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
|
|
□ 叶日者
近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獴猎”行动-2024十起重大典型案例。从组织偷渡到制贩伪假证件、从非法务工链条到技术化犯罪生态……2024年,国家移民管理局以深入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獴猎”行动-2024为依托,共侦办相关案件3.5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9万余人,打掉犯罪团伙906个,有效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门边境安全稳定和正常出入境秩序。与此同时,行动也折射出当前国(边)境管理的复杂图景,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正成为国家安全领域的一场“无声暗战”。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多种犯罪类型,表明当前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已超越偷渡出入境、制贩伪假证件等简单的传统形式,越发呈现出国际化、组织化、产业化、智能化的复合型犯罪形态。 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往往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深度捆绑。例如,在云南“1·04”案中,犯罪团伙组织毗邻国家人员偷渡入境非法务工、通婚,警方延伸破获走私案件34起、涉毒案件24起,收缴毒品近800克;在上海“5·13”案中,犯罪团伙组织外籍人员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骗办来华签证等方式偷渡入境,从事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说,偷渡已成为跨境犯罪的基础环节,为毒品走私、人口贩卖、非法务工、电信诈骗等提供了“通道”,威胁社会安全与经济秩序稳定。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犯罪团伙的运作模式更加趋向产业化,犯罪行为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在分工协作之下形成“黑色产业链”:境内招揽与境外遥控相结合,“蛇头”相互勾连形成“制假—揽客—偷渡—接应”的犯罪网络,还有家族式组织偷渡团伙冲击边境管理秩序。23台吨级以上制假设备、10余吨制假原材料、48万余份伪假证件、2770个伪假印模……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显示犯罪规模之庞大、网络之紧密。 如果说产业化放大了犯罪规模,那么智能化则重构了犯罪的底层逻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的手段也在“科技赋能”下呈现出更多“现代化”特征。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各类社交软件、“暗网”等工具扩大招揽范围,以“高薪”“旅游”“婚介”等幌子开展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区块链匿名支付、深度伪造、暗网加密通信等快速更迭的新技术与黑色产业结合,正在模糊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在此背景之下,犯罪收益指数级增长催生专业化分工等诸多问题愈发凸显。 面对这些深层次挑战,2022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国(边)境管理违法犯罪的意见》,以法治手段筑牢治理根基;移民管理机构会同公安机关加强数据支撑,不断提升对犯罪活动的动态感知和精准打击能力,以协同创新提升治理成效;完善跨境抓捕遣返、刑事司法协助等合作机制,以持续深化跨境执法合作推进非法移民问题共治;大力开展法治宣传与群众动员,持续编发相关典型案例,以系统观念推进综合治理,营造全社会共筑国门安全屏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氛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从“獴猎”系列行动到边境管理现代化革新,我国以法治为根基、以科技为杠杆、以共治为纽带,书写着发展与安全“辩证法”的时代答卷。当安全风险隐患被有效化解,当“睦邻、安邻、富邻”理念成为合作共识,这场“安全保卫战”的意义已超越案件本身——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国为破解全球非法移民治理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
筑牢边境安全防线
|
|
|
|
( 2025-02-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
□ 叶日者
近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獴猎”行动-2024十起重大典型案例。从组织偷渡到制贩伪假证件、从非法务工链条到技术化犯罪生态……2024年,国家移民管理局以深入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獴猎”行动-2024为依托,共侦办相关案件3.5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9万余人,打掉犯罪团伙906个,有效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门边境安全稳定和正常出入境秩序。与此同时,行动也折射出当前国(边)境管理的复杂图景,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正成为国家安全领域的一场“无声暗战”。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多种犯罪类型,表明当前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已超越偷渡出入境、制贩伪假证件等简单的传统形式,越发呈现出国际化、组织化、产业化、智能化的复合型犯罪形态。 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往往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深度捆绑。例如,在云南“1·04”案中,犯罪团伙组织毗邻国家人员偷渡入境非法务工、通婚,警方延伸破获走私案件34起、涉毒案件24起,收缴毒品近800克;在上海“5·13”案中,犯罪团伙组织外籍人员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骗办来华签证等方式偷渡入境,从事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说,偷渡已成为跨境犯罪的基础环节,为毒品走私、人口贩卖、非法务工、电信诈骗等提供了“通道”,威胁社会安全与经济秩序稳定。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犯罪团伙的运作模式更加趋向产业化,犯罪行为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在分工协作之下形成“黑色产业链”:境内招揽与境外遥控相结合,“蛇头”相互勾连形成“制假—揽客—偷渡—接应”的犯罪网络,还有家族式组织偷渡团伙冲击边境管理秩序。23台吨级以上制假设备、10余吨制假原材料、48万余份伪假证件、2770个伪假印模……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显示犯罪规模之庞大、网络之紧密。 如果说产业化放大了犯罪规模,那么智能化则重构了犯罪的底层逻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的手段也在“科技赋能”下呈现出更多“现代化”特征。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各类社交软件、“暗网”等工具扩大招揽范围,以“高薪”“旅游”“婚介”等幌子开展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区块链匿名支付、深度伪造、暗网加密通信等快速更迭的新技术与黑色产业结合,正在模糊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在此背景之下,犯罪收益指数级增长催生专业化分工等诸多问题愈发凸显。 面对这些深层次挑战,2022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国(边)境管理违法犯罪的意见》,以法治手段筑牢治理根基;移民管理机构会同公安机关加强数据支撑,不断提升对犯罪活动的动态感知和精准打击能力,以协同创新提升治理成效;完善跨境抓捕遣返、刑事司法协助等合作机制,以持续深化跨境执法合作推进非法移民问题共治;大力开展法治宣传与群众动员,持续编发相关典型案例,以系统观念推进综合治理,营造全社会共筑国门安全屏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氛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从“獴猎”系列行动到边境管理现代化革新,我国以法治为根基、以科技为杠杆、以共治为纽带,书写着发展与安全“辩证法”的时代答卷。当安全风险隐患被有效化解,当“睦邻、安邻、富邻”理念成为合作共识,这场“安全保卫战”的意义已超越案件本身——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国为破解全球非法移民治理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