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推动长护险立法应对人口老龄化
· 以标准化建设助力养老产业升级
· 合力为残疾人撑起司法蓝天
· 图说世象
· 用司法之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 在法治轨道破解平台内卷困境

以标准化建设助力养老产业升级

( 2025-03-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苗文胜

  前不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一项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养老科技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揭示了全球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标准化是应对老龄化挑战、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当前,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国家行列。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6000万人。同时,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达21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26亿人。面对这一趋势,传统的依赖人力的养老模式将面临巨大压力,智慧养老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养老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产业痛点:技术路线分散、产品兼容性差、服务标准缺失。例如,健康监测机器人与智能家居系统无法互通、紧急呼叫响应速度缺乏统一阈值等,导致用户体验割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准则》的价值在于为养老机器人领域构建了“技术公约数”。其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以外,《准则》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准则》的发布不仅能够统一“度量衡”,引导企业精准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行养老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让老年人享受跨品牌、跨场景的连贯服务,而且将触发养老产业的深层变革,推动养老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协作分工。例如,促推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专注于攻克关键技术问题,而中小企业则专注于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这种分工合作模式将有效避免同质化“内卷”,比单纯的功能竞争更有利于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重塑全球养老产业格局。《准则》为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方向,能有效促进跨国技术合作与产业链整合,提升全球养老产业的生产协作效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准则》为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将推动全球养老产业共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养老机器人领域推出国际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但养老产业的特殊性仍给标准化带来三大挑战:
  其一,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具有极端多样性。如失能老人需基础护理,活跃老人追求精神陪伴,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场景存在显著差异等。这就需要在通用标准下建立动态补充机制,例如针对独居老人增加安全监控指标,为认知障碍群体设定定向交互规则等。
  其二,技术迭代与标准滞后的矛盾。当前,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标准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对此,可借鉴“沙盒监管”模式,即允许企业在受控范围内、受控环境中测试新技术,确保符合标准和法规,同时避免一开始就承担全部风险。
  其三,技术与伦理的平衡难题。标准虽能规范养老机器人的性能参数,但难以量化“尊严养老”等抽象价值。因此,未来还应在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中嵌入伦理框架,例如要求情感机器人“避免过度拟人化诱导”,明确用户数据自主权不可让渡等。
  《准则》的发布,是养老产业从粗放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但这绝非终点。唯有将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社会参与的全局,才能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毕竟,老龄社会的终极考验,不是“如何养老”,而是“如何让生命优雅地老去”,而标准化正是通往这一愿景的基石。
  (作者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