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给流浪猫社区“安家”会带来多少问题?
· 推广智能猫屋亟须管理部门介入
· 昌平法院:加强线上宠物交易平台监管
· 湖南耒水铊污染得到迅速处置

湖南耒水铊污染得到迅速处置

( 2025-04-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今年3月16日晚,湖南湘江最大支流耒水河郴州-衡阳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自动监控站监测到铊浓度异常,数值达0.13微克/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限值(0.1微克/升)。这一突发环境事件迅速引发跨区域联动应急处置,经过10天的溯源排查与技术攻坚,污染源头最终锁定为郴州市苏仙区某水泥企业,暴露出非传统涉铊行业的环境监管盲区。
  监测数据异常后,永兴县政府于3月17日零时启动耒水流域(永兴段)突发环境事件Ⅳ级应急响应。生态环境部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连夜派专家组赶赴现场,郴州、衡阳两市成立联合应急指挥部,开展全流域加密监测和污染源排查。溯源团队沿耒水向上游布设监测点,对100余家企业展开排查,最终于3月17日锁定污染源——郴州市苏仙区良田水泥厂。该厂在拆除旧生产线窑炉时,因雨水冲刷导致炉内积存含铊灰尘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
  污染源确认后,应急处置聚焦三大核心任务:清污断源、技术降铊、保障供水。郴州市对涉事企业采取紧急管控,将高浓度含铊废水转运至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处理,并实施厂区防渗、修建应急池等物理隔离措施;在耒水受污染河段,两地联合投加除铊剂,选取丫江桥、程江口电站等8个点位实施精准消解。同时,通过东江水库限流、下游电站关闸等水利调度手段,形成“污染团拦截带”,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窗口。
  监测数据显示,下游耒阳市多个自来水厂出水铊浓度始终控制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内。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彭克俭指出,水厂通过强化预处理工艺、增加活性炭吸附等深度处理环节,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截至3月25日,大河滩断面铊浓度已呈持续下降趋势,流域水质从事件初期的Ⅳ类(轻度污染)逐步恢复至Ⅱ类(优)。
  此次事件暴露出非典型涉铊行业的环境风险。涉事良田水泥厂作为传统建材企业,其污染成因与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产业特征密切相关。据生态环境部专家彭应登分析,该厂曾协同处置含铊工业固废,导致窑炉内铊盐残留;而拆除作业期间恰逢郴州强降雨,含铊灰尘随雨水入河。这一路径揭示出固废资源化利用与污染防控的深层矛盾——湖南省2022年《危险废物监管改革方案》虽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但对铊等伴生重金属的监管细则尚存空白。
  实际上,湘江流域铊污染问题由来已久。2020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曾指出,湖南涉铊企业、尾矿库数量庞大,当年湘江干流22个饮用水源地中17个出现铊浓度异常。尽管此后湖南省开展专项整治,2023年流域平均铊浓度较2020年下降50%,但此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绿色潇湘环保协会秘书长廖思难认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固废堆场的缓慢释污仍是潜在威胁,需加强“隐蔽源”排查。
  据了解,针对此次教训,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表示将开展三项强化行动:
  ——扩大涉铊企业监管范围,将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纳入重点监控名单;
  ——完善雨水排放口标准化建设,要求高风险企业配备初期雨水收集系统;
  ——建立跨区域铊污染预警平台,实现湘江流域水质数据实时共享。
  业内专家建议,未来需从“原料端—生产端—处置端”构建铊污染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中增设重金属赋存形态检测,防范次生环境风险。
  目前,耒水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涉事企业场地清理及周边土壤修复工程已启动。这场历时数十天的跨界环境应急战役,既检验了流域协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也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了“湖南样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