重点企业打造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保护平台,又名“汇保全”;松江公证处为城管“非现场”执法量身定制数据实时上链存证平台;张江公证处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电子数据存证服务;卢湾公证处开辟“信证链”线上协查通道,突破传统发函协查局限…… “法律科技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传统公证服务的表达方式,也全面更新了老百姓的服务体验,将公证行业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传达给每一位老百姓,将安全和信任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贡献公证力量。”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徐汇公证处主任潘浩说。 打通数据壁垒 “全程网办!”这是虹口公证处最近推出的不动产继承经过公证即可“全程网办”产权变更登记。公证员通过上海“一网通办”平台进行申请,线上提交相关公证文书,“全程网办”系统将自动抓取相关身份信息和记录,同步协同开展核查和验证工作…… “自2023年底,公证处和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共同推动虹口区不动产法定继承公证‘一件事’项目在‘随申办虹口旗舰店’正式上线后,双方数据互联,实现线上文书递交,申请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身份核验与意愿表达,并办理所有登记手续。”虹口公证处负责人富晓燕说。 这项全新服务正是上海公证行业积极落实“一网通办”,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公证网办服务水平的缩影。 “要实现公证服务的安全快捷,就必须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字的互联互通,全方位保证‘一次都不跑’服务承诺。”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浦东公证处主任曹凌说。 为此,上海公证行业创设了“办件码”,实现了智慧公证一体化办证平台与“一网通办”平台的全链条、全周期、全领域对接,被老百姓誉为“小小‘办件码’服务‘大引擎’”。 在此基础上,上海公证行业持续优化智慧公证办证平台,积极落实“一次都不跑”小程序在线预约、预审、咨询服务,实现电子亮证服务,提高数据复用,通过与城市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将公证服务接入“随申办”三端平台,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办证效率,全面提高公证事项网办率、全程网办率及数据质量,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在线公证服务。 探索发展空间 长宁公证处积极参与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实现公证认证全程联办。在提供线上咨询、线上受理、代办认证、快递送证等服务的基础上,将“公证+互联网”“公证+区块链”“一网通办”等新型公证模式推广到海外人才服务,打造科技赋能公证提质增效新高地。 “数字化革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公证行业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应用,才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空间和无穷潜力,才能创造出更多应用新成果和服务新品牌。”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长宁公证处主任李逊敏说。 记者在浦东新区了解到,之前公布的《浦东新区促进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支持公证机构开展运营机制改革与探索,扩展更多公证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支持公证机构通过网络视频通话、生物识别、证件核验、电子签名等方式,开展海外远程公证事项和事务的办理;鼓励公证机构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型领域拓展业务,参与区块链存证等新兴公证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 “科技赋能为公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上海公证行业将通过长远布局,向更深层次的应用发力,努力推出更多便民利企的创新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公证行业输出更多优秀的‘上海样本’和‘上海模式’。”上海市公证协会会长陈铭勋说。 据了解,上海市公证协会近日在部署全年工作时,在多年持续发力的基础上,依然把加快“法律科技”应用作为重点项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