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调研
|
|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今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法律监督质效,坚持依法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检察院将社会治理作为依法履职的重要着力点,将司法办案融入国家治理,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使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司法活动公正规范、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助力社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 一、突出稳进增效,构建法律监督新格局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既是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重要工作抓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持续优化内外衔接机制,推动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 建立健全司法办案质效提升机制。建立一体化监督机制,强化内部协同,实现“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线索移送、案件会商、协同办案无缝衔接。健全案件质量全流程管理体系,深入分析研判重点案件类型、办案领域和业务态势,健全案件自查、检查、评查机制,一体抓实业务管理、案件管理和质量管理,促进办案实体、程序、效果有机统一。建立重点领域检察业务集中办理机制,针对金融、知识产权、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重大案件,成立联合办案组,实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一体化办理,发挥不同检察官专业背景优势,提升法律监督专业化水平。建立典型案例培育机制,从办案中发掘具备典型案例潜质的案件开展针对性培育,提升案例培育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完善保障依法履职常态化机制。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机关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通过案件化办理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检察建议,或从检察建议中梳理研判社会治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转化为代表建议,开展专项监督。在推进法律监督过程中积极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协同人大监督共同促使行政机关积极整改,有效提升检察监督刚性。 二、突出改革创新,打造检察履职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积极引入大数据等手段,做深做实府检联动,持续推动高质效法律监督。 创新数据赋能监督机制。以办案需求为导向,建立“需求挖掘、应用推广、数据协调”大数据法律监督新模式,深耕应用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破解实践难题。接入城市感知融合赋能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自主研发的医疗机构违法排污监督模型被最高检推广,打造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新模式。目前,33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投入应用,精准发现案件线索100余条。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数据互通机制,拓宽监督线索来源渠道。联合行政执法部门定期开展数据研判,及时解决行业问题、堵塞监管漏洞,推动行业规范管理。 创新“检察+N”协同监督机制。坚持将自身履职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增强法律监督促进社会治理实效。建立府检联动机制,与长寿区政府联合出台共促“惠民强企”的实施意见,明确双方在服务企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9项重点任务,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6项保障机制,并与多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政府部门执法与检察法律监督深度融合。推动建立“执法监督+法律监督”“法治督察+法律监督”衔接机制,搭建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在监督计划制定、监督方式运用、典型经验推广等方面加强协作。 三、突出除险固安,健全风险防控新体系 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是党和人民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多元协作,切实深化“枫桥经验”长寿检察实践,全力做好保安全护稳定工作。 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探索重大风险防范多元协作机制,与党委政法委、各政法单位及相关行政部门强化协作,通过搭建协作平台、互通信息资源、协同制定预案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重大风险防范体系。 创新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在辖区各街镇打造“长枫驿站”检察服务平台,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多元协同解决纠纷、提供优质法治服务,推进检察办案与矛盾化解有机融合。创新“检察+街镇”联络机制,以“院领导+检察官”形式成立联络组,一对一、点对点联系各街镇,与凤城街道“李大姐调解室”、邻封镇“左邻柚舍”等街镇议事调解机制进行有效对接,协助街镇化解平安建设、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完善“包案+听证+救助”三位一体的实质性化解信访矛盾机制,从领导带头、释法说理、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将法、理、情有机融合,确保案结事了、定分止争。 四、突出富民强企,优化法治服务新路径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我们坚持司法为民宗旨,聚焦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优化法治服务,把为民实事办到实处、办到心坎。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机制。秉持“离企业近一些、解难题快一步”理念,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开区),将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迭代升级为“法治会客厅”,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职能,集中统一办理涉知识产权案件,围绕企业法治诉求开展“订单式”法律服务、法治宣讲,以高质效的检察服务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满足企业合理诉求。联合区司法局依法简化社区矫正对象请假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审批流程,最大程度保障在押涉企人员参与生产经营决策,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深化民生权益司法保障机制。健全支持特殊群体提起民事诉讼工作机制,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线索移送机制,与劳动监察部门联合调查农民工讨薪案件,与法院庭前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充分交流。完善“司法救助+社会帮扶”多元救助衔接机制,加强与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在开展司法救助过程中协同开展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等多元救助。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案件一体化办案机制,以融合履职推进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助力未成年人维权,解决社会治理痛点。

|
|
推动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效能双提升
|
|
|
|
( 2025-03-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调研 |
|
|
刘海东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检察院
党组书记、检察长 |
|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今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法律监督质效,坚持依法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检察院将社会治理作为依法履职的重要着力点,将司法办案融入国家治理,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使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司法活动公正规范、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助力社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 一、突出稳进增效,构建法律监督新格局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既是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重要工作抓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持续优化内外衔接机制,推动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 建立健全司法办案质效提升机制。建立一体化监督机制,强化内部协同,实现“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线索移送、案件会商、协同办案无缝衔接。健全案件质量全流程管理体系,深入分析研判重点案件类型、办案领域和业务态势,健全案件自查、检查、评查机制,一体抓实业务管理、案件管理和质量管理,促进办案实体、程序、效果有机统一。建立重点领域检察业务集中办理机制,针对金融、知识产权、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重大案件,成立联合办案组,实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一体化办理,发挥不同检察官专业背景优势,提升法律监督专业化水平。建立典型案例培育机制,从办案中发掘具备典型案例潜质的案件开展针对性培育,提升案例培育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完善保障依法履职常态化机制。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机关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通过案件化办理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检察建议,或从检察建议中梳理研判社会治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转化为代表建议,开展专项监督。在推进法律监督过程中积极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协同人大监督共同促使行政机关积极整改,有效提升检察监督刚性。 二、突出改革创新,打造检察履职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积极引入大数据等手段,做深做实府检联动,持续推动高质效法律监督。 创新数据赋能监督机制。以办案需求为导向,建立“需求挖掘、应用推广、数据协调”大数据法律监督新模式,深耕应用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破解实践难题。接入城市感知融合赋能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自主研发的医疗机构违法排污监督模型被最高检推广,打造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新模式。目前,33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投入应用,精准发现案件线索100余条。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数据互通机制,拓宽监督线索来源渠道。联合行政执法部门定期开展数据研判,及时解决行业问题、堵塞监管漏洞,推动行业规范管理。 创新“检察+N”协同监督机制。坚持将自身履职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增强法律监督促进社会治理实效。建立府检联动机制,与长寿区政府联合出台共促“惠民强企”的实施意见,明确双方在服务企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9项重点任务,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6项保障机制,并与多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政府部门执法与检察法律监督深度融合。推动建立“执法监督+法律监督”“法治督察+法律监督”衔接机制,搭建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在监督计划制定、监督方式运用、典型经验推广等方面加强协作。 三、突出除险固安,健全风险防控新体系 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是党和人民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多元协作,切实深化“枫桥经验”长寿检察实践,全力做好保安全护稳定工作。 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探索重大风险防范多元协作机制,与党委政法委、各政法单位及相关行政部门强化协作,通过搭建协作平台、互通信息资源、协同制定预案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重大风险防范体系。 创新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在辖区各街镇打造“长枫驿站”检察服务平台,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多元协同解决纠纷、提供优质法治服务,推进检察办案与矛盾化解有机融合。创新“检察+街镇”联络机制,以“院领导+检察官”形式成立联络组,一对一、点对点联系各街镇,与凤城街道“李大姐调解室”、邻封镇“左邻柚舍”等街镇议事调解机制进行有效对接,协助街镇化解平安建设、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完善“包案+听证+救助”三位一体的实质性化解信访矛盾机制,从领导带头、释法说理、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将法、理、情有机融合,确保案结事了、定分止争。 四、突出富民强企,优化法治服务新路径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我们坚持司法为民宗旨,聚焦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优化法治服务,把为民实事办到实处、办到心坎。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机制。秉持“离企业近一些、解难题快一步”理念,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开区),将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迭代升级为“法治会客厅”,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职能,集中统一办理涉知识产权案件,围绕企业法治诉求开展“订单式”法律服务、法治宣讲,以高质效的检察服务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满足企业合理诉求。联合区司法局依法简化社区矫正对象请假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审批流程,最大程度保障在押涉企人员参与生产经营决策,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深化民生权益司法保障机制。健全支持特殊群体提起民事诉讼工作机制,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线索移送机制,与劳动监察部门联合调查农民工讨薪案件,与法院庭前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充分交流。完善“司法救助+社会帮扶”多元救助衔接机制,加强与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在开展司法救助过程中协同开展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等多元救助。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案件一体化办案机制,以融合履职推进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助力未成年人维权,解决社会治理痛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