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在民警们的帮助下,原本满脸惆怅的妹妹一扫阴霾,家庭成员也随着妹妹的转变看到了希望,重拾生活的勇气……” “有幸参加监狱亲情帮教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监狱的规范化管理和警官们的人性化关怀,我们更加放心、安心……” 这是一封来自江苏省南京女子监狱一监区罪犯吴某亲属充满感激之情的信件,也是民警用心用情全力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生动例证之一。 一座围墙,四角天空。如何照亮迷途者灰暗的心和未来的路,南京女子监狱结合女性罪犯情感细腻、重视亲情等特点,创新教育方法载体,集合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持续提升民警能力素质,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打开心门 “刑期还有那么久,好好改造有什么用?”刚入监时,吴某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刑期长、思想不稳定,吴某经常违反监区管理规定。 注意到吴某的情况后,南京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蕾主动出击,时常找其谈心,关注动态,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疏导。一监区民警李小萌作为吴某的管教民警在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其状况,通过共情式谈话逐步打开吴某封闭的心门。 经过半年的教育和疏导,吴某逐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摒弃了以往消极对抗的态度,转而积极地自我改造,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 “身份的转变以及家庭的动荡给吴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让她陷入负面情绪。共情式谈话方式打破精神隔阂,让吴某感到安心,明白了犯错并不可怕,对改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小萌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张蕾认为,做好教育改造工作,要用心更要用情。“面对罪犯起初的抗拒心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应寻找突破口,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教育契机,逐步引导她们实现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个人重生,更是对她们家庭的救赎。” 巧用亲情 “妈妈,我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是我的新书包。”听到视频中孩子稚嫩的话语,罪犯李某泪流满面。这是李某通过南京女子监狱“家的呼唤”视频寄语栏目接收到的第22条亲情寄语,每条时长仅1分钟的寄语成为她积极改造的动力。 与李某一样,吴某心态的转变也得益于监狱巧借其家庭成员的力量。“看到儿子的那一刻,心都化了,就想着自己不能这么自私,要振作起来,还有人在等着自己回家。”吴某在给姐姐的信中这样写道。 亲情是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不仅能唤醒迷途者心中久违的良知与责任,还能为其指明方向,铺就一条通往新生的道路。 南京女子监狱抓住女性罪犯更加重视情感,以父母、家庭、儿女等情感为突破口,找准亲情帮教切入点,运用罪犯会见、亲情电话、远程视频会见等多种方式,激励罪犯主动向家人报告改造成果,以积极的悔改行动赢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那些家庭关系濒临破裂的罪犯,积极与其亲属沟通,助力修复破裂的亲情。 为打开罪犯心结,唤醒良知、重塑新生,南京女子监狱教育矫治支队持续强化罪犯心理干预矫治工作,建立监狱专职民警、监区兼职民警、罪犯心理互助员三级心理网络,开设亲属课堂,邀请罪犯亲属代表入监开展规劝教育活动,外聘社会心理咨询师成立“苏馨港湾”心理健康工作站,每月开展“一对一”咨询,帮助罪犯调适心理、修复亲情,从内心深处认同生命的珍贵,强化助人助己思想。 提升能力 南京女子监狱罪犯改造秩序保持持续安全稳定的秘诀,在于不断提升教育改造罪犯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将提升民警的能力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入警的第一天,我收到了精心制作的成长手册。其中不仅包含实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小贴士,还收录了3位师父的温馨寄语,这让我对民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南京女子监狱2024年新录用的民警马颖江对初入警队时收到的手册记忆犹新。 南京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政委、政治处主任汪涛表示,监狱深入挖掘青年民警的实际需求,紧密关注“育苗、墩苗、壮苗”三个成长阶段,通过“苗圃式”培育,确保青年民警成长成才,促进其在职业道路上扎根。 “在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监狱长领导、支队长深入指导、监区长带教的‘三长’联合帮带机制,抓住青年民警入警前3年的成长关键期。”汪涛说。 通过师徒结对仪式、定期走访与恳谈、互动式即时激励等方法,引导青年民警将个人追求与监狱发展紧密结合,确立成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职业目标。同时为青年民警量身定制多样化的学习方案,举办执法模拟“情景课堂”、理论宣讲团、“藏蓝青春·启航之路”学习社等,帮助青年民警提升素质和能力。 “讲评是民警教育改造的基本功,人人都要过关。”南京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孙蓓蕾介绍说,2024年,南京女子监狱对照《江苏监狱民警对罪犯讲评教育办法》,先后调研完善民警讲评工作指引和考核实施办法,开展示范讲评、现场观摩、点评交流,促进民警业务能力的提升。 2024年,南京女子监狱推广3个青年微调研成果,成功建立两个青年民警培育基地。“90后、00后青年民警已成为监狱工作的主力军,她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内生动力不断得到激发。”南京女子监狱监狱长王志鸿说。

|
|
实施“攻心”策略照亮“新生路”
|
南京女子监狱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工作
|
|
|
( 2025-01-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在民警们的帮助下,原本满脸惆怅的妹妹一扫阴霾,家庭成员也随着妹妹的转变看到了希望,重拾生活的勇气……” “有幸参加监狱亲情帮教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监狱的规范化管理和警官们的人性化关怀,我们更加放心、安心……” 这是一封来自江苏省南京女子监狱一监区罪犯吴某亲属充满感激之情的信件,也是民警用心用情全力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生动例证之一。 一座围墙,四角天空。如何照亮迷途者灰暗的心和未来的路,南京女子监狱结合女性罪犯情感细腻、重视亲情等特点,创新教育方法载体,集合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持续提升民警能力素质,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打开心门 “刑期还有那么久,好好改造有什么用?”刚入监时,吴某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刑期长、思想不稳定,吴某经常违反监区管理规定。 注意到吴某的情况后,南京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蕾主动出击,时常找其谈心,关注动态,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疏导。一监区民警李小萌作为吴某的管教民警在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其状况,通过共情式谈话逐步打开吴某封闭的心门。 经过半年的教育和疏导,吴某逐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摒弃了以往消极对抗的态度,转而积极地自我改造,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 “身份的转变以及家庭的动荡给吴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让她陷入负面情绪。共情式谈话方式打破精神隔阂,让吴某感到安心,明白了犯错并不可怕,对改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小萌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张蕾认为,做好教育改造工作,要用心更要用情。“面对罪犯起初的抗拒心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应寻找突破口,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教育契机,逐步引导她们实现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个人重生,更是对她们家庭的救赎。” 巧用亲情 “妈妈,我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是我的新书包。”听到视频中孩子稚嫩的话语,罪犯李某泪流满面。这是李某通过南京女子监狱“家的呼唤”视频寄语栏目接收到的第22条亲情寄语,每条时长仅1分钟的寄语成为她积极改造的动力。 与李某一样,吴某心态的转变也得益于监狱巧借其家庭成员的力量。“看到儿子的那一刻,心都化了,就想着自己不能这么自私,要振作起来,还有人在等着自己回家。”吴某在给姐姐的信中这样写道。 亲情是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不仅能唤醒迷途者心中久违的良知与责任,还能为其指明方向,铺就一条通往新生的道路。 南京女子监狱抓住女性罪犯更加重视情感,以父母、家庭、儿女等情感为突破口,找准亲情帮教切入点,运用罪犯会见、亲情电话、远程视频会见等多种方式,激励罪犯主动向家人报告改造成果,以积极的悔改行动赢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那些家庭关系濒临破裂的罪犯,积极与其亲属沟通,助力修复破裂的亲情。 为打开罪犯心结,唤醒良知、重塑新生,南京女子监狱教育矫治支队持续强化罪犯心理干预矫治工作,建立监狱专职民警、监区兼职民警、罪犯心理互助员三级心理网络,开设亲属课堂,邀请罪犯亲属代表入监开展规劝教育活动,外聘社会心理咨询师成立“苏馨港湾”心理健康工作站,每月开展“一对一”咨询,帮助罪犯调适心理、修复亲情,从内心深处认同生命的珍贵,强化助人助己思想。 提升能力 南京女子监狱罪犯改造秩序保持持续安全稳定的秘诀,在于不断提升教育改造罪犯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将提升民警的能力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入警的第一天,我收到了精心制作的成长手册。其中不仅包含实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小贴士,还收录了3位师父的温馨寄语,这让我对民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南京女子监狱2024年新录用的民警马颖江对初入警队时收到的手册记忆犹新。 南京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政委、政治处主任汪涛表示,监狱深入挖掘青年民警的实际需求,紧密关注“育苗、墩苗、壮苗”三个成长阶段,通过“苗圃式”培育,确保青年民警成长成才,促进其在职业道路上扎根。 “在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监狱长领导、支队长深入指导、监区长带教的‘三长’联合帮带机制,抓住青年民警入警前3年的成长关键期。”汪涛说。 通过师徒结对仪式、定期走访与恳谈、互动式即时激励等方法,引导青年民警将个人追求与监狱发展紧密结合,确立成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职业目标。同时为青年民警量身定制多样化的学习方案,举办执法模拟“情景课堂”、理论宣讲团、“藏蓝青春·启航之路”学习社等,帮助青年民警提升素质和能力。 “讲评是民警教育改造的基本功,人人都要过关。”南京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孙蓓蕾介绍说,2024年,南京女子监狱对照《江苏监狱民警对罪犯讲评教育办法》,先后调研完善民警讲评工作指引和考核实施办法,开展示范讲评、现场观摩、点评交流,促进民警业务能力的提升。 2024年,南京女子监狱推广3个青年微调研成果,成功建立两个青年民警培育基地。“90后、00后青年民警已成为监狱工作的主力军,她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内生动力不断得到激发。”南京女子监狱监狱长王志鸿说。

|
|
|