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新春走基层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春节在岗不打烊
· 黄鹤楼下好“枫”景
· “新临法援”工作站助力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 把法律服务送到就业市场“第一线”

黄鹤楼下好“枫”景

( 2025-02-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新春走基层
  图为记者(左一)采访正在路边执勤的黄鹤楼派出所社区民警许晓翔(中)。 本报通讯员 王静芸 摄
  □ 本报记者 刘欢
  
  “走,上车!”
  1月24日,农历腊月廿五,湖北省武汉市迎来久违的雨水。
  清晨,《法治日报》记者来到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黄鹤楼派出所,社区民警许晓翔正将米、油、牛奶拎进车后备箱,邀记者一道“家访”。
  车行约20分钟,停在路口。沿着略显狭窄凌乱的小巷,曲曲折折中,我们走进一栋上世纪的老房子。
  “婆婆,快过年了,我们来看看你!”推门进去,老许放下米、油、牛奶,与躺在床上的杨婆婆寒暄起来,一切都是轻车熟路。
  杨婆婆今年75岁,和老伴均身患重疾。他们的儿子辞去远方工作,留在家中照顾二老。
  老许常记挂这一家人,逢年过节就自掏腰包买些生活物资,上门看望慰问,排查隐患。
  18年前,老许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武昌区公安分局,数年前调任黄鹤楼派出所。
  黄鹤楼派出所成立于1951年3月,是武汉最早建设的派出所之一。
  “以前社区民警是‘救火式’工作,辖区发案时配合提供基础信息;随着警务机制改革,现在是‘防火式’工作,积极参与社区治理,防患于未然。”老许说。
  临近中午,回到所里,只见方先生拖着失而复得的行李箱,兴高采烈地离开。
  1月22日,方先生驾车送乘客到湖北省人民医院就医,不慎将乘客行李箱遗失,向黄鹤楼派出所求助。
  这样的遗失类警情,黄鹤楼派出所每年都会接到数百起。
  派出所辖区拥有黄鹤楼公园、武汉长江大桥等武汉地标和景区,还拥有司门口商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和9所大中小学校,年均人流量过千万。
  其中一起警情,让派出所教导员李勇记忆深刻。
  一游客到黄鹤楼游玩,不慎遗失相机。民警找了两天没找到,游客主动提出放弃。
  游客离开武汉后,民警仍坚持寻找,最终找到丢失的相机,并自费寄给游客。游客寄来锦旗表示感谢。
  在黄鹤楼派出所一楼,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有不少是外地游客通过邮寄方式送来的。
  在派出所民辅警看来,他们是外地游客了解武汉的窗口,也是城市风景的一部分。
  近年来,黄鹤楼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警景联动”,每到节假日时全体民辅警上岗,与景区安保力量协同作战。
  去年国庆假期,黄鹤楼派出所帮助游客找回走失、走散小孩20余人。
  “派出所主防工作,不是等群众找上门,而是要主动出击。”黄鹤楼派出所所长李贵胜介绍说,针对电诈警情、矛盾纠纷、禁毒工作等突出问题,该所精准施策,打造“晓丹反诈”“小明调解”“小龙禁毒”等“三小工程”,通过以点带面,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干练短发,圆圆脸蛋,一口地道东北口音,郭晓丹具有天然的感染力。
  2023年,黄鹤楼派出所成立以社区民警郭晓丹为主的反诈宣防小队,在辖区开展专题巡回宣讲,深受群众欢迎。
  郭晓丹打开自己的文件盒,向记者展示她近两年来的反诈宣讲文稿,厚厚一沓。针对不同的对象,她都精心设置不同的内容。
  “我们在社区里没啥惊天动地的事,都是在平凡小事上的久久为功。”郭晓丹说。
  随着警务机制改革的深化,黄鹤楼派出所主防效能显著提升。去年以来,辖区违法犯罪警情大幅下降,突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110警情满意率达99.5%。
  午后,云雨渐渐散去。远处的黄鹤楼,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黄鹤。
  黄鹤楼下,安定祥和的烟火人间,同样也是动人“枫”景。
记者手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黄鹤楼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赋予黄鹤楼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黄鹤楼下,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是日升日落的辛勤劳作,是烟火人间。
  数十年来,黄鹤楼派出所民辅警们全力守护历史文化、守护群众生活。日复一日,他们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黄鹤楼,景美,人也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